校园体育文化对幼师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2013-12-29 00:00:00叶春兰
考试周刊 2013年8期

摘 要: 幼师光有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是不够的,还应有宽广的胸怀、乐观的情绪及良好的品格,也就是说要有健康的心理。校园体育文化在重视幼师生智商开发的同时,还应着眼培养幼师生健康的心理,有效挖掘幼师生的潜能,为现代社会培养合格的幼教人才。

关键词: 校园体育文化 幼师生 心理健康

一、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的传统教育都是片面追求升学率,重视学生的智商教育,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当代的幼师生正处在生命历程的重要转折阶段,他们首次独立面对学业、交友、恋爱、就业等人生重大课题,将面临巨大的压力和心理的困惑。绝大部分的学生能在教师的正确教育和引导下做出正确的选择,最终成为合格的毕业生,但少部分学生面对时代的冲击,社会、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产生情感异变而导致心理失调。他们常常感到无所适从,感到彷徨、迷惘。有的幼师生由于多方的压力,无法排解,而导致心理疾病,有的幼师生甚至会由于情绪失控,心理偏激而造成悲剧。校园体育文化作为幼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构建和谐校园的要求,应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强化对幼师生的心理影响,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二、心理健康的内涵

心理健康(mentalhealth)的概念是由心理卫生(mentalhygiene)的概念延伸而来的,是指个体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使心理处于良好的状态以适应外界的变化。它主要体现在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信念上,并在其调节下把个人的需要、动机、欲望、理想和行动统一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它包括智力正常,善于协调和控制情绪,具有较强的意志品质,人际关系和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健全的人格等内容。目前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证实:对人“心理”的开发和教育,能有效地让他了解和驾驭自己的情绪、情感和意志,使自己走向良好的学习和生活轨道。

三、校园体育文化对幼师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校园体育文化能够增强幼师生的自我意识

幼师阶段是青少年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由于学生在肌肉方面的成长和性方面的趋于成熟,其自我意识明显增强,具有明显的成人感、自尊感和自我表现的感觉,渴求友谊,希望被他人理解,被他人尊重。校园体育文化可以使幼师生在活动中得到他人的认可,增进相互了解,建立长久的友谊。尤其是在比赛的时候,可以通过行动的过程、行动的结果检验自己的能力,可以通过与对手的较量、同伴之间的对照,正确地认识自我、反省自我和改变自我,可以通过战胜对手、挑战极限树立自尊,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

2.校园体育文化能够有效培养幼师生自我调控的能力

中专幼师生的心理调控能力还比较差,情绪波动比较大,遇事不冷静,容易激动、暴躁,在诱惑面前不能克制自己,有的幼师生甚至会因此走上歪路。在激烈的体育运动中,学生要经历情绪的波动与起伏,经受胜利的诱惑。我们要通过校园体育文化教育学生,不能因为胜利而冲昏了头脑,忘乎所以,应该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做到胜不骄。也不能因为失败而丧失信心,万念俱灰,一次失败不是永远的失败,也不是所有的失败,生活还会继续下去,胜利就在前方。教育学生遇事从容、处事机警,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教会学生分析控制自己的情绪,始终保持冷静的头脑,保持良好的心境,做自己情绪的主人。教会学生心平气和、宽容大量,自觉抵制社会生活中的种种诱惑,不做出不利于自己和不符合社会道德准则和法律法规的行为。

3.校园体育文化对幼师生的激励作用

在体育运动中,人们总是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障碍,其中有来自内心的,如紧张、害怕、失落、犹豫、猜疑等心理;也有来自外界的,如来自大自然的地理、气候环境和运动场景的复杂多变等。同学们为实现目标,就必须承受来自内心和外界的各种压力,努力克服各种困难,消除障碍。校园体育文化具有较大的激励作用,通过体育比赛的胜利和顽强拼搏的精神,激发情感潜能,激励幼师生向优秀的体育健儿学习,力争顽强拼搏,克服重重困难,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走上工作岗位,为社会培育下一代。同时教育学生要站得高,看得远,不要因为短暂的得失而陷入其中,做到胜不骄,败不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并认准目标,不畏困难,勇往直前。

4.校园体育文化能丰富幼师生的情感体验

体育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它具有竞争性、趣味性、集体性等特征,能给人以各种体验。如通过努力终于学会了某个动作,学生就会产生满意、愉快的情感;而运动场上受到同学的关注,得到别人的赞许,会产生高兴、惬意的情感;参加激烈的比赛,产生紧张的情感;在体育比赛中取胜,产生兴奋、欢乐的情感,失利则产生忧郁、失落的情感。幼师生在体育运动中,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能逐渐扩展幼师生的心理承受空间,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

5.校园体育文化有利于融洽幼师生的人际关系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担当社会角色,形成和丰富个性的基本途径,也是个体完善发展的重要途径。许多幼师生虽然掌握了比较完备的科学文化知识,比较系统的专业技能,但由于人际交往能力较弱,当他们步入社会时,常常不能适应社会工作的需要,有的同学甚至会被社会无情地淘汰。校园体育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为幼师生提供了各种角色体验的机会和场合,使他们在各种角色体验中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改善了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从而促进了友谊,增强了团结,发展了幼师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6.校园体育文化能够缓解幼师生的心理压力

人的心理素质是伴随着人的成长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专幼师校园体育文化应该针对当代幼师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运用体育宣传、体育讲座和媒体等形式,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幼师生控制情绪,提高心理承受能力。通过体育运动等形式,幼师生在运动中得到一定的发泄,把心理压力适当地释放出来,消除心理困惑,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变压力为动力,逐渐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只有心理素质提高了,幼师生才能正视社会上一些不良的择业就业现象,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更好地争取和把握社会机遇,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个性心理特征。

四、结语

健康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顺利成长的必要条件,对人的一生都有很大的影响。未来的社会充满机遇和挑战,当代幼师生要想适应社会,成为社会的可用人才,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幼师体育文化在重视幼师生智商开发的同时,应着眼培养幼师生的健康心理和人格,真正让幼师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高素质的优秀幼教人才。

参考文献:

[1]祝蓓里,季浏.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毛荣建,顾新荣.幼师生自尊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10(2):111-113.

[3]刘华剑.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23):152-153.

[4]苏一波.当代幼师学生情商培养初探[J].科技信息,2006,(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