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有效读写课堂策略探究

2013-12-29 00:00:00杨梅如
考试周刊 2013年8期

摘 要: 本文在对笔者所在三本院校调查问卷的基础之上,通过对大学英语读写课堂存在问题的分析,从维纳的归因理论出发,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性措施,以期改善大学英语课堂的学习与教学情况。

关键词: 归因理论 大学英语 读写课堂

1.引言

大学英语是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它的设置有助于大学生进一步巩固已有基础知识,并通过进一步地深入学习,将这种语言及语言中的文化应用到日常交流、阅读、文书写作等中来。大学英语课程起着一种衔接的作用,以中学语言基础为出发点,在大学阶段着重培养学生对这种语言的应用能力。如何将这一目标具体化在课堂上,是一个值得不断探究的问题。针对笔者所在三本院校的大学英语课堂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且在已有研究基础之上(秦晓晴,2002;闫传海,张梅娟,2002;刘润清,戴曼纯,2003;韩仁生,2004;张宗庆,2008等),本文从维纳的归因理论出发,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给出了一些建议性的改进措施。

2.主要问题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双方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有待改进的问题。学生方面,缺乏学习动机,课堂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注意力难以集中,自控能力较弱,懒于改变固有旧习,课外阅读量小,写作受中式思维影响严重等;教师方面,课堂气氛活跃度相对较差;课堂内容信息缺乏新鲜感与趣味性,缺乏词汇与相关知识的联系性;自我要求不够严格,缺乏对学生课外读写技能、语言爱好的引导与培养;写作教学时间分配少,写作教授不够系统、连贯、持续,没有注意到或忽略了学生对现状改变的诉求等。

3.解决问题的措施

3.1学习方法与策略

3.1.1培养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和英语学习密切相关。语言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语言的较好习得是一种长期坚持的受益。短期目标,是为了通过期末和四六级考试,而这也仅是较低要求;长期目标,是为了能够阅读英文资料、文献,形成英文书面报告、论文等。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工具,其辅助功能是随时的、长期的,在21世纪也是必备的一种基本能力。能够充分意识到更长远的目标,对于大学生的英语学习来说,无疑会产生强大的动力,饱满的激情,以及对知识如饥似渴的永不满足状态。正确分析每次测试的结果,以保持正确的心理、学习状态。某次或某几次成绩的差强人意应引起重视,并对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正确归因,多从自我角度审视,从内部因素上进行改善,给予积极的心理暗示;对于外部环境、试卷本身、任务难度、运气等方面进行合理分析,既不影响积极心理,又不形成侥幸心理,增强对成功的渴望,继续保持努力的状态。

拥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对考核结果的正确分析归因,以及自信心的建立都是英语语言学习及读写能力培养与提高的基础和关键。

3.1.2增强自控能力

互联网对日常的学习与生活渗透无处不在。学生从课堂学习过程中潜意识翻阅手机、有意识发送短信接打电话,到课下作业完成过程中对音乐、网络产生依赖,不可否认的是,教师遇到了互联网这样的劲敌,而学生的学习也受到了它的干扰。

这就需要学生具有自控能力,能够在一定的时间阶段内摆脱这种依赖,实现读写课堂的活动参与、知识获取,课后作业完成、小组讨论及广泛阅读。在保证一周几个小时的英语学习质量基础上,继续严格要求自我,可以以互联网的方式,通过英文歌曲学习、电影赏析、网页浏览、作品阅读等多种趣味性的形式增强语言能力。然而,自控能力的改善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长期坚持。能够意识到自控能力的重要性,积极对待它的难度,学生就能够逐渐养成良好的听课、学习习惯,并终生受益。当然,教师在这方面也应给予一定的引导。

3.1.3改变懒惰陋习

将语言读写能力的不尽如人意归于试卷难度过大,语言本身太难掌握,时间难以分配和保证等因素,是一种懒惰心理的体现。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需要时间的韬养和保证,应付、放弃是不劳而获的心理。在广大学生身上,中学阶段形成的教师讲解、题海战术的模式并没有在大学开放、多元的英语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明显改善,反而成为一种难以改变的习惯,阻碍一些语言技能在一定时间段内的获得与发展。

学生应跟随大学英语学习的模式,大胆进行发现、探索、改进等活动,不受既有思想的禁锢,在单词、语法学习之外,学习文化、锻炼能力、开阔视野、主动寻求提高;而不是一味地守住旧习,不求跟进与发展。同时,改变懒惰陋习可以以小组学习为契机。组成英语语言学习小组,定期进行小组讨论,作业交流,心得分享等。既提高了大家的学习兴趣,更能利用一段时间进行集中学习,形成了互相监督、督促、进步的良好局面。

3.1.4做到温故知新

从调查问卷的结果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生都没有养成课下复习已学知识、课前预习将学知识的习惯;而且体现在写作中尤为明显的是,学生并未将一些新的词汇、短语、复杂结构等应用在其中。掌握不够熟练、不敢尝试害怕出错这些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学习时间没有得到保证,或者由于自制力差而致使效率低下,即没有在课外做到充分地温习已学知识,形成熟练的正面输入。对知识的一知半解使得应用起来没有底气,形成了恶性循环。写作能力的改善与提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也有赖于对所学内容的熟练掌握与大胆应用。学生应充分认识到温故才能知新这一道理,并下定决心去改善固有状态。

3.1.5广泛课外阅读

要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大学生应积极寻找有效的学习方法,阅读就是其中快捷有效的一种。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及互联网扩大自己的阅读量,在扩充词汇储备的同时,也强化了句式结构、文化逻辑思维等,对写作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不可估量的。

3.1.6注重写作练习

阅读量的增加必然会带来写作能力的增强,然而针对大学英语写作能力方面的提高,还必须有适当的写作练习。教师一方面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几句话的写作练习,另一方面也可以针对文章等布置一些相关的写作作业;而学生应该积极配合这一活动,自觉、自愿、高要求、高质量地完成写作,并认真进行反复阅读、推敲、修改等工作,以每次的点滴进步,积跬步而至千里。从心理上正确认识写作作业,重视每一次写作能力提高的机会,这样才能收获写作方面的成功,从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大学英语读写课堂的有效改革与进步。

3.2教学方法与策略

3.2.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一周或一个学期的英语读写课堂学习时间是有限的,教师不能保证或强迫每位学生在课外时间都能够花费上规定的一些时间。这是不合理的,也是不科学的。要帮助学生完善读写能力及其他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根据归因理论,我们知道,学生的学生动机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起着重大的作用。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归因导向,引导他们积极归因,形成良好的自我效能感,激发其学习英语的动机。并通过施予一定的压力,辅助学生的兴趣来学习。让学生学会在学习成功时肯定自己的能力,对自己的努力持肯定的态度。把失败归因于不稳定因素,使学生放松紧张的情绪,鼓励学生自己从外部因素寻求改进的办法,从而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动机。

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设置合理的学习目标,让学生自己为自己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以增强学习自主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给予学生适当的反馈,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对自己逐渐形成一个全面的、客观的、恰当的认识。此外,还可以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和计划,以帮助他们顺利达到目标、获得成功;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一些活动,如英语背诵比赛、单词比赛等,从这些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快乐和喜悦,建立自信心,以产生和维持良性的学习动机。

教师可以提供多种学习渠道、方式、手段等,辅助学生从更多角度认识自己的需求,满足对知识不同程度、层次的追求。

3.2.2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

读写教学和听说教学是相通的,为了帮助学生保持学习动机,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并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以此来帮助他们保持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大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和喜好,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并尽量在课堂上提供范围广泛、不同类型的活动让学生参加,有针对性地培养。

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音频、视频等,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立体感知,并且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也有助于其他课堂活动的有效展开。同时,以播放音视频为契机,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与学习相关的活动,如文化背景查询、相关知识扩充、阅读英语新闻资料等。

其次,通过多种趣味活动将读写课堂高效利用起来。可以进行分组讨论、课后复习、角色扮演、演唱或录制英文歌曲、电影配音、话剧表演、收集资料做presentation等,提高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变听课为参与、习得。这样不仅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而且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进而达到提高他们读写能力的目标。

多元化的教学手段,结合多种模式的学习活动,既能够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又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潜能的发挥。

3.2.3潜移默化有效学习策略的使用

学习策略对学生英语学习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完成特定学习任务时选择、使用和调控学习程序、规则、方法、技巧、资源等的思维模式,这种模式是影响学习进程的各种因素间相对稳定的联系,其与学习者的特质,学习任务的性质,以及学习发生的时空均密切相关。文秋芳(2001)所做的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是:动机、观念和策略这三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动机能影响到观念和策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策略意识,促进良好归因。如: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阅读教学引入阅读策略,在写作讲解和训练中教会学生运用写作策略,或根据学生不同学习风格对学生进行读写策略培训,使他们在阅读和写作中自觉地运用到这些策略。

3.2.4注重教师情感因素的作用

大学生虽然已经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并且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巨大潜力,但是他们还有确立自我身份和自我尊重的需求。首先,教师应用自己的行为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及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可以通过网上聊天、发电子邮件的方法与学生进行课外交流,了解学生在日常生活及学习中如何归因,帮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多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帮助他们克服不良情绪,建立平等、真诚、友善的师生关系,并严格要求学生。其次,对教师自身的教学工作也要进行正确归因,实事求是,做客观评价,尽量克服自利性偏差带来的影响。时刻做学生的榜样,打破传统的定式思维,与时俱进,不断汲取新的知识,积极寻求利于学生进步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策略。平等、互信、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而且有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信心的树立。

4.结语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本文针对实际教学中的问题,通过分析,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提出了解决策略。学生方面,要明确学习目标,形成合理的学习动机,增强自控能力,改变懒惰陋习,温故而知新,开展广泛阅读,积极配合课堂内容与要求,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等;教师方面,加强对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对读写学习的成败进行正确归因,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自觉引导学生使用读写策略,并注重情感因素对学生的作用。通过分析,希望能使大学英语课堂的学习和教学情况有所改善。

参考文献:

[1]韩仁生.归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

[2]刘润清,戴曼纯.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与策略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3]秦晓晴.大学生外语学习归因倾向及其对归因现象的理解[J].现代外语,2002(l).

[4]闫传海,张梅娟.情感因素在外语教学中的介入[J].外语界,2002(5).

[5]张宗庆.外语学习观念对学习策略选择的影响[J].外语教学,2008(3).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社科联2012年度调研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