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多种教学法贯穿在综合英语教学中

2013-12-29 00:00:00吕兰
考试周刊 2013年8期

摘 要: 以综合英语教学的四个环节作为切入点,针对各个环节的特点,提出在综合英语教学里恰当地运用多种教学法,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强各种语言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关键词: 教学法 综合英语教学 教学法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下称《大纲》指出基础英语(现称综合英语)是一门综合英语技能课,其首要教学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严格的基本技能训练,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1](P10)。《大纲》要求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的,选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1](P9)。根据《大纲》的要求,在综合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里灵活而恰当地运用多种英语教学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多种教学法在综合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并不是简单地把它们叠加起来,而是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采取相应的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每个环节,夯实其英语基础,培养其语言综合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以多种教学方法组织综合英语教学活动,是由于“教学实践证明,外语教学中没有完美的教学法,过多地依赖或推崇某种教学法而排斥他法的做法往往会导致教学实践中的偏差,不利于外语教学的发展和提高”[2]。本文简单地回顾综合英语的历史沿革,指出在综合英语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法的必要性,以《现代大学英语》[3]精读第一册的第十一课(The Midnight Visitor)和第十二课(The Kindness of Strangers)为例,把综合英语教学的四个环节作为切入点,基于各种教学法的特点,探讨如何使多种教学法贯穿在综合英语教学中。

一、综合英语的历史沿革

基础英语课程的前身是英语精读课程,在上世纪80年代前,英语精读课的教学以语法翻译法和听说法为主,前者强调语法规则的分析和词汇的记忆,忽视语言的交际功能;后者重视语言技能的机械性训练和语言的结构形式,忽视语言的内容和意义。随着改革开放的扩大和社会对英语人才质量需求的提高,以阅读为核心的精读式教学明显滞后于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在80年代末,英语精读课更名为综合英语课。在2000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综合英语课又改为基础英语课,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二、多种教学法贯穿于综合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综合英语是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重点课程,肩负着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综合语言能力的重任。在综合英语教学中单独使用某种教学法都不能满足《大纲》对新时代英语人才的培养要求和每个教学环节的需求,因为每种教学法都有其局限性。只有汲取各种教学法之长并运用到综合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才能完成和达到本课程的教学任务和目标。此外,通过灵活而恰当地运用多种教学法,才能满足各个教学环节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多种教学法贯穿于综合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

综合英语教学环节包括课前预习(Pre-class section)、课文导入(Pre-reading)、课文解读(While-reading)和课文讨论(After-reading)四个环节。根据各个教学环节的特点,恰当地采取不同的教学法,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语言能力。本文以《现代大学英语》精读第一册为例,一是因为作者刚讲授完此书,对所运用过的教学法记忆犹新,二是因为整套书选题广泛,主题涉及社会、文化、科技、人文修养、人际关系、性格塑造等,以及本套教材体裁的多样性[4]。

(一)课前预习环节(Pre-class section)

教师在课前预习环节中可以使用任务教学法(Task-based Teaching Approach)。

任务教学法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是交际式语言教学的方法之一。教师在课前将一个相对独立的任务交给学生,后者在前者的启发和引导下收集信息,完成任务[5]。任务教学法所强调的自主性、参与性、体验性、互动性等在促进学生学会用目的语交际的同时,又学会观察思考发现、学会沟通合作、学会做事、学会学习,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6]。

在上第十一课(The Midnight Visitor)前,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在课外通过互联网查询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冷战”(The Cold War)的信息,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presentation)。做信息汇报时,各小组互相补充不完整的信息,纠正了原有知识的错误,拓宽了知识面。有些学生原以为“冷战”就是相互不理睬,后来才知道这场并未真正爆发的战争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结束于苏联解体之前,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和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集团(华沙条约成员国)之间主要在科学、技术领域方面的竞争。在课前预习环节使用任务教学法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分工合作、分享资源、运用语言技能的机会,还丰富了授课内容,也使他们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二)课文导入环节(Pre-reading)

把直接法(The Direct Method)运用到课文导入环节。

直接法产生于19世纪末,是语法翻译法的对立面,认为使用目的语就展示出来的图片、实物进行提问和回答问题是最好的练习口语的方式,要求学生在口语练习中不惜一切代价地避免使用母语[7]。

在导入第十一课(The Midnight Visitor)课文时,教师通过课件放映几张美国特工的图片后,让学生就图片互相提问和回答问题。他们的问题包括:Who are they?Why does the man have a gun in his hand?Whom is the man aiming at?Why does the man wear a pair of sun glasses at night?针对这些问题,另一些学生给出的答案是:They are secret agents,conducting a killing.He is aiming at his enemy.The man doesn’t want to be recognized,so he wears sun glasses at night.直接法为学生提供了直观的对话素材,使他们觉得有话可说,逐步学会了提问题的技巧,继而调动了学生练习英语口语的积极性。此外,由于问答练习是在两个学生之间进行的,因此,他们不会过多地担心自己说错时被其他同学取笑。久而久之,学生就会逐步地克服自卑的心理,继而大胆地开口说英语,这样他们的英语表达能力就能得到增强。

(三)课文解读环节(While-reading)

在课文解读环节采用语法翻译法(The 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和交际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语法翻译法产生于19世纪,是最古老的外语教学法,认为语言就是词汇加语法,学习一门外语,就是学习它的词汇和语法,掌握了全部语法规则和一定量的词汇,也就掌握了该种语言;交际法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初,强调教学要为学生的交际需要服务,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教学过程交际化[8]。

以第十一课(The Midnight Visitor)和第十二课(The Kindness of Strangers)为例,在遵循语法翻译法的原则下,教师通过例句讲解重点单词wish的用法:wish的宾语从句常用虚拟语气,如I wish I were you.然后让学生模仿例子造句。在讲解课文的主要语法现象——现在分词作状语时,有些学生弄不清时间状语和方式状语之间的区别,教师则通过实例加以辨别,如:He went out shutting the door behind him.(时间状语,强调时间上的一前一后);再如She came into the room carrying a big bag.(方式状语,表示另一个附加动作),最后要求学生通过翻译句子(汉译英)来巩固这一语法知识。除此之外,教师还注重释义难以理解的句子,如I didn’t know whether to kiss them or scold them for stopping.有些学生不明白kiss和scold在句子里的意思,教师则询问学生:When do you kiss and scold others?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明白了kiss和scold分别表示“表扬”和“批评”的意思,因此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虽然语法翻译法能解决单词和语法问题,但是,如果在整个课文解读环节都采用这种教学法,学生就容易产生厌倦情绪,进而影响其学习效果。为了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劲头,也为了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在解读课文时很有必要运用交际法。在讲解第十一课的第十一段和第十三段之前,教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Why did Ausable repeatedly mention the nonexistent balcony under the window?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再参考课文的结尾部分就能够给出答案:He cheated Max into jumping out of the window and got killed in order to get rid of his enemy.在总结第十二课的主题之前,教师问学生:What did the author learn from his personal experience?回忆老师对全课的释义后,有些学生回答说:He wanted to know if American people were still kind to strangers.在课文解读环节中使用语法翻译法是因为“语法的习得必须通过对目的语的语法规则作系统的讲授,使学生能有效地准确组织语言,为交际服务”[9]。在此环节中交叉使用交际法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引导学生善于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独立思考问题,最终自己解决问题。

(四)课文讨论环节(After-reading)

教师解读完课文之后就进入课文讨论环节,交际法适合用于此环节。

以第十二课(The Kindness of Strangers)为例。根据课文的内容,教师设计了一道辩论题:It is foolish to help strangers.按照老师的要求,持正反观点的学生各组成一个小组,先组内讨论,然后两个小组之间再进行辩论。经过二十分钟的小组讨论,双方各派一个代表向全班阐述本组观点。正方认为:It is foolish to help strangers because if we do so,we may get into trouble or it is even worse that we may be charged by the strangers.The conclusion comes from a young man’s real experience showed on TV.Therefore,we don’t want to take a risk.反方则反驳道:Helping strangers is not a foolish thing since it is our Chinese virtue.If we are indifferent to each other,there won’t be any love in the world.The world will come to an end soon.辩论会把课文所涉及的问题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使学生运用已有的人文知识和语言知识去思考、判断和解释命题,并在这过程中学会如何组织语言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反驳对方的意见,不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四、结语

在综合英语教学中根据不同教学环节的需要而运用多种教学法,虽然这种做法会占用宝贵的教学时间,继而给教学任务的完成带来一定的压力,但在教学中汲取各派教学法之精华为我所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强各种语言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他们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袁燕华.折中教学法——走向综合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8(1):74-78.

[3]杨立民.现代大学英语.精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4]杨红.论英语专业精读教材的建设[J].外语教学,2008(4):59-61.

[5]郑声衡.国外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及其特点[J].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115-117.

[6]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219.

[7]Davies,P.& Pearse E.Success in English Teach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2:189.

[8]徐小芳.多种外语教学法在综合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7):123-124.

[9]李艳平,朱玉山.英语语法教学的原型范畴理论观[J].外语教学,2011(1):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