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学生的数学能力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而计算能力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对于步入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而对于很多高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的整体计算能力较差,计算错误很多。针对这样的情况,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成了当务之急。本文作者基于此,通过认真研究,提出了几项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措施,首先必须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然后重点训练其口算、估算的能力,最后帮助学生分析算理,找出规律,重视笔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关键词: 小学高年级学生 计算能力 数学教学
计算能力是小学高年级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教学的重点任务之一。学生学习的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与计算速度。怎样让学生“正确、迅速、灵活、合理”地进行计算是教师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以下是笔者基于多年从事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而得出的几点提高计算能力的心得,以做参考。
一、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根据很多调查研究表明,学生计算出现错误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特别是小学生,在计算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错误。比如,抄错数字、写错运算符号,等等,因此,做计算型题时,要培养学生养成算题时的基本步骤:(一)审清题目;(二)看清楚数字、运算符号及运算的顺序,避免出现抄错题目的现象,为正确算题提供前提条件;(三)认真计算题目;(四)计算完成后及时检查验算结果是否正确,及时的改正错误,从而保证计算的正确率。同时在教学中也要注意不要一味地要求学生细心,还得教给学生方法。例如,在做作业和练习时要提醒学生书写工整、规范格式,对于计算题目中的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等必须规范工整,书写数字之间间隔合理,在草稿纸上写竖式时也要排列整齐,数位对齐条理清晰。同时也要因人、因题的重点分析错题的原因,大部分学生都做错了的题目,教师应该集中进行课堂讲解,分析错因,对于一些基础较差经常做错题的学生,教师也要多花点时间进行课后辅导。引导学生对出现的错误进行反思与记忆,避免再次出现相同的错误情况。例如,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个错题本,对每天学习中出现的错误记录在本子上,同时协商错误及其改正方法,加深学生对于相同类型题目的认识与记忆,举一反三,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加强学生口算、估算及简算训练。
1.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对于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而言,特别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因为口算除了是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之外还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笔算能力,从而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打好口算基础,加强口算方面的训练,首先要掌握方法,例如用凑十法、根据乘法分配律进行口算;在四则混合运算的过程中,应该适当地教给学生一些运算技能,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同时也要适当加强课堂训练,加深学生的记忆,例如20以内的加减法,乘法口诀,假分数、带分数的互化,求较小的两个数的(或三个数)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的互化,一些计量单位的进率,1—9各数乘以π(3.14)的值。通过适当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2.在教学中,要注意估算能力及简算能力的培养。
加强估算的训练,能够促进学生数感的不断增强,因此,估算对于计算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计算的过程中应该认识到这点,在平时的教学中逐步渗透估算的意识,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适时帮助学生找出自己在计算中错误,重新思考问题加强验算,从而预防并且减少错误的产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例如,在计算49×487时,可以让学生大致说说积大概是多少,从而知道,积的位数,不至于出现较大的错误;在简算4.74×9.8=?时,学生经常出现4.74×9.8=3.74×(9.8+0.2)的错误,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先估算4.74×9.8两个因数分别是两位、一位小数,则积一定是3位小数,末位4×8=32,则积的末尾一定是2,从中可以看出,结果一定是错误的,然后具体分析错误的原因,问题就迎刃而解。
三、帮助学生弄清算理,揭示规律,重视笔算。
在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也要特别注意让学生认识算理,不仅要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这样就能使得计算的教学显得生动活泼,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提高其计算的能力。同时在讲解计算方法时也要让学生理解透彻,促使他们正确熟练地运用计算方法。在学生正确理解弄清算理、掌握计算方法以后,教师在教学中设计练习时,就该多思考如何通过加强笔算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具体应做到以下两点。
1.练习要有针对性。
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会发现,学生对于教的知识能很快理解并举一反三,但是在一些综合性题目计算中,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错误,这说明学生对于学习的知识并没有理解得很透彻,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善于总结经验,针对学生经常出错的题目类型进行特别的训练,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本质。
2.练习设计需注重趣味性。
设计练习的计算题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具有新意的练习形式及题型,避免单调、呆板的练习模式。同时也可根据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出发,设计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的题目,使得练习题新颖有趣,以此来激发学生对于数学计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总而言之,计算数学的教学过程是复杂长期的,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问题,对于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培养要从平时的教学中慢慢渗透,配合练习,提高学生口算、估算、笔算的能力,通过平时的训练及良好习惯的养成,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目的,只要学生与教师共同努力就一定会有成效,当然这也同时需要广大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地研究与探索,提出更多有效的方法,为未来小学高年级数学计算教学创造良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1]林世殊.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J].新课程学习(上),2011,06.
[2]宋庆敏.试析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J].学周刊,2011,26.
[3]陈浩.如何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14.
[4]刘秀玲.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价值取向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