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让学生在小学数学活动中合作学习、自主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已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并为之付出了不懈的努力。
1.营造氛围,使学生萌发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
赞可夫曾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导线、意志领域,触及他们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可见,要使学生萌发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其前提是给他们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有利于探究学习的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让学生产生对知识的迫切追求和主动探索的饱满热情,从而使他们自然而然地去主动探究知识、自主解决问题。要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教师首先要充分尊重学生,把学生视为有人格的、平等的、自主的人,这样他们才能“亲其师,信其道”;其次,在教学中教师要支持、鼓励、肯定、欣赏学生在课堂上一切为探求知识而作的言、行及稚嫩的结论,使学生始终处在心理安全、心灵自由的无拘无束的精神状态下。这样他们才敢于参与也乐于参与探究学习,久而久之就能形成探究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2.从习惯的改变中让学生获得自由。
传统的授课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老师提问题,学生举手发言。从老师看到谁举手,点名谁回答,到回答后说:“请坐。”这是一个浪费时间的过程。况且有的学生举手了老师也不一定能叫到每个同学,而有的同学觉得举手很麻烦而不愿意举手。这样就会造成课堂上发言冷淡、气氛沉闷的场面。何不改变这种教学现象呢?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个性解放。因此我们可允许学生自己站起来发言,对别人的回答提出意见。课堂上我们经常碰到这种情况: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个别学生坐着就能很快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这时我们可用手势语请学生站起来发言并加上肯定的语气说:“请说出理由。”这样既避免了浪费时间,又使教学结构紧凑。长此以往,学生就能自觉养成习惯。当然这样做,还需要教师要有一定的课堂组织能力,需要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
3.激发探究动机。
学习动机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在动力,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探究学习活动之中。巧设问题情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探究动机。为此,教师可根据数学学习内容,利用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或利用新知与原有认知结构的认知冲突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引入迫切希望探究的情境。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时,教师结合学校修草坪实例创设问题情境:同学们,我们学校为了绿化美化校园,在校内修一个长20米、宽15米的长方形的草坪,为了预算资金,需先计算一下这个草坪面积有多少。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计算这个草坪的面积吗?现实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极大地诱发了探求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动机,积极地投入到探究学习中。
4.突出过程,提供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
学生有了参与意识后,教师应及时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这时必须突出过程教学。教师要充分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来。
如在教学“四则运算的顺序”时,可以做如下设计:为了满足班级活动需要,班委决定购置一些器材:35元的足球,12元的羽毛球拍,20元的小篮球,2元的跳绳,15元的乒乓球板,2元的象棋……请你帮助班委计划一下,该怎么买?并算出总共需要多少钱?学生得到自主探究的机会,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参与,并且学生已有这方面的生活经历,能够得出结论。如有的同学说买足球2只、跳绳20根,就列式35×2+2×20,教师稍加点拨:你是怎样算出来的?此时学生已完全明白此种四则运算的顺序。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不仅享受到了乐趣,而且探究到了规律。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优化教学过程,积极提供给学生自由探究的机会,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体现教学的自主性。
5.设置层次梯度。
要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最有效的方法是依靠学生的自主性来组织教学。而学生的自主学习首先需要有动机激励,应让学生在“想学”的基础上,进而“会学”,并“坚持学”。因此,自主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首先要注意它的层次性。低年级学生无论是知识水平,还是思维能力都比较低,他们还不能自觉地对各种现象加以比较、分析,在探究过程中,不应要求他们去探究整个知识的形成过程,更适合他们的可能只是基于其中某一现象、某一部分,让他们在特定的情境中能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即可。而高年级学生,可以逐步让他们独立或分组加以探究,并总结简单的规律,甚至可以让他们根据问题自己设计探究的情境,制订计划,提出假设或猜想,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发现对象的共同特征,或与其他对象的区别与联系。对同一年级中不同层次的学生,也应根据他们的认知差异,考虑探究目标的坡度,便于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
6.选择探究方式。
学生的差异性决定了他们探究目标的层次性,同样,探究的方式也应具有针对性。低年级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丰富却又无序,数学基础知识又相对较少,在实际操作中应以指导性探究为主,高年级学生则应以开放性探究为主。就探究内容而言,有些探究的内容通过对网络资源、图书馆的文献资料或他人的生活经验的整理归纳即能获取知识,这时,应以主动接受式探究为主,如果此时给予过多的指导,更易导致束缚、遏制智慧的迸发;而有些内容需要在实践中去观察、实验、记录等,如:水龙头在单位时间内滴水情况的统计,此时应让学生去自主操作,自主发现,获得感受,即发现式探究。
华裔数学家陈省身在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ICM2002)期间,向参与中国少年数学家论坛的孩子们赠送的一幅题词是:数学好玩。自主探究学习方式展示给我们的也正是如此。成为研究者、探索者是每一个学生根深蒂固的需要,当我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环境,从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从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探究,从完成教学任务转向促进学生发展,让学生肤浅触摸到直接介入,那么,一次次自主探究,必将使数学课堂教学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