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开展实践活动
1.1实地考察
我所任教的小学,周围是大片的农田,在教了“多边形的面积和实际测量”一节后,我安排了一次实践活动。把全班分成男女两个组,各组自推一名组长,负责安排同学们带测量工具。在测量三角形的土地时,男、女生从测量不同的底和底边上的高计算面积,发现它们算出的面积很相近。于是我又引导学生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测量后,我又鼓励同学们假想:如果把这块土地,用来种白菜,每棵白菜行距0.3米,株距0.2米,可以种多少棵?白菜长成后,如果一棵白菜收0.5千克,那这一块地可收多少千克白菜?通过实际测量,同学们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运用自如。
在实践中才有所创新。这次测量,缺少测绳,有的同学灵机一动,发明了一根细线上每隔5米做个标记的测绳和2米长的竹块做成的测量工具。
1.2我当小老师
居里夫人说:“人要有毅力,否则将一事无成。”许多数学成绩差的孩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学好数学的意志和自信心。在教学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他们都能有成功的体验,成功的喜悦和满足,培养学好数学的信心。
一单元结束了,让每个学生根据本单元内容,认真思考,出一张你认为最满意的试卷,并自己注上答案。在老师的组织下,同学们相互换卷完成。做试卷的同学和出试卷的同学一起来批阅试卷,让每一个学生都当一当小老师。让每一个学生都相信,只要通过努力,当老师并不难,从而让他尝到学习数学的甜头。
2.注重建立数学知识表象
学生对身边的社会与自然现象有了初步的了解,这种了解往往是模糊的,不太清晰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这些模糊的感知性知识清晰有效地表述出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关系,建立数学知识的表象。如,学习“千克、克的认识”时,学生经常出现类似“一只大白鹅重5克”的笑话。其实,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累积了一定的“重”的感性经验,对重量单位有一定的感知,但是关于克和千克的表象是模糊的、不清晰的。我课前让学生到超市购买一些日常物品,记录下重量,并将一部分物品带到课堂,掂一掂、估一估,并与准确值进行比较,在反复的“估”与“比”中,感受千克与克,逐步建立清晰的表象。
3.深入解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解读教材即有效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内涵,以保障教学活动高效开展。那么,怎样科学地解读教材呢?
首先,在备课时,教师要深入浅出地解读教材,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教学中,教师要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品读学情,准确把握教学过程。当然,教师品读学情,除了要读懂学生的认知水平特点、l9oKaQFUsp5uZuGWO29F3UfIwntPufxzdZcFwbZ8IEo=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外,还要考虑学生所处的社会与家庭的教育环境。走近学生,教师才能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其次,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通俗地讲,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所以应该合理地安排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对不同单元和学生的接受程度要进行区分,由于不同单元的深浅不同和学生接受知识的快慢不一样,因此相应的教学进度也要区别对待。
最后,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也要有所区分。在教学中,如果提出一个问题后学生无法领悟,教师就应提一些辅助性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走向问题的本质。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需要积极而主动地课前预设,只有做到“胸有成竹”,临场时才不会“手忙脚乱”。
4.使板书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4.1计划性
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思考,精心设计,反复推敲上课的内容,合理安排板书的内容、板书的位置、板书的时间、板书的色彩与各种标志。有时我们还得考虑将一些次要的和用处不大的板书擦去,这就更需要提前计划好了。
4.2启发性
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增长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小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占主导的时期,抽象思维能力很弱。所以在备课时我们得悉心钻研教材,依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充分发挥板书的作用,将原本学生比较难掌握的抽象性题用板书形象地展现出来,使学生更容易受到启发。
4.3完整性
备课时,我们的板书在简约的同时还得追求完整,要为学生提供具体、形象、鲜明的视觉形象,使得原本一些比较凌乱的知识板块通过板书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4针对性
重点突出是板书设计时的一个基本原则,用最精炼的文字、最关键的词句、最简明的符号、最形象的形式来组合板书的内容,让学生从板书中抓住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在板书中要做到重点突出,可以使用彩色粉笔来突出重点。
4.5示范性
良好的课堂板书,是教师要求学生做作业字迹工整、格式规范的以身作则的表现。
5.教学生学会听课,养成积极动脑的习惯
每接一个新班,首先要着手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听讲的习惯,教学生四会:会听、会看、会想。
5.1会听
听要入耳,如果听而不闻,等于没听。学生听讲时要边听边想边记忆,抓住要点。不仅要认真听老师的讲解,还要认真听同学们的发言,并能听出别人发言中的问题。为了考查和训练学生“听”的能力,可以组织如下练习:(1)教师口述题目,学生直接写出得数;(2)教师口述应用题,学生写出或说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等等。这类练习,可以训练学生集中注意力,边听边想边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有意识记忆能力。
5.2会看
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首先要给学生观察权,不要以教师好心的“讲”取代学生的“看”。凡学生通过自己看、想,就能掌握的东西,教师一定不讲或少讲。会看,首先是肯注意看,教学中要提供充分的观察材料吸引学生看。教师的板书、演示等要准确,鲜明,能引起学生观察的兴趣。由教师带领观察到只给“观察提示”的半独立观察,再到完全独立观察,使学生逐步掌握通过观察比较,做出判断,发现规律的观察方法。在课堂练习中要多设计一些能引起观察兴趣旨在训练观察能力的题目。
5.3会想
会想,首先要肯想。课堂上要学生肯动脑子想问题,除了靠教师教学的启发性外,还要靠“促”,促使他动脑子。要求学生,老师每发一问,人人都要立即思考,准备回答。如果不会答,也要把问题重述一遍并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想到哪儿不会了。告诉学生这也是一种回答。坚持这样做,可以提高提问的效率。因为全班学生毫无例外人人都得积极动脑思考,会与不会都有的可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