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也能绽放光彩

2013-12-29 00:00:00仇中巧
考试周刊 2013年8期

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该是精彩的,在师生互动生成的过程中,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创造的精彩……往往会成为课堂教学中一道道亮丽风景线。数学课堂教学更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随时都有可能遇到来自学生的错,我们不能忽略这种“精彩”——“错误”。我们要允许学生犯错,善待学生的错误,积极挖掘错误中蕴藏的宝贵的教学资源,捕捉错误中的亮点,让错误成为启迪学生思维的“催化剂”,让错误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道“风景”。但是,真正要利用好学生的错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一、宽容“错误”——千树万树梨花开

课堂是容易出错的地方,教学如果没有错误,那将是不完美的。试想,如果课堂能像教师想象得那样顺利,那样精彩,课堂还是课堂,学生还是学生吗?但是在现在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错误处理存在着这样的现象。

对待错误,许多教师视为洪水猛兽,唯恐避之不及。或“快刀斩乱麻”,以一个“错”字堵上学生的嘴,接二连三地提问学生,直至得出“正确答案”;或亲自“上阵”,把答案“双手奉上”。或“堵”或“送”,都是置学生的实际于不顾。不拨“乱”反“正”,不让学生经历实践获得体验,阻住了学生迈向“错”的脚步,也就阻断了他迈向成功的道路。

其实,“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布鲁纳语)。著名教育家卡尔·威特的教育秘诀之一,就是宽容地、理性地看待孩子的一切,包括“错误”。这一点,特级教师于永正给我们做出了榜样。他经常外出上示范课,每每告诉那些陌生的学生:“于老师上课最喜欢发言说错的学生,我要给他发特等奖……”其实,这不仅仅在于调动学生的发言积极性,还在于于老师一个清晰的教育理念:“错误,也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

因此,我们要宽容、理性地对待学生的错误。不要轻易否定,而要肯定学生的积极参与,用鼓励的语言去评判。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实践自己的设想;师生间就会有认识上的沟通,心灵的对话,才会出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生气勃勃、生动活泼的教育画卷。

二、运用“错误”——为有源头活水来

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错误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可原谅的。”是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不仅要宽容错误,更要挖掘利用好学生的错误资源,让学生在纠正错误中开启智慧,迈入知识的殿堂。

1.找准错误,寻找起点。

当学生犯错时,要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纠正错误。教师则应把它作为教学的真正起点,站在学生的角度,“顺应”他们的认知,掌握其错误思想运行的轨迹,摸清其错误源头,然后对“症”下药,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2.将错就错,因势利导。

教学时,教师如果从学生出现的错误做法出发,进行引导点拨,则不仅能引出正确的想法,还可以“将错就错”,发展学生的思维。

如在苏教版四年级《轴对称图形》一课中,对于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这一问题,生1说是轴对称图形,因为平行四边形通过剪、拼,可以转化为一个长方形,长方形是轴对称图形。生2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因为它对折以后两边不能完全重合。究竟谁对谁错?通过辩论,学生很快“统一”了答案: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这时,教师“将错就错”,因势利导:如果像生1说的,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那长方形是轴对称图形吗?这样“将错就错”,举一反三,既丰富了知识,又拓展了思路,使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分析“错误”——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出现“错误”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开始尝试思维创新的过程,教师只有具备“主动应对”的新理念,才会发现“错误”资源背后隐藏着的价值,才会因地制宜地处理好来自学生的错误,激活课堂。

如学习了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后,为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这类问题的内涵和特征,我故意设置了这样一个“陷阱”:“一条路长80千米,已经修了4/5千米,还剩多少千米?”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很快地把这道题解答出来了,并且几乎都是这样解答的:“80×4/5=64千米,80-64=16千米。”对于学生的解答,我没有立即作出定论,只是轻轻地问了一声:“都是这样做的吗?”回答是那样的整齐:“对。”我微笑着说:“那我们再来做一道题。”“一条路长80千米,已经修了4/5,还剩多少千米?”粗心的学生惊讶地喊起来:“这两道题是一样的。”马上有同学反驳:“不一样的,第一题,我怎么做错了。”同学们都感到第一题做错了,于是我就和他们一起辨析这两道题的不同之处,显然“单位名称”不同,意义也不相同。这样,学生走进了“陷阱”又从“陷阱”中走了出来,继续寻找新的答案,好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四、正视“错误”——彩虹总在风雨后

“不经历风雨,怎见得彩虹”,课堂中学生出现的错误犹如一杯苦涩的咖啡,需要我们细细品味,才能回味无穷。课堂中学生的错误在检验着教师的教学智慧、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拷问着教师的教学内在素养。如果学生课堂上出错时,教师没能及时捕捉并因势利导,而是包办代替,只顾灌输正确结果,学生有“别出心裁”的想法时,教师不能马上心领神会,反而不屑一顾,甚至简单否定,这样久而久之在课堂上因为“错误”,教师遭遇的“尴尬”就更多了,随之而来的“缺憾”也就更多了。其实,教师不是神,偶尔对错误处理不当在所难免,但是我们要正视这些“错误”,在错误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在成长中成熟。

“彩虹总在风雨后”,因为有了“错误”师生才更能张扬个性,充满灵性。“学生出错之时,就是老师出彩之时”,只有在“宽容错误”、“运用错误”、“分析错误”、“正视错误”的探究过程中,课堂才是活的,教学才是美的,教与学的活动才是最具有价值的。让“错误”美丽起来,让课堂因“错误”而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