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一门学科。在数学学习中,一些数学概念、基本运算的技能,均须学生自主练习,从而熟练掌握。新课程标准也提出“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理念,可见让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数学老师应努力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发现知识间的联系,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乐于学习,主动探究。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也是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重要因素。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华人丁肇中说:“兴趣比天才重要。”因此,如何让学生的心智大幅度地活跃起来,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其中有很多手段可以尝试。我在教学“乘方”时,曾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用来制作课本的每张纸的厚度大约是0.05毫米,请问用一张足够大的这种纸对折24次后有多高?然后让学生讨论,学生立即很激烈地讨论起来。平时动手能力强的尤伟聪同学甚至动手做起实验,在他的影响下很多同学也加入其中。几分钟后,还是没有一个学生得到正确的答案。当老师告诉学生答案是839米时,同学们都惊讶地睁大眼睛。老师因势利导地告诉学生,如果我们学完本节课后,那么其中的奥秘就会解开。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被调动了起来,自然对乘方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的效率就提高了。所以教师应当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快乐、自觉、主动的学习习惯。
二、捕捉学习动机,诱发探究意识
重视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的激励作用,通过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教师应操纵或控制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学习的各有关变量。在许许多多的变量中,学习动机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良好的学习动机,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准备、集中精力、认真思考、主动探索未知的领域。因此数学教育工作者应该激发、鼓励学生主动去探索,去求知。
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方法有很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无疑是一种最好的、最有效的方法。我在教有理数的过程中,就出了一个这样引发学生好奇心的题目:2、3、5、8、13、21、34、55、89、144、233、377、610、987、1597、2584、4181、6765、10946、17711、28655……随意在这些数中圈一个数,要求算出它前面所有数的和,但必须在10秒内。例如,圈了8,则它前面所有数的和是2+3+5=10。如果圈了610,它前面12个数的和是多少呢?这下学生的兴趣就来了,他们有的用笔算,有的用计算器算,可是过了30秒也没有人算对。有学生提出怀疑,他们要考老师,在他们随意圈了一个数后我都能很快地说出,后经用计算器检验都是对的。于是学生再也等不了,他们纷纷要我说出其中的奥秘。我告诉他们在这一串数中从第三个数开始,都是它前面两个数的和。在我们所圈的数中,它前面所有数的和是这个数的后一个数减去3。
古语说:“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当学生被数学的神奇所吸引后,他们必定会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快乐投入到数学的知识海洋中学习而乐此不疲。
三、构建开放课堂,鼓励争论质疑
传统的教学提问有如下特点:教师问,学生答,问题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答案明确唯一,最终以学生解答教师的所有问题为教学的归宿。这样的教学方法,最终往往变为教师滔滔不绝,学生被动应付的表演课,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如何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呢?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学生内心深处都有自己的一根弦,发出自己的调子,因此,要想让那颗心和我们相呼应,就得发出使我们自己能和上这根弦的调门。”因此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争论质疑,在课堂真实问题动态生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激活学生潜在的问题意识与批判精神。
如,学习加法结合律时,我留了一部分时间答疑。这时班上的尤娜蓉举起手:“老师,我发现一个问题。”“说吧!”我鼓励着等待。“我觉得书上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的方法不太好,你看呀:(a+b)+c=a+(b+c),等号左边(a+b)+c只要写成a+b+c就可以了,我们原来学习a+b的计算根本不用加括号。”这一提问引起了全班同学的议论,这时吴家增也举起手:“对呀,我们以前学混合运算时曾讨论过,不该加括号时就可以不加括号!”“你们觉得该怎样表示加法结合律呢?”我反问道。尤伟键同学站起来说:“我觉得加法中随意两个数先加都可以,所以a+b+c=a+(b+c)=b+(a+c)。”“这样算式中还运用了什么定律?”我又问。“加法交换律!”同学们异口同声说。我接着说:“对!有交换又有结合,那就不能叫加法结合律了!”“叫加法运算定律吧!”“怎样用文字表述呢?”我继续问。尤艳青同学说:“三个数相加,把其中任意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和不变。”我反问道:“如果不止三个数呢?那么怎么说呢?”吴瑞金同学说:“几个数相加,先留下一个数,然后把其他数相加,再和这个数相加,和不变。”“对!”这就是加法的运算定律,是我们一班同学共同发现总结的,我们不叫加法结合律,就叫一班定律吧!”我话音刚落全班笑成一片。虽然这些讨论只是对加法结合律的补充解释,书上的定律仍然叫加法结合律,这些学生也知道,但是经过这节课学生会更加积极投入到学习数学的热潮中。所以只要我们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的探究学习劲头就会非常足。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的是创造一个师生融洽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大胆争论、质疑。在彼此思维的碰撞中,就会闪现智慧的火花。在动态的过程中,达到甚至超出预想的效果。
四、提倡帮扶学法,促进共同成长
如果说兴趣是学好数学的前提,意志是学好数学的关键的话,那么良好的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则是学好数学的重要保证。培养好的学习习惯,除了获取学生的信任与支持外,还要依靠确实可行的培养措施。
初中教育是义务教育,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还没有完全形成,自我约束能力差,心理性格正处于叛逆的阶段,学习的被动意识非常严重。因此只有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方法,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我们发现在同一个班级的学生的智力水平参差不齐,一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进度。如果教师为了这部分后进生一直放慢教学进度那也不现实,而且会引起优生的反感。如果课外对这些后进生加强辅导,又往往由于制度原因和能力所限,而照顾不过来。但是如果我们采用帮扶学法,让一个优生带一个后进生或两个后进生结对学习,那么这些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
首先,后进生不懂的问题往往是基础知识问题,比如计算问题、概念性问题、公式理解应用问题等。对于计算问题,优生一般在课堂上就能理解和掌握,让他们去教后进生是可以胜任的,而且在他们教后进生的过程中也会反过来加强自己计算能力,从而牢固掌握;而对于概念性或公式问题,有时优生也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他们为了教会后进生,必然会自己再一次地去强化理解概念,为了理解概念,优生会尝试去查阅课本或辅导书或求助教师,这样就间接培养了优生自觉看书的习惯,从而形成了自学的能力。同样后进生在优生在带领下,也逐步学会学习的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其次,通过优生带后进生的学习方法,让优生从中体会到做小老师的自豪感,当他们所带后进生取得进步时,也会促使他们更加喜爱学习数学。而后进生在优生的带动下,让他们逐步告别后进生的行列,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热爱数学,喜欢数学,逐步学会学习数学的方法。
最后,“差生”之所以“差”,往往不是因为智力因素,而是因为不良的学习习惯,比如不爱动脑,意志力不坚定等。在优生的带动下,后进生也会被优生强烈学习热情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所感染和影响,从而不断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养成良好的主动学习的习惯。同时优生为了改变后进生和教会后进生,必然要花费一定的心思和作出一定的努力,这样从而促使优生养成良好的心态和细心的习惯。
采用帮扶学习的做法,较好地满足了不同程度的学生的需求,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渴望成功的欲望,因而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以上几点是我在培养学生的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通过激发兴趣,捕捉动机、鼓励质疑、帮扶自究等方法,改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习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很好的学习习惯,在探究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学习中有创造,在创造中有发展,从而不断地发展自己,完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