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预习是小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适当预习可以使学生在课前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带着问题听课能提高听课效率。预习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对学生预习进行指导:根据教材特点,灵活安排预习内容;注意学生差异,分层设计预习内容;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趣味化地设计预习内容。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预习 指导策略
预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适当预习可以使学生在课前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而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则能提高听课效率。在实际教学中,预习并没有引起老师的足够重视。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们应该指导学生“磨刀”,促使学生逐步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一、问题的提出和原因分析
预习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预习效果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但是现在学生预习活动的开展现状不尽如人意,是低效的,我们结合种种现状分析出了如下原因:
1.教师的预习作业操作性不强导致预习活动似有却无。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经常在学习新课之前布置预习任务只写预习二字,学生回家后往往只是读一遍课文,标出自然段。预习过程简单,没有留下任何预习思考的痕迹。长此以往,孩子不仅不能养成自主预习的好习惯,反而会养成做事草率的坏习惯,更谈不上对课文学习有什么帮助。
2.缺乏预习方法指导和评价激励,导致孩子执行不力。
由于新教材容量大、教学节奏快等原因,许多教师忽视了预习环节的指导和预习效果的评价激励,因此学生自主预习的习惯养成缓慢。
二、小学生预习方法指导策略
叶圣陶曾说:“凡为教,目的达到不要教。”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单纯地传授学生某些知识,而是教给学生如何掌握某些知识的方法;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学习知识,才能真正发挥主体作用。因此,教师重视对学生的预习指导尤为重要。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提出如下策略:
1.根据教材特点,灵活安排预习内容。
设计预习时要注意体现不同体裁的教材特点,使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各类课文的规律。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我不是最弱小的》,这是一篇写事的文章,大量的对话是这篇课文的一个特点。在学生预习时,要求:
(1)找一找文中的对话,多读几遍,揣摩一下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2)想一想,在这么多的对话中作者为什么用了好几个反问句?有什么作用?
(3)在片断之间你还能加上一些对话或者心理描写吗?
这样设计意在告诉学生对话描写在写事文章中的重要作用。而在预习《三顾茅庐》时,因为《三国演义》是一部经典著作,学生只有在了解整个著作的大致情节后,才能理解体会刘备的良苦用心,所以我设计了以下预习作业:
(1)粗读《三国演义》,了解故事梗概,知道刘备为什么要请诸葛亮。
(2)了解刘备与群雄纷争,当时究竟有哪些英雄?
(3)搜集有关诸葛亮的故事,并能简要复述一两个。
这样的预习重在让学生借助这篇课文的学习对经典名著产生阅读兴趣。设计预习问题时要注意从教材的特点出发,避免预习的“清一色”与“流于形式”,从而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掌握学习课文的规律,进一步提高自学能力。
2.注意学生差异,分层设计预习内容。
没打☆的为必做题,打☆的为选做题。这样的预习要求体现出层次性,能力较强的学生“吃得饱”,能力较差的学生也能“办得到”。随着学生自学积极性的提高,努力帮助后进生完成第一层的预习,逐步进行第二层的预习,这样循序渐进,缩短他们与优秀生的距离。
3.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趣味化地设计预习内容。
为了有效激发小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发掘小学生蕴藏的学习潜力,我在布置预习时,十分重视趣味性,让他们动手动脑,自己读书,完成思考作业。如在预习《人类的“老师”》这一课时,我就要求学生根据课文中描述的内容,把自然界的种种生物与受它启发而发明的东西,用绘图的方式一一对照起来,如果答好这一题目,那么文章的主要内容就出来了。第二天上课前,大部分同学早早把画放在课桌上,有几个性急的同学甚至已相互交流评价了。课堂上学生热情高涨,纷纷陈述自己这样画的依据是课文中哪几句话,于是,课文内容在他们对自己创作的画的欣赏、评价中很快被掌握了。
当然,教师除了要重视对学生预习内容的设计外,还要注重具体的预习方法的指导。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环节,只要我们注重学生的预习内容的设计,预习方法的指导,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就能逐步养成,使他们用自己的学习方法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自学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林.小学语文教学中预习方案的设计.江苏教育研究,2009(35).
[2]付明伟.小学语文课预习方法之我见.新课程(小学),2009(07).
[3]韩路江.小学生课前预习方法研究.中小学教育,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