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别样的精彩

2013-12-29 00:00:00刘育滨
考试周刊 2013年8期

摘 要: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有活力最深奥的一门学科。初中语文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思维,转变教育观念,倡导建立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语文学习方式。导入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课堂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与生活相联系,读者和作者的感情要相互碰撞,激起火花,引起共鸣,学生对课文理解才会准确深入。自主探究要求学生做语文课堂的主人。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兴趣培养 创设情境 优化环境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有活力最深奥的一门学科。“一切为了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核心教学理念,初中语文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思维,转变教育观念,倡导建立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语文学习方式,创造兴趣盎然、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尊重学生的情感和需要,让语言的音韵美、节奏美、诗意美等,充分地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每个细节,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看法。

1.精彩导入,让语文课堂焕发生机

导入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课堂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精彩的导入犹如乐曲的引子、戏剧的序幕,起着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引人入胜、妙趣横生的作用,也是从课外到课内、由知识向能力过渡的桥梁。教师要选准切入点,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学生的激动情绪,以求对所学内容有所共鸣,引“生”入情、入境,课堂教学的效果就事半功倍了。如:学习《背影》一课时,教师可播放歌曲《父亲》:“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的肩头,父亲是那拉车的牛,父亲是那登天的梯,忘不了粗茶淡饭,将我养大……”父亲,给予我们的是一种深沉厚重的爱,这就是父爱。歌词中饱含深情的话语充满了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实的写照。在日常生活中,你们看到过父亲辛苦劳作的场面吗?看着这样的场面,你的内心有何感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歌颂父爱的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背影》。它的作者是著名爱国学者朱自清,看看作者是如何理解父亲、领悟父爱的。精彩的课堂导语,有先声夺人之效,唤起求知欲望,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尽快进入愉悦的情绪状态,为教学过程创造最佳的时机。

2.情境创设,让语文课堂意味深远

语文要与生活相联系,读者和作者的感情要相互碰撞,激起火花,引起共鸣,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才会准确深入。利用课文本身具备的特点,创设表演情境,从而使学生主动而迅速地理解课文。陶行知先生说:“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也就是说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做到“教学做合一”将会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让学生在充分自学中用多种方法去思考、记忆、分析、总结,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捷径。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就看老师能否充分发掘这一资源,使其根据文本需求,完美再现,提升语文课堂学习的效度。善于“抒情”、“煽情”的语文老师会使语文课堂意味深远,充满磁性与感动,语文教师本身也会光彩照人、鲜亮无比。如:教学严文井老先生的《小溪流的歌》一课时,我创设情境,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加以表演,让学生有更大的想象空间,充分张扬学生个性,并带给学生美的艺术享受。配合着《泉水叮咚》的音乐,我让学生戴上头饰表演朗读课文,演出小溪流和枯黄的草、枯树桩的特点,激发学生绘声绘色地表演课文的兴趣。简单的情境表演既容易又逼真,学生兴趣很浓,表演特别投入,神态惟妙惟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深入。我还把音乐和语言文字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艺术,发展学生的3bUFinvzWZJvp2gMs7UwbJPkjco92F7VO9J7ogDby1c=思维,让学生准确理解文本,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自主探究,让语文课堂魅力无穷

自主探究要求学生做语文课堂的主人,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各种感官,通过动手、动眼、动嘴、动脑,主动地获取知识。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如:学习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文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图片、动画、音乐兼备的课件,创设阅读自主学习情境,展示济南冬天的美景,激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自觉地投身于积极主动解决问题、掌握知识的活动中,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并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自主探究学习,合作交流,感悟济南的冬天美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或者低吟浅诵,或者细部赏析,用最简洁的文字和最喜欢的形式,把自己对济南冬天的整体印象设计成板书,小组讨论完成。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了学生科学思维、解决问题、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又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张扬了学生的个性,让语文课堂魅力无穷。

4.诵读品味,让语文课堂余音绕梁

三分写七分读,诵读是学生感知教材的桥梁,能使学生眼到、心到、耳到。“读”是学习语文的主线,是学生素养储备积累和能力形成的主渠道。朗读,视之于眼,诵之于口,闻之于耳,形成于脑,整个过程调动了学生的多种因素,形式多样的“读”贯穿于整个语文课堂教学,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可以开启学生想象的空间,符合人的审美期待心理。如:《木兰诗》是一首北朝著名民歌,讲述了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重要价值。朗读“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时,我语调上扬,语速稍快,语气欢欣。我率先垂范的朗读,先声夺人,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使学生朗读和学习的欲望被激发出来。教师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读法,更要欢迎学生指出朗读中的不足,让语文课堂余音绕梁,展现朗读之美。

总之,精彩的语文课堂是教师永恒的追求。教师要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提供“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学习时空,彰显自主学习的魅力,使语文课堂激情飞扬。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