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雷锋,这个响亮的名字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遗产,早已深深地铭记在人们的心中,而雷锋精神更是以其独树一帜的号召力影响着代代后人。探讨雷锋精神的道德精髓及时代意蕴对转型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 雷锋精神 道德精髓 时代意蕴
作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雷锋,他的奋不顾身,他的公而忘私,他的英雄事迹,都似一面鲜活的道德旗帜,鼓舞并引领着同时代的每一个人。在十七届六中全会“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倡导下,曾被戏称为“没户口”的雷锋再次回到人们视线当中,相关主题响彻大江南北的同时,一场场学雷锋为民服务的活动亦掀起了高潮。
一、雷锋精神的道德精髓
雷锋精神自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以它非同一般偶像的感染力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当下,丰富多彩的载体仍然为我们源源不断地传送着雷锋精神,使我们沿着雷锋的道路,做雷锋式的新人。究竟是什么使得雷锋精神如此永存不熄,在新时代仍能继续发扬光大呢?这就是雷锋精神独其无有的道德精髓。
(一)坚不可摧的“螺丝钉”精神
“我愿永远做一颗螺丝钉”是雷锋的至理名言,螺丝钉虽小其作用却是不可估量的,正如大家所了解到的,机器正是有了无数个螺丝钉的连接和固定,才成了一个坚实的整体,才能够运转自如地发挥着它巨大的力量。雷锋的“螺丝钉”精神有着令人深省的意蕴,它的实质是“忠于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事业,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1]。这都体现着雷锋“舍己为人,助人为乐”的高尚情操。
雷锋的“螺丝钉”精神体现着个人价值与公共利益的和谐共生。“螺丝钉”精神所追求的价值目标主要展示于两个层面:第一,于个人自我价值的理想实现上,其蕴含的一般价值目标即勤奋自强;第二,于社会对个人所规定的责任及使命上,其蕴含的高级价值目标即“集体主义”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2]换言之,雷锋“螺丝钉”精神的内核便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
(二)“利他”型的奉献精神
雷锋精神的实质在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它集中反映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体现着共产党人的崇高品德和高尚风格,是雷锋精神能够保持旺盛生命力和持久活力的根本原因。具体表现在:对人民群众朴素的阶级感情,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先人后己的集体观念,乐于助人的团结友善风格,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大公无私精神。[3]这种甘为人民公仆、别无所求的奉献精神亦赢得了人们的称赞和追随,历经时代经久不衰。
与时下正在盛行的各种风气相比,有人认为雷锋“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过于泛化,现代社会已经不需要了。事实是,他们并没有真正了解雷锋的奉献内涵。对雷锋而言,他在奉献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被社会认可和需要即是雷锋的个人追求,这种价值观在不良风气渲染下的今日仍有着永不过时的意义。
(三)时时“行动”的实践意识观
雷锋具有良好的实践意识和实践作风,并把个人的实践完全投入到社会,是社会实践的楷模。他在深入社会、深入群众中了解群众并坚定了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他在学习实践技能、做好实际工作中增长了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在雷锋的思想和行为中,时时体现着“行动”的特点,处处闪烁着“行动”的光辉。我们看到,在雷锋那里说到做到、说少做多、做不到的坚决不说,可谓行动第一、实践第一。[4]思想和行动在雷锋身上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二、雷锋精神的时代意蕴
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结晶,是得以继承和升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时至今日仍熠熠发光,可见其具有不可比拟的时代性。
(一)推动社会进步的永恒精神动力
雷锋精神源于当代,但它的意义和影响却远远超越了它所处的时代,雷锋崇高的人格魅力在他的人生实践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出差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对待同志春天般温暖;对待工作夏天般火热;对待敌人严冬一样残酷;对待个人主义又如秋风扫落叶般。纵观雷锋短暂的一生,雷锋被后人景仰、认同和学习,并不是因为他做出轰轰烈烈的大事业,而是因为他有着一种时刻行动的实践观,对于别人不屑的小事情。雷锋总是认真对待,正是如此普通的小事件累积成了日后的“大成绩”,正如孟子所言“勿以善小而不为”。雷锋善于实践的精神在任何时候都无落伍之谈,因此,作为时代走向、作为精神动力的雷锋精神,更有利于全社会形成良好社会风尚,逝去的人间挚爱重新归位,处处便洋溢着为人民服务的温暖。
(二)先进文化建设的不朽丰碑
雷锋有着崇高的人生追求。人生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极其复杂。它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人与人的社会关系问题,涉及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关系问题,也涉及现实生活和理想生活的关系问题。但它所涉及的根本问题,是人生的目的和意义,要解决的是人为什么活着的问题。[5]可以说雷锋在这份人生的试卷上给出了满意的答复并实现了自己的誓言,自己活着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
在吸纳了千年文明优秀成果的土壤上培育起的雷锋精神,更能体现人类的文化共性和共同的优良品质,像“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都折射出了雷锋精神的文化根基和思想来源。纵然时代在变化,发展中的先进文化却赋予了雷锋精神新的内涵。雷锋精神已经升华为以雷锋的名字命名的、以雷锋的崇高品质为基本内涵的、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为雷锋传人所敬仰和追求的文化精神。[6]雷锋精神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我们现代创造新的文明提供了深刻的借鉴价值。
(三)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现代社会本是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二重奏,但由于两者韵律不甚协调,导致当今社会的矛盾、裂变与困境。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虽然并非直接起因于此,但毕竟与此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尤其是追溯深层次的精神根源,这种不协调性的基础地位就愈益凸显澄明。这就是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深层次精神根基在于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和谐,而新时期弘扬雷锋精神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恰恰也在于发掘雷锋精神的人文意蕴。[7]雷锋精神的人文意蕴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由此充分显现。
在当今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尚不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混合着失衡的道德观步入人类的生活,如何在这个嘈杂的环境中寻求一个支点去建立和谐关系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之一。而雷锋与时俱进的精神正是我们的宝贵财富。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为人们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态度为我们摆正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公而忘私的观点又使我们增强了社会责任感;雷锋的“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螺丝钉”精神,起了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模范作用;雷锋艰苦奋斗的精神,又使得现在生活的极端消费方式归位,倡导了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念。如此种种,无不说明雷锋精神是构建人类孜孜以求的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民族精神。
新的时期,新的时代,让我们接过雷锋精神的火炬,使雷锋精神与我们的脉搏共同跳动,用行动传承雷锋精神,奉献爱心,吹响“雷锋号”,继续谱写人间的动人乐章。
参考文献:
[1]任明,王浩宇.社会经济转型期大学生怎样看待雷锋精神[J].德育研究.
[2][4]孙士国.用雷锋精神引领校园文化建设[J].教育研究,2010(8):198.
[3]韩梅.浅析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和特征[J].文化论苑,2007.4:130.
[5][6]刘光前.雷锋精神:先进文化建设的不朽丰碑[J].新东方,2004(05):28.
[7]刘晨晔.人文雷锋精神是助推和谐社会建设的宝贵思想财富[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1(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