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地图是地理教学非常重要的工具,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图像系统,教材中的插图、地图册,再配合填充图册,必要时再辅以黑板略图补充,可以将知识化繁为简,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而且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 人教版新课标地理教材 图像系统 地理认知结构
图像系统作为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自身不同于文字系统的独特结构,图像的组织方式包含图像本身的呈现方式及图文的组合方式。翻阅现行的各种版本的中学地理教材,可以发现教材中各种图表数量丰富,种类多样,且制作精美。就人教版三本必修教材而言,有编号的图像达345幅之多,还有众多表格。地图是地理教学非常重要的工具,地理知识的大部分内容都能在地图上明确具体地表现出来,它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零星的知识系统化。图像系统作为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图像系统,教材中的插图、地图册,再配合填充图册,必要时再辅以黑板略图补充,可以将知识化繁为简,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而且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下面我以人教版必修二“农业地域类型”的教学为例,谈谈图像系统的主要类型特点、意义作用,以及我在教学过程中紧密应用、提高效率的认知和体会。
一、教材图像的类型、特点与作用
教材中的图像,根据图文的组合方式,大致可以分为文字描述与图像说明相结合、图像显示与文字提示相结合、图像显示与文字提出任务相结合这三大类。图像服务于教材内容,由于不同类型的图像、特点及其作用有所不同,根据教材内容采用不同的图像类型,这样可以更好地呈现教材内容,有利于学生学习、理解掌握知识。
1.图像显示与文字提出任务相结合。
这种组图方式是新课改人教版教材图像设计的一大创新,其目的不再是让学生停留在对图像的感性认识或cd7e7780c4ca5ac016f2d84a3b4d48d2表面记忆上,需要学生超越图的内容,进行与图有关问题的深入分析实践探究。这种设计模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十分有益的。
图3.11(教材中的编号,下同)是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和分布,这是一幅组合图,它将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和分布与气候、劳动力、地形的关系通过图像的方式呈现出来,学生通过读图思考,既可以掌握季风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又可以训练读图分析能力。
利用图3.20、图3.21和表3.1,从地形、气候和市场等方面综合分析西欧乳畜业的形成,具有很强的思考性。
2.文字描述与图像说明相结合。
这一呈现方式是以文字为主、图像为辅。图像在教材中仅起验证文字的作用,如图3.12我国水稻种植景观,这类图像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字说明,有利于观察能力、记忆能力的培养和地理认知结构的形成。
3.图像显示与文字提示相结合。
这一呈现方式是图像显示——文字提示,这种组织方式以图代文,为学习者提供用语言难以描述的内容,而文字则起提示作用。如图3.15美国本土商品谷物农业的分布,如果用文字表述,则冗长而又烦琐,用图片代替文字,既简单明了,又可培养学生通过地理图像分析地理事象之间的相对空间关系、空间分布特征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与教材相配套的地图册上,从23页至25页,内容除了展示各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外,还用联系图将各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条件、特点及原因联系起来,表达简洁明了,对教材起到很好的配合补充作用。
二、图像教学策略
了解了不同类型图像的特点和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紧密联系教材图像,掌握时机,巧妙应用,事半功倍,效率大增。
1.欣赏教材图像,创设教学情境。
教材的每一幅图片都反映了一个地理学现象。俗话说,触景生情,丰富的教材图像给教学情境的创设提供了有利条件。人教版几乎每节开头都有图片配合问题探讨,使学生很快进入问题情景。在开始季风水田农业学习前引导学生看图3.1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再由农村学生谈谈种植水稻的情景,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教学效果明显增强。
2.思考教材图像,培养学生的能力。
教学中利用图像是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地理图像上提取地理信息,分析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地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图表的空间思维能力。在学习第二节第三节四种农业地域类型时我设计了以下表格:
学生通过读图3.11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和分布、图3.14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图3.20西欧地形分布、图3.21西欧气候类型分布和表3.1西欧四国城市化水平(2001年)很好地完成了“区位条件”一栏,“主要分布”一栏不仅要求学生在书本上找到地名,还要求学生在世界地图上落实到具体位置。最后本单元的四种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就出来了,再对照世界地形图和世界气候图,整个农业部分的知识基本上就都落实到图了,不再零散了。
指导学生读图,还要对图像进行深度讨论,挖掘其中的知识内涵。如在图3.14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教学时,结合思考题,让学生围绕商品率高的基本特点分析主要区位因素对商品谷物农业的影响,引导学生分析哪些区位因素有利于提高产量,哪些因素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哪些因素有利于促进产品销售。各种区位因素对这些方面的影响往往是交叉的,所以师生一起动手绘制了概念框图,如图3.14。
3.品味教材图像,培养良好情感。
美是到处存在的,它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教材图像是美的化身和载体。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教材图像的欣赏、品味,结合语言艺术渲染,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唤起学生的内心美感情趣,是发挥图像美育效果的较好方法。如图3.13“袁隆平在水稻田间”使学生与大师“零距离”接触,感受大师风采,使学生感到科学事业的崇高,埋下科学的种子,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立下攀登科学高峰的雄心壮志。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认真研读图像,思考它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运用图像,引导学生读图、识图、解图、画图,充分发挥图像的独特功能,还要充分注意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的习惯及使用地图的技能,这样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宋振韶.教科书插图的认知心理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6).
[2]孟胜修.殷培红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地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3]蒋小润.人教版教材图像的评析与教学.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1,(3):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