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贫困地区职高学生流失现象分析及对策

2013-12-29 00:00:00寸银焕
考试周刊 2013年11期

摘 要: 当前,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职高学生流失问题引起了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本文对学生流失现象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具体对策。

关键词: 少数民族贫困地区 职高学生 流失现象 对策

学生流失现象是学校普遍存在的客观现实,已成为影响学校形象、制约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受到了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近几年来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迅猛,职业教育已经成为当地培养人才、劳务输出、带动农村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但由于当地经济、文化、民风民俗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技术教育学生流失情况更为突出。我以鹤庆职中为样本,并结合自己工作,对职高学生流失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对流失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解决民族贫困地区学生流失问题的方法。

一、全县高中教育情况

全县共同居住着汉族、白族及彝、傈僳、苗、回等23种民族,总人口约26万人,少数民族占66.7%,其中白族占总人口的58.27%,为国家级贫困县。普通高中两所,均为一级完中,职业高中一所,为省级重点学校。

二、学生流失的现状

(一)2008-2012级入学情况

入学时性别比例:男生占39.8%,女生占60.2%。

入学时民族比例:汉族占17.2%,白族63.3%,其他民族占19.6%。

入学时坝区与山区比例:坝区占26.7%,山区占73.3%。

入学时75.1%的学生参加了中考,其他均未参加中考。

结合我县实情,可以看出,就读我校学生以山区的民族学生较多,其中多数学生家庭比较困难。

(二)学生流失情况

学生流失最多的是在第一学期,平均流失率都在10%以上;其他学期流失率基本上呈现下降的趋势,第二学年的流失率基本保持相对稳定,第三学年学生到校外顶岗实习,已不存在流失现象。

(三)不同类别学生流失率情况

职业班学生的流失率最高,这主要是职业班级学生的生源素质较差,文化课成绩不高,学习行为习惯不佳等诸多因素造成的。

(四)流失学生流失去向情况

学生离开学校后主要的去向是外出打工和学手艺,这种流向和职高就业班的学生毕业去向一致,也是让学生实现就业,但为什么留不住他们,这应该引起学校的深思。

三、学生流失原因分析

(一)家庭方面

1.家庭贫困是主要原因之一。我校招收的学生95%以上来自农村,鹤庆县是国家级特困县,家庭主要依靠农业收入,尽管职高学生在学校里能享受国家每年1500元资助,同时免除学费和其他费用,但家里每月还要支付六七百元的生活费等开支,部分困难家庭只好选择让孩子辍学打工,导致部分学生流失。

2.家长的短视行为的影响。读书要钱,不如让儿女外出打工或学手艺,既不需要交钱,又可赚钱,部分家长看中的是“吹康见米”的现实利益,缺少长远规划的眼光,导致部分学生流失。

3.早恋早“婚”导致学生流失。受旧传统和民族习惯、民族风俗的影响,认为早生儿子早享福,父母也希望儿女早婚生子,接自己的班。加上少数民族有“逛月亮”、“唱山歌”、“跑婚”等习俗,学生成群结队游玩,日久生情,于是出现早恋早“婚”导致学生流失。

4.“留守儿童”流失率更高。“留守儿童”已成为我校生源的主体,因长期得不到父母的亲情、关照和教育,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养成一些不良行为习惯,表现出任性、脾气暴躁、任性,打架斗殴、经常违规、违纪,不接受学校教育,遇到问题,学生就选择离校,学校很难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形成“教育难、巩固难”,“留守儿童”已成为流失学生的主体。

(二)学生方面

1.厌学是学生主观流失的重要原因。职高学生大多基础薄弱,学习困难,更谈不上产生学习的兴趣和自觉性,久而久之有些学生就会产生放弃学业的念头。

2.心理健康状况是导致学生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是职高招生主要以农村初中毕业生为主,地方文化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地理环境闭塞,加上各种民族语言、习惯差异,多数学生第一次离家,不适应职高生活等原因,入学不久就有学生流失。二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个性较强,好喝酒,遇事易急躁冲动,好打架,不服从学校管理。三是对父母依赖性较强,自立意识不足,遇到困难不会自行解决,缺乏克服困难的意志和能力,在学校感觉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不信任老师,不相信同学。四是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较弱,贪玩而不专心学习,上进心不强。五是认识偏差。认为职高不是正规的学校,在那里只是浪费时间,学不到任何东西,早日离开学校就早日解脱。六是心理承受能力差。学生本身成绩较差,心理承受力弱,一旦在学校遇到挫折就逃避,就选择离校辍学。以上种种不良心态如果不加以及时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就可能成为学生流失的内因。

(三)学校方面

1.职高教育普高化,使学生无法适应。由于县级职业教育只有一所,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学校各级部门对老师和学生的考核基本采用普通教育方式,如对老师先考核教案写多少页,学生作业布置多少题,测验多少次,这些做得越多的老师也就深受领导赏识和肯定,这样老师们自己只愿动口不动手,照本宣科,无法也不愿指导学生更多地进行实操实训。由于职高学生都是中考落榜的学生,对这种模式深恶痛绝,于是出现厌学和学不到技术的情况。

2.学校师资力量弱、实训资金投入不足,实训设备不足。职高专业课教师大多从文化课转行过来,很多教师自己本身就缺少实际操作经验,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加上实训设备不足,初实训课变为理论课,很难担当起培养合格的技术型人才的重任。所以学生的技能实训水平依然较差,缺少一技之长,毕业后便不能适应企业的需要,进了学校却学不到相应的技能,一些学生选择离校。

3.毕业学生就业率高,但收入低,巩固率低的情况导致在校生流失。

(四)社会及政府方面

各乡镇的大量劳务输出也导致职高学生的流失。

四、职高学生控流的对策

控制职高学生流失,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共同关注。

(一)政府方面

1.完善就业准入制度。政府和社会应严格实行行业职业准入制,实行持证上岗,对企业用工要置于法律的监督之下,从下游堵住企业用工不规范的现象。

2.加大帮扶力度,减少因贫困失学。争取多方支持,对贫困生形成“奖、助、补、免”资助体系。让家庭贫困学生能安心顺利地完成学业,最大限度地减少学生因家庭贫困失学的情况。

3.尽量解决外出务工人员子女随父母就地入学,切实维护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

(二)学校方面

学校要以学生为主体,真正把引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掌握过硬的职业技能作为教育教学的目标,以人为本,才能从根本上防止学生流失。

1.改变对师生的考评考核机制。职业教育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重点,以技能课与综合素质为主,文化课为辅,突出对学生专业技能、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就业需求为依据,以“够用”“实用”为原则,减少理论教学,降低教学难度,增大实践教学比重,才能让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成,成为合格的技术型人才,适应社会需求。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解决的途径有:一是聘请“能工巧匠”到学校作为特聘教师任教,不能单纯从教育系统中选调。二是选派专业教师到生产一线锻炼或到条件好的实训基地进修,三是注重培养和造就一批“双师型”、“创新型”、高素质的优秀教师。

3.配备得力班主任,加大新生班级管理和教育力度,是防止新生流失的关键。选派工作负责、经验丰富的班主任,加大新生班级管理和教育的力度,是引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防止新生流失的关键。班主任特别要关注少数民族和山区学生的生活和心理,既要尊重他们的民风民俗,又要对他们不良的习惯进行认真的引导和指正。既对学生严格要求,又关爱学生,培养他们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进而减少学生流失。

4.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联系。学校要充分了解学生家长的心理情况,加深家长对学校的全方位了解。让家长知道儿女在学校的进步成长,加深对学校的理解和支持。

5.千方百计地做好就业安置工作。学校不仅应管学生的就业率,更应关注学生就业后的巩固率。学校不仅要与当地企业、外地企业搞好横向联系,还要确保学生送得出留得住,更要搞好跟踪记录,了解学生的生存状态,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企业需求什么样的技术,什么样素质的人才,才更有利于学校对学生进行对口培养,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要。

总之,培养合格人才,防止学生流失是一项涉及学校各部门、学校和社会的系统工程,只有制度健全,责任落实,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学生流失情况的发生,保障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中职生流失原因及控流对策[M].天津:职业教育研究》出版社,2007.10.

[2]李晓辉.中职生流失原因及控流对策的调查分析.广东教育:职教,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