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鉴赏课中学生“自我体验式”教育探究与实践

2013-12-29 00:00:00周莉萍
考试周刊 2013年11期

摘 要: “体验、模仿、探究、合作”是《音乐课程标准》中倡导的音乐教学过程与方法。音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学生对于音乐美的感知及音乐表现与创造的乐趣,都只能在亲身参与、体验音乐实践的过程中才能获得。作者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如何构建“自我体验式”教学模式进行了阐述和探讨,旨在寻求新的教育方法,实现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 高中音乐鉴赏课 自我体验式 教学模式

对“体验”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有关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观点大大丰富了这方面的内容。它认为,体验是主体把自身当做客体,从而获得关于客体感性信息的一种感知方式。新课程倡导“以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通过师生共同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的教学过程与方法,来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使其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使其和谐发展。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鉴赏、创作和表现都离不开学生的亲自参与。只有充分主动地参与体验,才会有精彩的表现和创造。因此,音乐教学应以学生自我体验为核心,并将其作为师生审美交流的纽带。如何构建体验式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自我体验,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其音乐审美能力,是我在教学中一直思考的问题。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我逐渐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教学模式,下面就从三个方面具体谈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体验的兴趣。

改善学生课堂学习的自我体验的关键因素是教师。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安排,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因此,改善学生课堂体验实质上就是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那么,教师如何来改善自身的教学行为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还要考虑创设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并把情境创设看做是教学设计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不失为一种快捷、直接而积极有效的方法。通过多媒体播放音乐、欣赏画面、或采用教师演唱、演奏、讲故事等形式,以兴趣为先导,在较短的时间内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情感沟通的桥梁,有利于师生很快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紧紧吸引学生的视线及注意力,使得他们对将要呈现的知识,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产生主观学习的愿望,从而为整堂课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便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比如在欣赏京剧《霸王别姬》选段之“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时,我以历史故事“楚汉相争”导入:项羽中了韩信的“十面埋伏”兵败于刘邦,被围垓下,四面楚歌。虞姬等项羽睡着后,步出帐外,以驱散愁情的情况下演唱了该唱段。我让学生想象虞姬的心情,结合歌词欣赏。学生们居然听得津津有味,有的脸上愁云密布,有的则黯然神伤。这样的导入不仅让学生身临其境,有感而发,还让学生了解了历史,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又如在《钢琴音乐的奇葩》一课中,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波兰“钢琴诗人”肖邦的生平及其作品。于是,在学生进课堂时,我先播放了周杰伦的专辑《十一月的肖邦》中的一首《夜曲》。学生们听到平时常听的流行歌曲,既好奇又兴奋。从这张专辑的名称到周杰伦对肖邦的崇拜,我顺利地过渡到了这节课的教学内容。由于我是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来创设教学情境,所以整堂课学生的兴趣始终特别浓厚,教学效果也非常好。在介绍“亚洲音乐”时,我利用了以前热播的电视剧《大长今》的主题歌切入教学;而在介绍“非洲音乐”时,则通过出示电影《狮子王》的海报,引出故事发生的地点,再到欣赏主题曲,想象演唱者的肤色、讨论演唱特点等一系列的环节导入,不仅从一开始就明确了本课的教学内容,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也为这节课学生进一步了解非洲音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由此可见,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不仅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还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迅速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为教师下一步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聆听感悟,引导学生体验音乐之美。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教学必须立足于听。培养良好的听觉感知,发展优异的音乐思维,不仅对于音乐鉴赏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也是音乐表现与创造的必要前提。所以,必须把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培养其对音乐良好的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作为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感觉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节奏的长短等,初步了解音乐的情绪和风格特点等,获得对音乐作品的第一印象。

其次,在初步聆听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挖掘音乐更深层次的内涵及其功能。如通过体验各种音乐要素的细微变化,引导学生感受其所要表达情感的变化,使学生在充分聆听的基础上,使音乐内化于心,透过音乐真正感悟其所要传达的思想内涵,达到审美体验。如果是大型的音乐作品欣赏,则更需要教师在充分熟悉学习内容的基础上,确定音乐呈现的方式:是整体、片段或是一个乐句,以求得最为快捷有效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课前需预先多次反复聆听,深入体验,提炼、选取最具代表性的特色乐句或节奏型,将其融合在感性的听觉当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师生间积极的情感互动。

例如在欣赏西贝柳斯的管弦乐曲《芬兰颂》时,由于作品篇幅比较大,所以我事先从作品中提炼出“苦难”、“斗争”、“歌颂”三个音乐主题。在教学中,我首先要求学生将听到的音乐片段与合适的主题片段进行连线,然后引导学生具体分析这三个主题各自的音乐要素和发展动机。学生通过听辨、判断、讨论和分析,很快就掌握了作品中三个重要的音乐主题。在随后的全曲欣赏过程中,学生由于对三个音乐主题已经相当熟悉,所以很快就理解了这部作品的内涵和情感。

这样的方法使音乐鉴赏的学习更为浅显和易于接受,学生能从中获得感性的认识及实实在在的内心审美体验。对于大型音乐作品,在分段欣赏之后,要尽量保证全曲欣赏的时间性。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体验音乐作品,在师生互动、交流情感体验的过程中,确保学生学习的愿望,从而让课堂教学进入高潮,稳步发展。

三、表现创造,为学生搭建参与体验的平台。

音乐作品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创造力,在充分聆听的基础上,除了生动地演唱、演奏歌曲外,教师还需要积极引导激发学生表现创造的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教师要善于挖掘课堂中的创造性因素,有效利用学生资源,精心构思,巧妙设计,带领学生达到创作的愿望中。新课标指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以音乐为媒介,加强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增强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并开发一切可以融入音乐的活动形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培养他们的创作能力。如引导学生参与合奏、合唱、音乐表演、舞蹈、竞赛、话剧编演等不同形式的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还能使之融入群体,淡化自我,增强集体主义观念。

在第三单元《丰富的民间器乐》中,我利用鼓、锣、镲等简单的打击乐器让几个学生练习打击乐小合奏,不仅让他们认识了锣鼓谱,加深了对打击乐器的了解和认识,还培养了他们的团结协作能力。在第九单元《浪漫幻想的音乐世界》中欣赏舒伯特的艺术歌曲《魔王》时,我让学生分别扮演了歌曲中四个不同的角色——魔王、父亲、儿子、叙事者,并用不同的语气来朗诵歌词。通过参与表演,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歌曲中人物的不同个性,对整首作品的意境也有了更深的体会和认识。

在《留在记忆中的歌声——学堂乐歌》一课中,当学生了解了学堂乐歌“选曲填词”的特点后,我安排了一个课堂实践活动——利用老师提供的旋律和歌词,创编一首属于我们自己的校园歌曲。歌曲我选择的是学生普遍比较熟悉的《两只老虎》和《小星星》,并借学校120周年校庆的契机,要求学生尝试自己创作诗歌,歌词内容要展现出我们五中的校训和当代学生的风貌。利用熟悉的旋律为自己创作的诗配乐,学生感觉既新奇又有趣,而分组比赛的形式更是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演唱热情,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积极向上的歌词振奋人心,学生在歌声中得到了情感上的升华,也加深了他们对学校、老师的感恩之情。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践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不同班级学生的特点,更多体现音乐实践的“灵活性”,加强小组合作,增加形式的多样性,并始终遵循以“音乐为本”的原则。

总之,在以人为本的课程教育中,音乐课程的核心目标就是通过音乐教学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弥漫着情感的音乐活动过程中,获得体验,丰富情感。当情感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会上升为审美情趣,最终通过“审美”达到“育人”的目的。学生在听赏、表现、创造等接触音乐活动的过程中,便接触到音乐表达的情感,学习音乐的过程,便是自主体验的过程。在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验中,我将继续努力充实自己的学识并运用到教学中,坚持“以音乐为本,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原则,提高教学质量,让起伏的旋律、跳动的节奏小鸟般地飞进学生的内心深处,让音乐伴随他们的一生。

参考文献:

[1]王安国,吴斌.音乐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2]戴定澄主编.音乐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中小学音乐教育,2010(3).

[4]中国音乐教育,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