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与思考

2013-12-29 00:00:00刘映云
考试周刊 2013年11期

摘 要: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为此,要遵循指导性、发展性、全体性、差异性、活动性原则。机制方面,要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实践方面,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家校联系,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促进学生自我成长,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关键词: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原则 机制 实践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很多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配备了心理老师。但是,相当多学校的心理咨询室门可罗雀,光顾者甚少,学生把心理咨询室看做精神病患者进去的地方。心理咨询室成了摆设,成了应付上级检查的地方。心理咨询室并不能满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

开展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目的是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我调控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让学生勇于适应环境,并且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心理素质。对于少数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给予科学的咨询与辅导。

一、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遵循下列原则

1.指导性原则。

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状况,指导学生对心理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关注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发展性原则。

在心理教育过程中,以发展的观点对待学生。学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要运用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内容,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

3.全体性原则。

教育的对象要面对所有学生,所有的学生都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参与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设置要考虑到绝大多数学生的需要和面临的问题。

4.差异性原则。

每个学生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面临的问题也可能不尽相同。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开展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活动。要因材施教,帮助解决各种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

5.活动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在学生的活动中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把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与丰富多彩的活动结合起来,在娱乐与活动中润物细无声地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二、如何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注重学生健全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品质的培养,是体现以人为本,是对人可持续发展的肯定。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首先就应该重视学生完善人格,良好个性品质发展。

我认为具体地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机制方面的建设: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

(1)构建心理教师团队,打造自己的心理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育的根本。要提高教育的质量,最根本的途径是培训教师。鼓励有需要有兴趣的老师参加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并取得相应的证书,应对学生的不同需要和解决个别的心理障碍。学校还可以引进心理学专业的老师,逐渐完善专兼职心理教师团队,形成强大的科研力量。一些学校把知识水平低的,无法胜任课堂教学工作的老师到心理咨询室值班,其实是错误的,是无法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的。对于专兼职的心理老师,在政策上、在福利待遇上予以经费保证,使心理学老师有实在的物质保证,安心工作,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2)注重对全体教师心理健康知识辅导,教育教学中贯穿心理学知识与原则。

个别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课,把心理健康作为一门课程就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做得很好了。课程学习了高深的社交恐惧症、强迫症等的辨别。这与真正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脱节。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从正面引导学生开发自己的潜力,调动自己的能动性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学校的心理健康应该是人人参与,全员教师的参与,与德育工作相结合的参与,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组织对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知识专题培训,特别是对班主任进行班级心理辅导讲座,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注重教师在教学中创建宽松的教育环境,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进对学生心理的了解,有的放矢地为学生提供帮助、心理疏导和教育,并且提高教师的人格魅力,在学生中树立教师的威信。

(3)建立一套学生会帮助参与、教师参与、班主任、心理咨询师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在硬件设施上予以保证,构建心理咨询室、心理活动中心、设置悄悄话信箱等。广大教师队伍了解学生、学校心理老师开展心理咨询与保健,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心理学的知识,运用心理学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促进学生各方面的成长。

(4)课程设置中,增设心理健康的学科。

课程围绕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普及心理学健康的基础知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心理保健知识和心理调节方法,适应环境,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调动内心的正能量,热爱生活,乐于学习,享受各方面的成长。

2.实践方面的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家校联系,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

(1)板报宣传。

成立学生会和心理健康社团,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系列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活动,营造浓厚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2)心理剧。

艺术节增设心理剧比赛。结合学生遇到的问题和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烦恼,编排成情景剧。形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通过表演的方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3)心理信箱、悄悄话。

与学生互动,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存在的心理困惑和问题。由心理老师对这些困惑和问题进行解答。如果这些困惑存在于大部分学生中,那么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团体咨询和辅导。

(4)请心理专家做心理讲座。

对于网瘾、亲子沟通障碍、青春期困惑、考试焦虑等,可以用专题的形式,搭建平台,请社会心理专家来校进行讲座,并现场解答同学的疑问。借助社会力量,共享心理教育的资源。

(5)家长论坛。

开通家长论坛,构建家校一体的心理交流网络。学校根据不同年段的特征,邀请家长和热心教育的人士,参与指导学校心理学的工作,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

(6)教师心理减压工作坊。

把心理咨询室建成学生欢迎、教师乐去的休闲地方。这里有芳香疗法、音乐疗法、按摩椅等放松的地方。这里有调查问卷,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帮助。

3.在实践过程中,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侧重培养学生的下列心理素质,达到心理自我成长,助人自助的目的。

(1)自我认识。

在青春期,同学面临诸多困惑。很多同学无法认清自我、自卑或自负,缺乏自信。情绪波动很大。指导学生积极地认识自己,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才可以正确看待生活学习中的问题与困惑。心理健康教育给予学生一定的辅导,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2)自我调控。

青春期的学生,而且很多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往往在与同学、与同伴、与老师相处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很多同学无法与同伴合作、无法协调与同学的关系。无法同周围的环境和谐相处。自卑、嫉妒、挫折等心理不适很容易摧毁一个同学。让同学有一些心理保健知识,学会自我调控,才不会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一蹶不振,而能平静地对待学习生活上的困难问题。

(3)自我成长。

让学生正确对待生活学习人际交往过程中的问题,有良好的学习生活适应能力,发挥自我潜能,改进学习方法,促进学习进步。能与他人合作,学会宽容、为人真诚、关心他人,有自己的主见,懂得处理人际交往、社会生活中的困难,成为一个热爱生活,正确认识自我,有良好意志和品格的人。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做一个自我成长、有益于社会的人。要做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就要校领导重视、老师全员参与、学科渗透,贯穿在学校的德育、艺术节、宣传板报等方面。如果我们能加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就无愧于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