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对高校非理性德育的启示

2013-12-29 00:00:00郭玺
考试周刊 2013年11期

摘 要: 高校近些年频繁出现大学生轻生现象,这就从侧面暴露出了以理性为主的德育教育存在着很多局限性,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倡要在德育教育中加入非理性因素。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是从非理性的角度去把握生命的本质,让人们懂得生命的“绵延”与“冲动”,从而摆脱理性的束缚,树立生机盎然的生命观,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生命质量,而且也对高校进行非理性教育有很多启示。

关键词: 柏格森生命哲学 非理性德育 生命教育

20世纪初的著名法国哲学家柏格森,用他丰富而又充满生机的思想——生命哲学,让人类从传统哲学的机械论和决定论中走了出来,当理智主义开始禁锢生命之时,柏格森试图用一种动态的流动的生命观帮助人们理解生命的本质,重新赋予了生命以活力与能动性,他的“直觉”“绵延”“创造”“生命冲动”理论不仅能够帮助当代大学生走出困境,而且为高校进行非理性德育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当前高校非理性德育的状况

在我国,传统的德育教育认为人是一维的理性存在物,只有通过理性的、科学的理论灌输,才能帮助大学生成人成才。在这种观念下,高校的德育教育大多以老师为中心,德育的课程内容也以书本为主,知识从书本到老师再到学生单向的流动,学生只能被迫接受和无条件服从。这种教育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学生受益甚微。

正是由于传统的理性德育存在着诸多问题,于是非理性德育应运而生,他们试图通过学生的内心情绪、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体验,来引导和帮助学生在这些体验中不断地发掘自我和成长,从而弥补了传统德育的缺陷,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非理性德育并没有让学生达到理性与非理性的和谐统一,究其根本,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的德育教育不论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总是站在政治的角度而非“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如何回归“人”成了非理性德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柏格森对于生命的看法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为我们的非理性德育打开了一扇门,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生命观,而且有助于非理性德育从政治角度转变为生命角度,即很好地帮助非理性德育回归到“人”本身去思考问题。柏格森认为人作为一个生命体,应该在“绵延”中理解人生的本质,在“创造”中感悟人生的意义,用直觉去体验“生命冲动”。

(一)直觉

在柏格森看来,理性只能是外在的认知,表面化的东西,它并不能从内去把握生命的本质,而直觉是一种自我意识的本能,不仅与生命息息相关,而且直接结合在一起,只有直觉才能感受到生命之流,帮助我们探索生命最深处的东西。

直觉的提出,一方面让我们明白心中陆续出现的各种情感、情绪和观念无法用理性机械地进行定义,一方面让我们重新审视了理性对于人生的作用和意义。而且直觉也并非是从天而降的灵感,它像科学探求真理一样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因为我们在通往内心深处的时候,要不停地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无休止地去解决那些掩盖住生命真谛的困惑,才能与自我的心灵达到契合。

(二)绵延

对于绵延的理解,柏格森是这样说的:“所谓绵延,不过是过去的连续进展。”[1]生命不是一个瞬间代替另一个瞬间,而是如同河流一般连续着、流动着,或者说绵延就是真正的时间,我们任何时刻的某一个生命状态都伴随着过去和未来。因此,“我们的人格由每一瞬间的经历积蓄而成,因而处在不断变化中。”[1]这就告诉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和人生都是流动的、变化的、连续的,每一个瞬间我们的生命都是全新的,无法停止也不能预测,就大学生而言应该认真对待人生的每一个瞬间,不应该把一时的挫折当成永恒静止,从而放弃自我,应该在绵延中把握人生的本质。

(三)创造

柏格森说:“生命就如同意识一样,每时每刻都在创造新的东西。我的精神、意识存在时间世界里,它是不断创新,变化无穷的。”[1]这就是说,创造并非只是一项科学发明,也并非是你做了什么了不起的大事。在绵延的生命之流中,自我本身就是创造,因为它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每一天都是崭新的。

自我创造是生命的内在本质,我们只要把握好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提高了生命质量,体验到了生命的乐趣,就是创造,因为在绵延中的每一个时刻我们都是全新的。

三、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对高校非理性德育的启示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不仅能够让我们正确地看待理性与非理性的辩证关系,而且对于如何去把握非理性因素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启示,这些对于突破当前非理性德育的局限都有着很大的帮助。

(一)用“直觉”的方法来体验非理性德育

首先“直觉”这种方法摆脱了理性思维的束缚,我们既不能片面地否认“直觉”对于解决情感、情绪、感觉等非理性问题时的能力,同时也不能否认理性对于认知科学、自然规律的作用。实际上人应该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这一点与非理性德育的出发点不谋而合。

其次“直觉”也并非是一时的灵感,我们在进行非理性德育的时候,并非仅仅只是处理一时的情感、情绪,而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非理性因素,排除内心的种种困惑和干扰,不断去体验生命之流,从而达到自我与心灵的交流,而在这个过程中自我是需要持续不断付出努力,而并非一时顿悟。

(二)用“绵延”的观点来理解非理性德育

对于非理性德育而言,常常会机械地、静止地去看待学生每一阶段的问题,错把学生瞬间的情感认知或者人生体验当做是学生本身。忘记了在人生的道路上学生是变化的、流动的、成长的,学生过去的情感体验会积累成现在的道德认知,同样,现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体验,也会在未来中消融。

我们必须在学生成长的“绵延”中去把握学生的内心、情感、情绪等非理性因素,从而进行情感道德教育,在每一个阶段,每一个时刻,每一个变化中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关系。

(三)用“创造”的理念来看待非理性德育

既然生命无时无刻不处在变化和创造中,那么对于学生而言亦是如此。我们在从事非理性德育的时候,理想、意志、情感等非理性因素,并不能够真正灌输给学生,因为这些因素本身就是学生自我创造出来的。

非理性德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生命的绵延中去体验人生,使身处社会之中受到大众道德约束的“外我”,与存在于心灵深处不断变化和创新而又无法预测的“内我”达到和谐统一,对于学生而言这便是自由,而在追寻自由的过程之中,便存在和创造着学生的理想信念。

总而言之,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为非理性德育教育提供了一条道路,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本质,而且可以实现人的真正自由,只要在绵延中把握住每一瞬间,努力使不断变化之中的我们的想法和做法契合,就可以让我们的德育由压力变为召唤,唤醒人们内心的情感、情绪,冲破现存的社会道德要求对于人的内心的限制。

参考文献:

[1]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法]柏格森.创造进化论[M].王珍丽,余习广,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

[3][法]柏格森.道德与宗教的两个来源[M].王作虹、成穷,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4]张改娥.高校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2011.5.

[5]胡昂.高校德育应重视学生非理性因素的作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