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改变满堂灌的旧教学模式,寻找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新教学模式,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是当前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一场攻坚战,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化学教学 素质教育 新课改 自主学习能力
陶行知先生曾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叶圣陶先生也曾说:“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简而言之,“教是为了不教”。可见,善教者,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能否“相机诱导”,也就是说好教师不在于“使学生学会”而在于“让学生会学”。
然而,许多教师并不完全明白这个道理,包括我在内的一些老师可能曾有这样的困惑:经过精心备课,对教材内容烂熟于胸,讲起课来行云流水,学生也听得懂,可是就是学不会。原因何在呢?伴着新课改的春风,我意识到,这并不是老师不努力,学生不认真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将自己的思维活动过分提纯,过度包装,没有充分展示出来,因此,不能有效地启迪学生的思维,从而抑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阻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改变课堂教学满堂灌的旧教学模式,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是当前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一场攻坚战,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我就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谈谈自己的观点。
1.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堂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在一定情境下,师生之间以饱满的情绪进行交流,使学生有兴趣地学习,自觉主动地习得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严格控制教学的每一个程序,将给予学生自由支配的学习空间看成是一种“施舍”,甚至是一种浪费,这是造成学生被动学习、不会学习的主要原因。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1.1让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积极开展科学探究,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科学探究,可以使学生在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体验探究的乐趣,形成和发展探究能力。教师的工作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发现。
如“空气”这节课的内容相对简单,许多知识学生在其他学科学习过,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我想,这节课,能不能试着让学生通过阅读、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自己来学习呢?在课前我要求学生收集有关空气的信息,准备参加以“我所认识的空气”为题的课堂讨论。
在这节课的讨论中,出现了我意想不到的场面。下面是讨论的片段:
师:我们生活在空气中,大家对空气或多或少都有所了解,大家能把自己知道地说出来,共同分享吗?
生1:课本中告诉我们空气中有氧气、氮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师:那生活中有什么事实能证明这一点,你知道吗?
(学生热烈讨论,列举人可以在空气中生存,豆科植物可以利用根瘤菌吸收氮气,绿色植物可以在空气中进行光合作用等事实说明空气中有氧气、氮气、二氧化碳。)
师:大家发表了很好的意见。现在我请大家观察一个实验,同学们注意观察、思考,告诉我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教师演示空气中氧气百分含量测定的实验,学生观察。)
生2:实验证明空气中氧气大约占1/5体积。
师:你的结论是怎样得出来的?大家一起来讨论。
(学生讨论,就自己看到的实验事实和思考进行交流。然后教师总结,强调:实验中红磷有剩余,却无法继续燃烧,说明什么?水为什么会在钟罩内上升?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总体积的1/5。)
生3:我还知道“温室效应”。
师:哦,怎么说?
生3:杂志上的资料说现在全球气体变暖,是因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量不断地增多,由于二氧化碳的含量升高时,能阻止地球表面的热量向外散发,使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上升。
师:我们应该怎么防止全球气候变暖呢?
(学生议论、交流)
……
本节课的问题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是在创设了实际情境的前提下进行的,同学们充满激情的讨论、活跃的思维使得化学课堂变得鲜活起来。教学过程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是生成的,不是预设的。它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自主学习的快乐,教师给予学生的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更多的是对动机的唤醒,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1.2设计开放习题,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空间。
以往,封闭式题型被教师们奉为法宝,大量的、重复性的试题虽然提高了学生解题的正确率,却使学生的思想僵化。而题型的适度开放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又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广阔的空间。例如在学完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后,我安排了这样一道题:“H2和O2混后气体20克,在一定条件下完全反应,生成了18克水,问混合气体中H2和O2各是多少?”这样设计的习题具有的优势主要在于:(1)由于题型的开放,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技巧。(2)由于设计的问题是学生感兴趣的,同时也是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的,学生可获得各种水平的解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每个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3)寻求答案的过程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观察、交谈、提问分析和课堂练习等随时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及时有效地调整教学的方法,从而激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信心。
2.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在以往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清楚要教什么、为什么教和怎样教,而学生却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样学,学生的学习缺少方向、动力和方法。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是难以发挥的,因此必须改革老师的教学习惯,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2.1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
传统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法,学生接受知识是被动的、消极的。在新课标下,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要相信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独特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他们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和自学的机会。教师应牢固树立“教是为了不教”的观点,倡导学生独立学习、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只有当学习的责任真正地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变成自主的行为。比如,在上《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这一课题之前,可先给出学习的目标,在学生复习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后,布置学生自学,采取小先生讲课的方法,请学生上讲台讲解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步骤,并以一道题目为例进行板演,然后归纳出本课题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最后由教师补充讲解。这样既可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又可以达到让学生在准备和讲解的过程中,通过知识的归纳总结提高自学能力,从而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自主学习的习惯。
2.2倡导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学习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创造的过程,教学的最好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而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不仅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表述,而且可以使学生从别人的意见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弥补。例如在上《二氧化碳的制取》这一课题时,我采取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每四个同学为一组,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发生装置、收集装置进行全面的探讨,从所给的化学仪器中选择出适当的仪器组装出一套最佳的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然后每组派代表上台阐述本组探讨的结果,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教师肯定最佳结果。这样的小组学习,最大的优点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给了学生平等参与学习的机会,有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成功学习的体验。
总之,学生的知识不是“灌”的,是通过思考“悟”的,是通过活动“生产”的。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相信在新课程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自主学习的大力推行会让学生“吃”到一份“读书好+心情好”的能力营养大餐,并将受益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