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学生学不好历史,是因为学生学习的“基础差”,具体表现为,学习技能不足、历史兴趣缺乏、没有基本的历史价值判断。本文从激发山区学生学史热情探讨策略。
关键词: 历史教学 山区学生 学史热情
热情是激发一个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没有热情便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喜欢上历史课、不完成历史作业,更不用说多做历史习题、多看历史书了,学习完全是被动的。我们有时可以在历史课堂上看到这样的场景:讲台上,老师口若悬河地讲解知识;讲台下,学生昏昏入睡、哈欠连天。特别是山区中学生的历史知识底子薄,基础差,面对记忆繁多的历史人物、时间和事件,许多学生觉得困难重重,无从下手,只能望史兴叹。如何改变当前山区中学历史教学所面临的这种局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呢?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学生对某学科的态度取决于其对学科的兴趣。有的学生说对某学科没有兴趣,既然没有兴趣,又如何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学习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应从简单的形象的知识入手,初中生愿意听、乐于记形象性强的人物事迹和故事,所以教师在授课时就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鼓励学生自己复述历史事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老师再对历史人物那鲜明而富有特色的个性进行描述,使人物形象鲜明、突出,这样就把简单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具体的场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三国鼎立》的教学中,我分别播放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两个战役的短片,看完每个短片后都让学生复述战役的经过并分析战役中的关键人物,然后老师再对故事中的重点人物袁绍、曹操、许攸、诸葛亮、黄盖、周瑜等进行刻画,这样不仅能吸引学生,让学生学得有趣,而且能让学生理解这些关键人物在战役中的作用,真正学到知识。
二、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在教学中试图改变以往学生被动参与的局面,让学生在课堂有所事事,不沦为课堂上的听客。唤醒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课堂上要落实“五让”: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亲自观察;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亲自表述;能让学生动手的要让学生亲自动手;能让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亲自思考;能让学生得出结论的要让学生亲自得出结论。如我在《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观察大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然后要求学生回答:画作上有哪些人?怎样从不同的着装中猜出各人的身份的?这些人大概是干什么事情的?在城郊和城内分别有哪些建筑?在大街上和河里有哪些交通工具?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做点评,如此整节课的主干知识在学生观察和老师的设问中完成。
三、实现有效互动教学
在满堂灌、满堂练的课堂里,学生不能产生独到见解的激情、悟性与灵性,而是要让学生在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里尽情地求知与探索,在生成教学、研究型课堂里充分发挥与释放。如我《重庆谈判》的教学中,我就设置了以下问题:毛泽东该不该参加谈判?毛泽东敢不敢去参加谈判?毛泽东不去参加谈判有什么后果?有没有人身安全威胁?毛泽东参加谈判会取得了什么政治效应?通过这样层层设问把本课的重点化解,由此在孩子们心目中点燃的学习历史的热情之火种,短时间却不会熄灭,因为孩子对历史的认知,对历史的感受,往往就是通过这一堂堂课培育起来的。
四、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东西来激活课堂氛围
活跃的课堂气氛来源于浓郁的生活气息,更来源于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东西。在这个时期,他们所接触到的家庭、学校、社会上的每件事、每个问题,都有可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引起他们的思考。如在《三大改造》的教学中,我就引入我县发生的一个社会事件:在南街城闹市区临街一块黄金宝地,为什么荒废多年都没建成黄金铺面房?是由于产权问题的争端,并引发所有者和经营者双方打官司,至今还解决。这就是当年“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遗留下来的问题。遥远的历史,突然间跨越时空般走近学生,虽然这仅仅是课堂之中一个个小小的插曲,但这个插曲起到了“调味品”的作用,点到为止,点到即活。
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创设生活历史情境
新课程教学强调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而面向学生、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已成为教学的主要趋势。从学生相对熟悉的影视作品、歌词、传媒广告等生活情景入手,体现“学习生活中的历史,让历史走进生活”的重要理念,引导学生运用掌握的历史知识,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再创造”活动,既有利于学生凭借生活经验去主动探索,又有利于学生感受现实生活是历史的延续和发展,使历史学科更具“生活味”。如《“蒸汽时代”的到来》中有关于工业革命的产生的消极作用,因为书本没有提到这一方面的知识,所以我就引入电视上关于肇庆鼎湖山泉水的广告词:“你喝过山泉水吗?”然后向学生提问:城市人为什么有自家的自来水不喝,还要另外花钱买山泉水喝呢?学生自然地回答:自来水不干净,有工业污染。然后我强调科技为人类生活带来了便利,也带来了不利,我们要趋利避害,注重环保。又如我在《科举制的创立》的教学中,首先提到香港电影《武状元苏乞儿》,让学生纷纷细说电影中的精彩片断,然后提问学生:武状元是在哪个朝代哪个皇帝时出现的?
六、创设教学情境,引导情感体现
干巴的讲述是激不起学生的兴趣的,在课堂设计中,应运用全新的情境、幽默的语言、简练的表格和文字等材料,轻松快乐地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如我在《开元盛世》的教学中,用了一块小黑板创设问题情境:假如你是唐玄宗时一个参加科举的杭州考生,要到洛阳参加科举考试,你选择坐船出行,要经过哪些河渠?要参加哪些科目考试?要重点复习哪些考试内容?你有可能遇到哪些外国人?买到哪些名贵瓷器?这样一个问题的创设,既能让学生主动地掌握到新知识,又能复习旧知识。
七、反诘式授课,享受课堂的乐趣
历史教科书中结论式的陈述往往空洞、抽象,无法激起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也难以唤起学生的思考,如我在《戊戌变法》的教学中,先让学生阅读有关谭嗣同英雄就义的文段,然后提问学生:假如你是谭嗣同,面对清兵的围捕会做出怎样的选择?绝大部分的学生都做出选择“逃命”。再问:谭嗣同有机会逃生,却选择被捕,你认为谭嗣同是个怎样的人?学生一致回答是“傻子”,最后由我结合教科书中谭嗣同的言行进行客观的评价,这较老师在课堂上大力陈述革命先烈们的高尚品德更有深度和广度。
总之,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每一位历史教师面临的问题,实施起来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问题,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需要广大老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实践、探索并加以总结,通过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赵亚夫.如何看待学生基础差的问题[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1.1.
[2]毛经文.“剪锦成屏”:在逻辑梳理中确定主题选择方法[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1.7.
[3]杨有德.初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中情境创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1.10.
[4]陆安.执著与理性:课改赋予历史教师的使命[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