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更新与转变

2013-12-29 00:00:00吴凉凉
考试周刊 2013年11期

摘 要: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和要求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和生活中和各种现象和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文章从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认识出发,谈谈研究性学习对中学历史教师的角色更新与转变的要求。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历史教师 研究性学习 教师角色更新

国家教育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将研究性学习活动列入各科课程计划。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和要求的学习方式,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学习的理念和学习方式,而且对历史教师的角色更新与转变提出了的挑战。在传统教育理念中,教师的角色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即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教师处于教学的中心,全面主宰学生的学习。由此,教师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书本,轻实践。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全新要求。这也就要求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而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是一种教与学的创新,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从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知识构成等方面,对历史教师的角色更新与转变提出了尖锐的挑战。下面我从对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认识出发谈谈研究性学习对中学历史教师的角色更新与转变的要求的几点认识。

一、教师由知识的绝对权威者到学习的平等参与者的转变

研究性学习是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学习活动,且当今社会信息的开放使学生认知领域大为拓展,汲取历史知识的渠道也由单一被动接受教师讲授转变为多元主动获取,历史教师知识权威的角色受到极大的挑战。学生探究的问题大都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许多问题往往超出了历史教师的专业知识领域,所以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只是一个学习者,是一个与学生地位平等的学习参与者。而且老师以学习参与者的身份参与研究性学习,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分享学生的学习快乐,更容易营造出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

二、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到学生指导者、组织者的转变

在传统教学中,历史教师的职责就是把大纲和课本规定的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而研究性学习是一门既无教学大纲,又无课本的开放性课程。所以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担负的不再是传授传统知识的职责,而是整个过程的宏观调控者。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认知水平有限,他们还不能系统地去组织学习的全过程及具体的细节。为确保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性,督促学习顺利地取得进展,历史教师的组织、指导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在具体的指导问题探究上要注意把握好“尺度”。做到既不越俎代庖、过细辖制,也不形同放羊,不闻不问。很多时候,学生要研究的问题有了,但往往太大,大到无法驾驭;或者太简单,没有深入研究的价值;或者该问题无法获取必要资源,等等。这时,历史教师要以热情的态度与学生共同分析、探究。积极地引导他们选择比较好研究的内容与角度。

三、教师由教材的执行者到教学资源的开发者的转变

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研究内容的广泛性、研究过程中问题的生成性、研究内容的综合性等特征,要求历史教师去开发、使用更多的教学资源。除了使用书本中生成的教学资源外更要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去挖掘。密切联系学校周围的公共文化教育机构、文化遗址、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社区、街道、企业团体等单位,积极寻找和发现可供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资源。所以说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不再是传统的“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的教材执行者,而应是一个有敏锐的眼光、开放的意识、丰富的想象力、缜密的思维,为学生研究性学习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的开发者。

四、教师由仅重视教学到教学与科研并重的转变

苏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比教学大纲宽广到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和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当前,许多历史教师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底气不足”,和自身科研素质不高有很大关系。时代发展要求历史教师教有所思,教有所悟,教有所得,教有所长。要求教师更新观念、主动探索,形成与研究性学习相应的科研意识、科研方法和科研能力,以科研促教学,从而达到研究性学习对历史教师的素质要求。因此,历史教师必须勤于学习,广泛涉猎,善于积累,使自己不仅有丰富的历史专业知识,更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五、教师由个体化教学向合作化教学的转变

在研究中,老师最大的感触莫过于深感自己知识的不足,学生潜能的巨大。历史研究性学习中,知识不仅仅局限于历史这门学科,而且还涉及文学、地理、政治等学科,学生围绕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内容也会涉及各种专业知识,如计算机知识、资料数据统计处理、课题报告写作等。“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对历史教师而言,仅仅满足于原有的学科专业知识,已完全不能满足研究性学习的需要;个体化的教学也难以胜任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这就需要历史教师转变教学行为方式,从个体化教学走向合作化教学,取长补短,优势互补。

六、教师由知识传授者到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者的转变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研究性学习的核心之一就是注重“体验”,这是一个充满情感的认知发展过程。新一轮课程改革方案中,就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教学目标而加以重视。所以,历史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应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调动学生对问题探究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形成学习的内驱力,通过积极参与和评价,充分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等,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学生的情感因素能得到充分的释放,个性得到张扬,身心得到更全面发展,这些比以往的只注重给他们传授课堂知识会对他们的成长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总之,教师唯有顺应时代要求,不断更新角色,从思想观念、教学方式、知识结构等方面挑战自己、完善自己,才能更好地适应研究性学习,也才能使历史教育满足新世纪潮流与竞争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性学习也是提升中学历史教师综合素质的一个良好契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3.

[2]魏国栋.新课程中的教师角色与教师培训.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徐丽.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中的教师角色定位.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