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情感教育,彰显教学魅力

2013-12-29 00:00:00吴明辉
考试周刊 2013年11期

情感理论告诉我们,教学过程不仅是—个认识过程,而且是—个情感意志的活动过程。情感和认知是相互影响的。所谓情感是指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产生的—种内心体验,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近年来,教师在重视对学生智力因索开发的同时,也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其中情感因素备受重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既有严密的逻辑性,又有感人的思想性,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以推理,又要有丰富的情感以传情。

教态表情法。教师的音容笑貌、站立姿势、手势动作,会给教学效果带来一定的影响。教师用亲切和蔼的神情、期待的目光、适当的手势、得体的动作等教态,能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产生相应的情感对待教师。很难想象—个板着面孔上课的教师,会在教学上获得成功。每一个教师都面临着如何操纵课堂气氛使之有利于教学的方向发展的问题,如讲授《分享的快乐方案》时,我带来了礼物——剪贴画与大家分享。在我神秘的神情中,坦诚的手势里,增强了教师的亲和力,增添了课堂的感染力,给学生以亲近感,使学生的情感随教师的情感变化而变化。反之,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情感,也影响着教师的情感。教师要根据反馈信息不断调整自己的教态,恰当抒发情感,增强教学效果。

展现情境法。学生的情感往往是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述教材的过程中,通过多种途径,创设富有启迪意义的情境。如讲《红领巾胸前飘》时,我组织学生进行采访活动并进行拍照以便交流。在这过程中,学生看到了“诚信伴我成长”的主题,看到了生活中的文明现象和不文明现象等。通过放幻灯片、看录像、看电影等手段,用形象、声音、色彩再现人物与事件。这样,既能形成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扣动学生的心弦,也便于学生从直观、生动、具体的形象中悟出理性的结论。

故事生情法。即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述事例或故事,感染学生,从而透彻清楚论析原理,如在讲《我长大了》,我让学生观看配乐视频:“刚出生的小宝宝静静地躺在床上,慢慢地看看这儿,看看那儿,家长把她抱在怀里,喂牛奶,一开始还不会嘬奶嘴,但没几下就会嘬了,吃得可香了。再大点,躺在床上会做运动了,一会就把家长给穿好的小裤子踢得快掉了。然后会坐了,家长在逗宝宝玩,宝宝玩得可开心了。再大点,宝宝开始学爬,在她笑着爬时,两位家长在保护,怕她摔着。再后来,家长扶着学走路了,宝宝更开心了……”在这交流中,激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学生受到了启迪,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成长过程,产生巨大的情感共鸣,从而接受正确的理论观点,并自觉地珍惜生命。

评价激情法。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感起调节作用。学生年龄小,引人注意的愿望强烈,会从教师的评价中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尊重。评价的方法可以用“对”、“好”等来进行简单评价,也可以作示意性的评价;对好的学习习惯、思维品质用鼓励的方法去评价,让受到评价的学生处于最积极的情感状态中,使这些习惯品质得到巩固。对某些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给予否定性的评价,进行批评,甚至责备,让学生体验不悦的情感,直至改掉不良学习习惯。同时,教师也应接受学生的评价,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威信,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

实践体验法。即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努力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内心发生变化,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成为实现教育的内驱力。如讲《请到我的家乡来》,就要从爱家乡入手,引导学生参观家乡的一草一木、一田一地、一街一巷、一村一组。组织学生游览仙苑古渡,感受昔日繁华市井;欣赏朱熹手迹“仙苑”古碑,体会文化内涵;参观宫殿建筑,了解民俗风情;阅读本地民俗小说《梅影仙踪》,感受民俗文化底蕴。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亲身体会到家乡之恋,升华为爱国之情。

在激起情感因素教学的同时,应适时而生,却不可矫揉造作,为情感教学而“虚情假意”,从而南辕北辙。因此,情感教学还应注意几个问题。

教师要动真情,不能虚情假意。情感教学要求教师“言为心声”,情真意切,不能口是心非,装模作样。离开这—点,那就违背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初衷。要动真情实感,给学生以做人的真谛。这种真情首先表现在教师对每个学生的“爱”和对《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的热情上;其次,表现在教师对自己所教内容的深入理解上。因为“理真”才能坚信,坚信则动真情。

情感教学要有针对性,不能对牛弹琴。教学要有针对性,情感教学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可接受的程度,要在钻研教材和阅读有关参考资料的同时,先认真捉摸一番学生的思想特点。根据教材要求,分析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做到既能抓住内容要点,举一反三,使学生知书明理,又能扣人心弦,激起学生情感的火花,给予他们自觉行动的力量。防止出现“对牛弹琴”的局面,甚至出现教师在上边落泪,学生在下面偷偷笑的不正常现象。

要摆正情与理的关系,不能让情感淹没教学。激情不是目的,必须服从教学内容和目的的需要,情代替不了理,不能因学生动了情,就忽略对“理”的讲授,情与理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是对立统一、密不可分的。从形式和内容上讲,理论教学是教育的必需形式,情感交流只能作为教学的润滑剂。为增强《品德》课的教学效果,需要理与情合理结合,教学中,往往是情中有理,理中有情,以理为主,情理相济;以情辅理,情理交融,以积极的情感克服学生的消极情绪,并在动之以情的前提下晓之以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