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下的高三英语一轮复习设计研究

2013-12-29 00:00:00王喜鸽
考试周刊 2013年11期

摘 要: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相应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其方法还有整体优于部分的原则。本文结合考纲,对近几年高考英语试卷进行分析,谈谈高三英语一轮复习设计的方法,以抛砖引玉。

关键词: 建构主义 结构主义 词汇教学 语法教学 整体阅读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又称结构主义,是关于人“如何知道”、“如何理解”的哲学观和认识论,最早由瑞士的皮亚杰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后来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又在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相应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获得知识的多少不完全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及书本的能力,而是由学习者自身的经验及他人协作的结果决定的。建构主义强调“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四大主要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还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接收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构建者,而且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索绪尔指出:既然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同时并存的,因此作为符号系统的语言是共时性的。其结构主义方法主要有如下原则:(1)对整体性的要求;(2)整体优于部分;(3)结构通过差异而达到可理解性。

二、新课程标准精神

终结性评价必须以考查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考试应包括口试、听力考试和笔试等形式,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表现为:

1.重视对英语运用能力的考查;

2.重视综合文化素质的考查;

3.阅读理解能力是检测的重点;?摇?摇

4.难度把握稳定。

三、近几年英语高考试题特点(全国各卷)

1.重视对英语运用能力的考查。

高考主要考查语言运用,即在实际生活中听说读写的能力。这是一贯的命题原则,即使是基础语法试题的检测也要在语境中进行,检测运用能力。高考试题中的检测点都设置在对实际生活中的语言运用上,即使是最简单的试题,都必然牵涉语言能力之外的交际能力的运用和文化问题。各地高考都突出对阅读能力的测试。这不仅表现在阅读理解题在试卷中占比重最大,还表现在阅读能力是决定单项填空、完形填空、书面表达等题型答题效果最基本的能力。

2.《新课标》对语法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提倡的高中语法教学要从用的角度出发。语法教学不能只局限在语法的范畴内,必须与逻辑思维联系起来,与人说话的意识联系起来,与语境联系起来,与文化联系起来。“高中阶段的语法教学,应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出发,把语言的形式、意义和用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在语境中了解和掌握语法的表意功能”。

The roof fell before the father had time to dash into the room to save his baby.

还没等爸爸来得及冲进房间去救孩子房顶就塌了。句子含义:真惨,孩子没救了!

Off ran the naughty children at the sight of the gardener.

看到园丁来了,淘气的孩子“蹭”地跑了(倒装句:体现语言的生动性)。

四、明确高三教学任务

1. 高三是高二教学的延续——继续提高综合能力。

2.复习是更高层次的学习。

复习的任务不仅仅是巩固记忆,记忆的方法也不仅仅靠重复;不是简单地重复学过的内容,而是更高层次的学习,知识的学习,需要有一个认知、理解、消化、积累、运用、衔接、转化和迁移的过程。复习的任务除了巩固记忆之外,还有整理知识系统,掌握知识之间的联系,总结知识规律,培养思维能力,建立知能体系,学以致用,把知识系统化、深入化,形成点面结合、由浅入深的知识体系。

3.进一步转变教师角色。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organizer);学生个体表现、体验成功的创造者(provider);课堂学习情景、问题情景的创设者(creator);学生遇到困难时的帮助者(helper, facilitator)。

4.确立学生是复习课主体“复习—归纳—练习—小结”。

教师任务(课前):确定复习内容、范围;确定复习重点,把握难度;确定复习方法、步骤;选择参考资料;选编练习和布置作业;(课上)“复习—归纳—练习—小结”;学生练习、归纳、总结(老师帮助)、再练习、巩固(检测复习效果,巩固提高)、自我小结(做笔记)。

五、在具体做法中,我们适当注意了以下细节:

1.复习课的6步骤。

预测→提问→讨论→精讲→精练→点评。

(1)预测:了解学生:已知、不知、想知、需知对学生在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疑点上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设置练习上有的放矢,提高复习质量。

(2)提问:根据对学生的了解针对重点、难点、学生的“软肋”设置问题。提出富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

(3)讨论:在前两个环节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对练习题中存在的疑点、重点、难点进行分组讨论。通过分析、讨论,学生搞清自己存在的问题,加深印象。

(4)精讲:讲方法,讲原理,讲技巧,讲关键,讲思路,讲规律举一反三,画龙点睛。

(5)精练:精选不同类型的练习题进行精练。要有针对性,并采用不同的练习方式,对手边的教辅材料要有选择,要有取舍。

(6)点评:在复习中要针对重难点进行点评,精讲、精练,讲练结合,给学生介绍规律性的知识及关键所在(完形、阅读试题)。

2.激活课堂增强效果——以激情、乐趣激活,以竞争激活。

(1)用激情唤醒——亢奋状态,问候要昂扬。

(2)语言风趣——幽默但不低俗,心情放开,坦然,自信。

(3)趣味试卷——耐心加努力,多背多收益(词汇汽车拉力)。

上课专心听讲,此题易如反掌。

学时看态度,用时看工夫(完形、阅读题)。

小显身手,技高一筹。

试题做完就讲(最需要时)。

(4)词汇竞赛(汽车拉力赛);造句竞赛(词组造句,句子翻译,连词成句);填空竞赛(完成句子,短文填空等);讲故事比拼(复述、看图说话)。

3.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吸引力。

微笑、声音动听、语言幽默、眼神生动、教态自然、服饰得体。

总之,教学需要智慧,“诲人不倦”还需“学而不厌”,要不断学习,学习同伴的可取之处,学习老教师的成功做法,学习外地的备考经验,学习专家的先进理念,实践、反思、学习、创新,不断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进行个性化的独立思考和学习探究,加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