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与策略

2013-12-29 00:00:00扎西东知
考试周刊 2013年11期

摘 要: 课堂提问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提问在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课堂提问是进行数学学科思维训练,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加强教与学的和谐互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课堂提问 有效性策略

课堂提问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提问在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据国内研究发现,我国城市小学教师,每节课平均提问110次左右,每分钟平均达2.4次。[1]如此多的提问,其有效性究竟如何值得探讨。课堂提问是进行数学学科思维训练,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初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提问,让数学课堂在教与学的和谐互动中进行,使学生真正做到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在教师的引导有条不紊地进行数学学科思维训练,潜移默化地提高数学素养,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一、初中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一)习惯性无意义提问

一是教师的语言习惯问题,如习惯问“是不是啊?”“为什么呢?”等问题。说得多了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只注意教师的这些习惯性语言,对实际有价值的问题则漠然置之。二是忽略了教学的内容,也是“是不是啊?”“为什么呢?”等之类的问题。所提的问题没有多少思维容量,通常在课堂上使用诸如“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语言,只追求课堂热闹,造成课堂上的“虚假繁荣”,却无任何教学效果。

(二)偏离集体式提问

教师在提问前往往已经有了回答的对象,结果这种提问只能引起某个同学或者某些同学的注意,而忽视了其他同学的利益。这样做既是对全体学生的不公正,又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评价缺失性提问

这里是所说的评价缺失是指对学生思维过程缺乏有效评价,往往只关注学生思维的结果,有时评价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比结果更重要。如果对学生的积极的思考过程进行有效的、鼓励性的评价,那么就会进一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四)缺乏导向性提问

教师在提问时,往往没有注意给学生以必要的引导,指明学生思考的方向,就是我们俗话说的“搭桥”,导致学生在思考时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思维无法集中在某一点上,造成思维过于扩散,无法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五)惯性思维提问

这种思维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既有同学对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理解,又有教师对教学设计的安排,服务于教师的教学思路。这种提问很容易操作,流程清晰流畅。但是对学生的思维没有起到应有的激发作用,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六)环节密集式提问

学生的思考总有一个先后的过程,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把课堂教学变成了满堂问,而且在问的过程中,抛出问题的过程是连珠式的,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七)背景缺失性提问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没有对学生的知识背景做了解和分析,就直接抛出了问题,结果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八)答案控制性提问

教师在问题设计时,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让学生记一些死板的教条,而对学生在思考和回答过程中的那些精彩的思维和火花熟视无睹。

二、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一)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自身的素质是一切课堂教学活动的源泉,也是决定课堂提问效果的关键。高素质的教师能够用课堂提问的教学方法不断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发挥着导师的作用,而素质较差的教师则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不断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率低下。所以教师应该首先从提升自身素质的角度来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教师也要对其他的相关知识有所涉猎,例如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对提高教师的教育技巧有重要的作用,心理学的知识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认识学生的心理,为更好地与学生沟通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这就为教师提出有效的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当今飞速发展的时代,各方面的知识都在不断更新,初中数学教学也是这样,其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也在不断改革之中。这就要求教师也要适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以满足教学内容的变化,要通过不断学习来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增加有效的知识量。

(二)展示教师良好的教学风格

一个成功有效的问题必然是教师良好教学风格的结果,因而教师在课堂上要保持良好的教学风格,例如尽量避免用方言来叙述问题,而用普通话来表述教师的问题,这样学生才能更清楚地理解教师提问的重点;在叙述问题的过程中也要避免口头禅等不好的习惯,因为这样容易干扰学生的理解能力,降低提问的有效性。在表述问题的过程中,如果适时加入一些肢体语言就能够帮助学生感性地认识抽象的问题。可见好的教学风格体现在教师一言一行上。注意细节的教师一般都会有良好的教学风格,教学时一般学生听课的热情都会非常高,相应注意力也会非常集中,这从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教师提问的有效性。

(三)包含关怀精神和责任感

具有关怀精神和责任感的教师一般都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充满了热情,对自己的学生也会非常关心,很容易与学生交流,在不断交流中关心他们的学习进度、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存在的困惑,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关心下教师会不知不觉地认识到每位学生的性格特点,这样就非常有利于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对每位学生都能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此时就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有限的课堂时间达到“因材施问”的目的,这样提出来的问题必然是最有效的。[2]

(四)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目标

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这是课堂提问成功的先决条件。课堂提问的问题设计要目标明确,提问从整体目标出发,要考虑教学的整体效应。因此,教师的课堂提问要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热点,还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从教学目标出发精心设计问题。这些问题应该围绕教学目标巧妙提出,要有利于完成该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哪些知识点需要提问,提怎么样的问题,采取怎样的方式提问,如何进一步提问,还要考虑使学生学到什么,思考什么,形成何种能力与品质,都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提问只有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够切实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五)提问应根据知识分类

根据布鲁姆的理论把提问分成“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种类型。这些类型的题目在课堂中都会起到其应有的作用,教师要根据内容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题量的设计。记忆性的提问是属于低认知水平问题,理解应用综合评价的提问是属于高认知水平的问题。目前,课堂提问绝大部分只是停留在记忆性的低水平认知问题上,应该提高高认知水平的问题的数量。问题的难度直接影响提问的效果。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人的认知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变化,螺旋式上升的。因而设置的课堂提问,必须针对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进行,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也就是问题的设置不能太难或太易,太易,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浪费课堂时间;太难cJMPeWtiTkJ+DYN4sz1/3Q==,使学生失去信心,不仅无法使学生长久保持探索心理,反而使问题失去价值。问题设置的最佳点是“已知区”和“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即知识的“增长点”,在此设问,有助于原有认知结构的巩固,也便于将新知识同化,使认知结构更加完美,并最终使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最近发展区”上升为“已知区”。因此,教师要认真了解学生的已知水平,然后设置的问题必须是学生能够运用已学知识经过理解分析后来解决新的问题,从而形成新的能力。

(六)提问后应有及时正确的反馈

学生回答问题后都会期待着教师的评价。如果教师采取的评价手段不当就会造成负面的影响。如果学生的回答是不假思索的,是正确的,教师应该响亮地肯定他(她)说“对”“没错”。还要再原问题的基础上延伸问另外一个相关的问题,以此来检验一下学生是死记硬背还是真正掌握了知识。如果学生回答出来的问题答案只对了一部分,教师也要进行中肯的评价,对说对的部分要给予肯定,然后对错的部分要耐心引导该学生更正或寻求正确的答案。在这个环节上,教师应该针对一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反馈方式。比如,有的学生很胆小,他(她)能够站起来回答就不错了,即使回答得不对,教师也要表扬其勇气可嘉;有的学生懒得动脑筋,站起来就毫不犹豫地说“不知道”,教师要耐心地引导,可以尝试降低问题的难度。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最注意自己的教学态度,以真诚的态度投入倾听中,学生的回答积极性就会提高。

参考文献:

[1]解玉玲,刘斌.课堂提问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3).

[2]王爱光.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