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习作课《“美味”佳肴》引发的思考

2013-12-29 00:00:00卢洁郭从玲
考试周刊 2013年11期

笔者最近在一所乡村小学听了两节苏教版第11册第三单元的习作课。教材要求:“选择你喜欢的一种美味,向大家介绍一下,再写下来。写的时候要注意突出它的色、香、味、形。”笔者就这位老师的习作指导课谈谈思考,这也是我们平时在习作课上经常遇到的问题。

教学片段一:

师:在今天这特殊的场合,同学们心情怎样?

生:紧张、激动。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今天来了很多听课的老师,很担心表现不好给老师丢脸,所以很紧张。

生:如果我们课堂发言精彩也会给许多听课的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也很激动。

师:今天这特殊的场合,老师和同学们的心情一样,也是既紧张又激动。下面让咱们消除一下这种紧张、激动的情绪。我们共同欣赏一段音乐。(于文华的《北京小吃》)

师: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

生:北京的特色小吃很多。

生:小吃很解馋。

师:刚才饱了耳福,现在让你们饱饱眼福。(出示一幅美食拼盘图)

看后,你有什么感受?

生:色彩搭配得很好。

生:看起来好看,吃起来味道应该很好。

师:你能具体说说都有哪些颜色吗?

生:蛋皮呈金黄色,腊鱼呈褐色……

师:能用一个词把你们刚才听到的、看到的概括出来吗?

生:美味佳肴。

生:色香味俱全。

生:山珍海味。

生:垂涎欲滴

师:能给“美味”下个定义吗?

思考一:习作之前的启发诱导谈话的目的是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其实,小孩子最喜欢的就是“吃”。如果你和他们聊聊最喜欢吃什么,那么他们准会说得眉飞色舞,手舞足蹈,并且还会推荐最爱给你。老师如能顺势利导请他说说开始怎样被这美食吸引的,说不定还会有很有趣的小故事。他们可能会谈到这美食是如何吸引住自己的视线,外观上怎样与众不同,闻起来怎样使你挪不动脚步,吃起来会让你吃了一口还想吃第二口……不要老师说,他也会从色、香、味、形上去说。老师只要通过谈话调动他们的生活经验,让他们愿意、乐意与别人分享那份“最爱”就行了。像这位老师用北京的小吃来导入就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第一,地域不同,北京离安徽农村太遥远,无法激起学生的认同感。其次,小吃的名称孩子不熟,更激不起他们说美味的欲望。学生自己的馋虫都没被勾上来,你叫他说,也是干巴巴的,纯粹是按老师的要求从色香味形一个一个去说,那么作文的目的何在?学生习作的自主性又体现在何处呢?《课标》对习作要求的第一条就是“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与别人分享美味的感觉,让别人认同,甚至通过自己的介绍让别人也爱上它是多么让人骄傲的事,这不就是语言、文字的魅力吗?笔者认为这才是这篇习作指导的目标定位。教学建议:老师通过声情并茂地介绍自己最爱的美食,引发学生说美味的欲望,激发学生写美味的兴趣,同时在不经意间提供说的方法的引导。当每位学生都迫不及待地想与人分享享受美味佳肴的快乐时,就是动笔写作的最佳时机。“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表达真情实感”,这才是习作之前的启发诱导谈话的目的。

教学片段二:

师:用笔描绘出来,有信心吗?有把握吗?老师替你们找了一个小领路人,让你们有信心把心中的美味展现出来,想看看吗?(出示习作3的内容)

生:自由阅读。

师:谁能有感情地朗读例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小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鸭血粉丝汤的?

生:朗读例文。

师: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生:例文先写了鸭血粉丝汤的味道好,接着写了它的看相也好。

生:还写了它的做法和吃法。

生:还写了它的配料。

(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做法、吃法、配料)

师:你们听得仔细,总结得详细,现在有信心把心中的美味展现给各位看了吗?

生:习作。

……

思考二:例文引入的目的是什么?

苏教版的习作小例文都是本年级的小学生的作品,笔者认为编者的意图不在于引路,不在于提供写作的模板,而是在于欣赏。在学生习作之前过早地呈现、分析其实是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实践证明,后面学生在写美食做法时全都卡壳了,因为这与学生的经验不吻合,他们说起来“吃”可能会头头是道,要说“做”那得多专业。所以最后评价时,学生自己都说做法写得不具体,不知道,怎会具体?没有生活积累,凭空想不出来。有一个学生挠挠后脑勺说:“我只吃过,没看师傅做过。”其实这就是例文“惹的祸”。其实本篇习作只要抓住“美味”二字写得有声有色,让人垂涎三尺就是一篇好习作,至于怎么做的,笔者认为可说可不说。不要认为例文说了我们就必须也这么写。这是老师没有弄清编者编写例文的意图。笔者认为苏教版的习作小例文只适合在交流习作时使用,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此篇习作在写法上有哪些可供我们借鉴的地方,遣词造句上有什么特色,对打开习作思路有什么启发,对如何修改习作有何启示就行了,不必生搬硬套。

习作3的这次练笔,笔者认为安排得非常好,学生习作的需要无非就两条——情感需要和实际需要。这次练笔应该都能兼顾到,“吃”是孩子的最爱,学生把自己最爱的美味说出来,这是学生的真情流露和个性展示,是最真实、自然、富于个性特点的自由的倾吐,自然成文。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能乐于分享、乐于交流,如能获得认同更是他们最大的快乐,至此,本次习作就会真正成为学生表情达意的工具,写作也真正成了学生交流的需要。至于例文里小作者的文采,那是平时的积累,在一次次阅读、一次次的练笔中慢慢形成的。对学生的要求不宜过高,根据本班学生的学情而定。

作文的源泉是生活,作文的关键是体验,作文的目的是需要。只要老师时刻牢记《课标》要求“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那么例文(更恰当的说法应是欣赏文)的适时呈现就不会成为桎梏学生思维的枷锁,而会成为学生的作品趋向完美的桥梁。

教学片段三:

师:欣赏了几位同学的习作,评价、修改文章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

生:句子是否通顺,词语是否重复,标点是否正确。

生:可以在文中加上优美的词语。

师:优美词语从哪里来?

生:从课外积累中来。

师:对,平时我们要注意积累,适当地应用在习作中就能起到增光添彩、画龙点睛的作用。

生:作文语言不能太啰唆,也不能太简略,要详略得当。

生:在文章里还可以用一些恰当的比喻句和拟人句。

生:写文章还要有条理。

生:题目还要选好。

师:请同学们按以上方法修改自己的习作,我的“美食大全”等着你们的习作呀!

……

思考三:修改方法的指导应怎样落实?

古人说“三分文章七分改”。叶圣陶先生说:“我们应当有个共同理解,修改肯定是作者分内的事。”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自写自改作文,那么怎样使学生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呢?笔者认为应该在具体的习作评讲中渗透方法的指导,不能架空泛泛而谈。就本篇习作而言,老师可以先出示一篇内容贫乏不具体的习作,大家共同讨论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这是内容层面的。对于文字表达、文章题目、结构层次、遣词造句层面的,可以挑选不同层次学生的习作共同讨论交流。他们的作文水平虽然有高有低,但是他们对习作往往是自以为把最好的写上去了,自己发现不了问题,修改不了。但是对于别人习作中的问题就比较敏感。修改方法的指导应该从易到难,从指导学生互评互改开始,先让学生修改老师挑选出来的、有代表性的、错误比较典型的习作。然后四人小组互评互改。最后,挑选优秀习作进行讲评,让别的学生以此对照自己的习作,分析和找出自己习作的长处和缺点,然后修改。针对实际,因势利导,激发学生自改的兴趣,在指导学生修改习作的过程中教会他们修改的本领,而不是总结几条修改作文的方法让学生修改,修改方法的落实应该是让学生在修改习作的过程中习得、悟出的,这才是有效的,落在实处的。教师要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环境,采用各种方法,不断提高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