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教室里有这样一个角落,它是那样的特别,那样的具有吸引力。这里的“小书虫争锋”版面上画着56条大小各一、颜色各异的“小书虫”。这是我们班级56位“小书虫”勤奋读书,努力爬行才有的“战果”。每天都会有孩子拿着自己喜欢的彩笔(这是属于他的小书虫的颜色)来到这个温馨的角落饶有兴致地“爬”上一格,因为他又读完了一本书了,这条“小书虫”又长肥了,真是值得骄傲。
一、对儿童阅读的认识
从走上工作岗位,我就一直很关注孩子的儿童阅读,在不断的尝试与摸索中对儿童阅读逐渐有了新的认知。
(一)学生的读书应有自己的主动权。
学生的读书不应该是老师给他规定内容,而应该由其自己去选择。现在想来,我和许多教师一样,都忘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并不仅是为语文学习服务,这关系到的应该是“大语文观”。我们不能剥夺学生广读群书的权利,不能让他们与社会其他学问隔离,要让他们全方面充实自己,先成人,再成就学业。
所以,我认为老师对学生的阅读可以采用两种不同形式进行互补。每学期可以分周期进行统一阅读和个体自由阅读。这样不仅可以照顾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可以通过不同方式激发学生参与课外阅读的热情。
(二)课外阅读指导应有选择性。
既然学生的课外阅读应该向更广范围拓展,那么老师的指导也应该做出选择性的调整。一位老师说过这样一句很幽默的话:学生读书就跟吃饭一样,有时完全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随意选择。硬是要求孩子阅读成人认为对他们成长有很大好处的书,反而会减弱他们对书的兴趣。
集体阅读是老师对其进行指导的最佳时期。当然,我觉得老师首先要对集体阅读的书目进行很好的选择与推荐,以便达到自己所预期的效果。
(三)应不断变化采蜜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之前的我也和许多老师一样,要求学生读书如采蜜,学会积累,学会应用好词好句,这无疑是在给学生布置任务。课外阅读还要完成作业,这势必会大大减弱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甚至会使他们产生厌恶读书的心理。
可是,不积累怎么才能写出好文章呢?所以,我们可以不断更换“采蜜”呈现的形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去完成这项“作业”。比如:摘抄近期阅读到的美景描写、有趣的精彩片段,并做成个性化的读书小标签或读书小报等,再进行展示。这样,学生不仅很乐意去做,而且不觉得这是作业任务。
二、对儿童阅读的尝试和探索
(一)教材点灯,品读经典。
现行的语文教材中存在许多拓展阅读的空白点,我们可以以此为抓手,为学生推荐更为丰富的阅读内容,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对教材内容有更为深入的理解,还能增加学生的积淀。在学习了《第一朵杏花》之后,我组织学生阅读《森林报(春)》,自由阅读夏、秋、冬系列;在学习《装满昆虫的衣袋》之后,我组织开展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在学习《三顾茅庐》之前,我组织学生阅读青少年版的《三国演义》,等等。
(二)主题拓展,日有所诵。
为了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和题材,我和其他老师精心研究了教材单元主题特征,为每个单元都精心编排了配备的《单元所诵单》,以便丰富学生的朗诵积累。比如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爱心篇,我们编排了一份含有5篇诗文的《单元所诵单》,包括《纸船》、《南丁格尔礼赞》、《母爱》、《微笑》、《雨景》,每位学生一份,在学习相应的课文之后朗诵积累一篇。这些都是非常优美的短篇诗文,学生读来朗朗上口、兴致盎然。更让我欣喜的是学生在自己的作文创作中灵活运用了这些美句,这些字符就仿佛是那悦耳清脆的旋律,一串一串地钻入老师的心扉,带来的是欣慰与满足。
(三)系列品读,彰显教育。
我所带领的班级读书系列分明,我带领学生进行了多领域的阅读,并以此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不再仅仅将目光停留在为语文学科学习服务上。
死亡教育类,重点品读了《獾的礼物》、《马提与祖父》、《天蓝色的彼岸》,教育学生正确认识死亡,不畏惧死亡,从而懂得珍惜生命,珍惜亲人,关爱亲人。
动物类小说,重点读了著名动物类小说作家沈石溪的《鸟奴》、《斑羚飞渡》、《狼王梦》、《雄狮去流浪》等。在畅谈保护动物,与动物为友的同时还重点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细节描写段落,学会细心观察,积累写作方法,从而为学生的写作提供帮助。
在参加了第八届亲近母语的论坛之后,我尝试带领学生到儿童作品中寻找哲学。我带领班级的孩子共同阅读绘本《我是一只蓝色猫》、《小猫玫瑰》、《有个性的羊》,共同领悟“自己才能给自己带来幸运”的哲学道理,“我们每个人都与众不同,正因为这些与众不同,我才是我自己”。之后,推荐学生自由阅读《为我唱首歌吧》。
(四)多元呈现,保持兴趣。
对于学生的阅读反馈一直是很多老师比较关注也很头疼的问题,以往认为的摘抄好词好句定然是行不通的。所以,我尝试采用了多种形式的反馈,丰富多元的方式让学生眼前一亮,不仅没有了负担,反而很乐于参与。
制作个性化的读书小标签,粘贴班级墙面进行展示。比如阅读《狼王梦》,围绕两个问题展开集体交流:①你最喜欢哪只狼?为什么?②狼王梦实现了吗?谈谈你的看法。之后,选择一个制作书签,许多同学配上了美丽的狼的图像,制作得非常漂亮。
小组合作展示,制作读书小报,班级评比表彰。在阅读《森林报》系列丛书中,有三本是自由阅读的,我组织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制作读书小报来呈现阅读收获,学生积极参与,制作出来的小报不仅样式精美,而且内容精致,这便是团队的力量。我想,这已经远远超出阅读反馈这一目的了。
积极调动家长参与亲子阅读。一直以来,我们都积极倡议家长与孩子共读。其实,很多时候家长就是我们再好不过的资源。在阅读《骆驼爸爸讲故事》、《智慧背囊》等一些书籍时,我就组织学生开展“我与家长一日一讲”的活动。在读完之后,还邀请家长书写亲子共读感言,在班级里交流,发到班级网站上共享等,这不就是对孩子的阅读最好的监督吗?
自由选择个性化展示。每学期的儿童阅读除了老师推荐或学生推荐的集体共读以外,还有学生自由阅读。那么自由阅读如何呈现呢?很简单,让学生自由选择。这一大胆放手,让我看到了孩子们的非凡能力。有的绘声绘色地讲一讲,有的合作演一演,有的展示自己这段时间的《读书成长册》,还有的和家长合作制作幻灯片来讲解,与大家分享。这般洋溢的热情,这般灿烂的笑脸,老师们还用担心他们的阅读兴趣不浓吗?
(五)及时评价,奖励多样。
每个人都有展现自我的内在需求。在班级里,我们经常开展读书卡制作比赛,讲故事比赛,演一演精彩片段等活动,并及时点评,及时奖励,颁发小奖状,班委还会为获奖者准备精美的小礼品。同学们在活动中个个情趣盎然,乐在其中。更值得一提的就是在班级每学期开学初开展的“小书虫争锋”活动,比比谁爬得最快,长得最长。每天一下课都有学生迫不及待地到我这来“爬”一格,看到自己又长长了一节,乐得咯咯直笑。
儿童阅读将会给孩子撑起一片灿烂的天空,而老师就是最大的职责行使者。在漫漫的探索路上,我不断地实践,不断地反思,不断地实践,但这仅仅只是漫长征途的开端。无论何时语文教师的一项职责都不会变——让学生爱上阅读,让小书虫们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