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2013-12-29 00:00:00赵玉存
考试周刊 2013年11期

开展探究性学习是当前教育界研究领域的一个崭新课题,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它能充分展示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易于参与并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的能力。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之一。为此,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试图探讨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规律。

一、创设氛围,让学生乐于探究。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中的情绪与教学效果有直接关系,而影响学生情绪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学情境。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扼杀学生探究真理的愿望。”探究性学习方式强调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旺盛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上课伊始,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创设问题情境,利用趣味去点燃学生探究的激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一种好奇、渴望的境界,在头脑中形成多种疑问,从而进行进一步的探究。例如:教师在讲授《两小儿辩日》时,可将“孔子和两小儿”的挂图挂在黑板上,并就画面中涉及的人物加以引导,使学生对画面内容充分感知,并在此基础上明确教学、探究的目标和方向。教师让学生自由结合成四人小组,就画面中创设的问题情境展开联想,大胆猜测,画面的非完整性、确定性给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有力地促使学生广泛、灵活地思考,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和应变能力,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探究性学习中,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十分重要,因为探究性学习重在提高学生对书所反映的生活或现实生活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发现并确定具有探究价值的东西。当然,有些探究的问题需要学生自己来提出,但是教师在探究性学习中创设情境的导向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二、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

古人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受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的影响,学生对于如何进行探究性学习还有一定的迷惑,那么,教师应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

1.从文章的课题处进行探究。文章的题目能对文章的中心思想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对其进行探究,那就会对课文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在教学《生命·生命》这一课时,教师在学生原有认知能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生命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属于自己的生命呢?学生通过探究学习,对生命有了自己独特的体验和理解,对文章的学习也水到渠成。

2.从文章的重点字词、句段去进行探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句、段往往是“题眼”,对于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开启学生的智慧起着重要作用。如在《孔乙己》一文中,有一句“孔乙己大约的确是死了”,这里,可引导学生进行探讨:作者用了“大约”,为什么又要用“的确”,它们不是互相矛盾吗?这样的引导性问题,能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对旧中国的社会,对旧社会的人情冷暖,对造成孔乙己的悲惨命运的根源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对文章的句法的运用也有一定的收获。

3.从文章的空白点进行探究。课文的空白点往往是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体会作者感情、内化情感的最好途径。如《鲁本的秘密》提到“还差最后的四个麻袋”,但是,课文中并没有提到鲁本是如何凑到这四个麻袋的,那么,教师可抓住这个空白点,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鲁本是如何想办法凑到最后的四个麻袋的呢?你能否根据课文说说你的想法?这样,想象力丰富的学生就会展开丰富的联想,让学生对鲁本对妈妈的爱有了深刻的体验,也使学生的情感受到熏陶和教育。

4.从文章的标点符号处进行探究。例如教学《鸟的天堂》一文中“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句话时,我提示学生:你发现这个句子跟别的句子有什么不同之处?学生在认真阅读、思考后即提出了异议:这句话为什么前一个“鸟的天堂”要加引号?我马上以疑点处为突破口展开教学,要求学生再次阅读课文,然后贯通全文去解疑。

5.从文章的章法、句法上进行探究。语文学习注重的是学生的情感体验,对语言文字规律的认识,也是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重要环节。让学生在对章法、写法进行探究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作文能力。

三、注重探究中的合作学习,在合作中达成共识。

合作探究是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通过小组合作充分展示集体的智慧,在探索交流中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学生不同的智力水平,不同的思维方式经过交流整合,有的得到修正,有的得到提升。应该强调的是小组合作探究时,教师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积极参与者,这样既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还可以密切师生关系,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但要注意在实际教学中,部分学生只会跟在别人思维后面走,没有独立见解,很容易形成思维的依赖性。这现象就有待于教师及时地发现、引导和调节。另外,在一堂课中课小组合作的次数不应出现太多,时间太长,否则,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不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小组合作要限时限地,从实际出发,让学生真正地乐于合作,才能收到成效。

学语文的过程,其实也是学交流、学合作的过程。学生间的交流、合作效果如何,取决于学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合作技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给学生的合作技巧,通过经常训练,让学生学会“听”、“讲”——别人发言时,注意力要集中;别人说的和自己想的不一样,要在肯定别人的基础上讲自己不同的想法;别人提意见时,要先听,再讲自己的理由。例如,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父母各自不同的评价对孩子的成长起了什么作用?”时进行小组讨论,先让每位成员发表见解,然后经过探讨,最后达成共识。如意见不统一时,各自说一说理由,由小组成员大家评判或各自保留意见,听听其他组同学和老师的见解。在这种合作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表达意见,而且学会了倾听别人的想法。

四、体验探究趣味,获得成功的欢乐。

心理学家认为: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欲望和需要。当学生通过探究后,终于解决了一个个对他们来说是新奇而又富有挑战的问题时,他们能从探究中体验到快乐,获得一种成就感,这是一种强大的、令人愉快的情绪体验,会产生推动不断探究的巨大力量。学生一旦有了这种体验,就会产生再次体验的愿望。因此,当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取得点点成绩时,老师都要及时给予肯定,让学生尝到探究的甜头,获得成功的快乐。

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的个性、创造才能得到更好、更充分的发展,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的提高,洋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语文探究性学习,已经为语文教学打开了一扇窗,它将给语文课改和语文学习带来广阔的天地和无限的生机,也给每个教师的教学研究带来新的考验和机遇。

参考文献:

[1]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霍益萍.研究性学习实践与探索.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4]李家栋主编.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