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而语文教师就是研究这门艺术的艺术家。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熟练而灵活地运用这门艺术,巧妙地设计好每一节课的提问,把握好“提问”这门艺术。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提问艺术 提问方式
在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发现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升入初中以后,课堂上积极主动地举手发问的学生凤毛麟角。审视问题所在:除了学生自尊心增强,害羞心理在作怪外,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课堂提问的无效、无序、无章的现象导致学生失去举手发问的兴趣。华师大教授叶澜说:“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就可能蜕变为驯兽式的活动。”因而如何增强教师课堂提问的意识是当前语文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而巧妙的课堂提问正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手段。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我认为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提问方式。
一、直问式
直问就是为引起学生的思考而进行直接提问。如就某一个问题而作的明确发问:“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谁?”“这篇文章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这种提问方式运用十分普遍。但是,这种提问直来直去,缺少趣味性,在一堂课中若运用太多而无变化,往往较枯燥,不容易活跃课堂气氛。因而这种提问方式可以在课外即预习时运用,这样可以使学生明确预习的目的,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激趣式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教材的兴趣。”只有学习者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和疑问,其思维才会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从而产生研究的欲望,积极主动地阅读思考,对课文作出较为深刻甚至是独到的评判。
如在教授《死海不死》时,一开篇就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对课文的兴趣,使他们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就掌握了死海的特征及形成过程。本来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却能使学生学得饶有兴趣,关键在于教授者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可见,激趣式的提问,会诱发学生研究的欲望,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学有所悟,学有所得。
三、层进式
层进式提问,就是各个问题上下相连,环环相扣,前一个问题是解决后一个问题的基础,两个或几个问题在知识上是层进的。
如在教授《变色龙》一文时,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回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老师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不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见风使舵。”最后,教师就顺势利导,提出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再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提问,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反复研读课文的过程中,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问题很容易地就解决了。
四、设疑式
好奇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能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因此,课堂提问的问题设计要研究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得巧,发人深省,要力求新颖,讲求新意,能激发情趣,切忌问题提得平平淡淡,老调重弹。例如:在讲《苏州园林》时,教师导入新课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同学们,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美在山水,苏州美在园林,苏州园林有什么特点呢?它美在何处呢?下面同学们阅读《苏州园林》之后,回答老师的问题。这样设疑导入,既创设了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五、比较式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为了巩固旧知,开拓新知,教师往往要运用对比、反比、类比等方法提出问题,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从而有所发现,有所收获。例如:在教《故乡》时,可问:闰土称“我”为“老爷”,而杨二嫂称“我”为“贵人”,他们两人对“我”的感情是否一样。这样提问能让学生发现矛盾,激发思维。在比较中提高认识和鉴别事物的能力,养成分析问题的习惯。
六、BwV5p+Lw3PLAQhizxmFSkQ==创造式
创造力来自于对理想和未来事业的追求,来自于对事物或活动的入迷,来自于忘我的浓厚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抓住教学环节的一切机会,采取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和措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创造欲和创造兴趣,点燃起他们创造的火花,有计划地在学生心灵中播下创造的种子,逐渐地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如教授《愚公移山》时,可问:愚公带领全家人去移挡在自己屋前的两座大山,为什么不选择更好的方法——搬家呢?这时,学生都会感到新奇,疑问促使学生产生了好奇心,激发了创造欲。
七、想象式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让学生凭借教材进行想象,有助于学生入情入境地理解课文,在理解课文中发挥想象,又通过想象进一步创造出新的意象。在教完《“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老师问:“如果请你为哈尔威船长立碑撰文,你会写什么?”学生纷纷回答,有的说:“哈尔威船长永垂不朽!”有的说:“您把死留给自己,把平安送给别人!”有的说:“您和日月同光,您与海洋长存!”……在教师的启发下,他们展开了想象,进行了创造性思维。此外,让学生根据有关情景即兴表演或绘画,将古诗文改写成现代散文等,都可以作为拓展学生想象空间,培养想象,挖掘创新的好方法。
八、讨论式
教学实践表明: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离不开课堂讨论和课堂辩论。在教授《曹刿论战》一文时,我就曾组织过一场“鲁庄公真的鄙吗?”的讨论会,引导学生结合时代毕竟辩证分析鲁庄公的形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会上同学们畅所欲言,气氛热烈,效果显著。最后,同学们一致公认:鲁庄公并非传统说法的平庸国君、昏君,而是一位明君,只不过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罢了。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方式是没有定式的,我们只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归纳。
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我认为是“享受语文”。享受思考的成果,更是在享受思考的过程,试想,当学生不再有枯坐冷板凳听教师喋喋不休的无聊,不再有绞尽脑汁猜测所谓标准答案的无奈,当思考成为一种习惯,当阅读成为一种对话,当表达成为一种倾诉,我们难道不是在“享受”语文带来的乐趣吗?
有人说,在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语文教师若能把握好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就能成为每个孩子需要的指导者、引航员,就能引领每个孩子达到“享受语文”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