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学习的本质是学习建构社会关系,校园文化是练习创建社会关系的教育、实践体系。语文的本质应该是以工具性和人文性作为表现途径和方式的,最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社会关系体系的根源性的构建方式。语文就是校园文化的精华和根源。
关键词: 校园文化 社会关系 语文课程
如果从本质上界定,则学生首先是人,是以学习为目的的特殊的人。因此,要对学生和学习做本质性的分析,应该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1]。以人为研究的逻辑起点和逻辑终点,就必须认识人的本质。
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一句话,人的本质,在于人具有社会性[2]。
由此看来,学习也是一种劳动,也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包含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即学习者、学习对象和学习资料。学习者就是学习的人,即学生,这是学习的主体;学习对象是指学习者自己,也就是学习的客体;学习资料是指学习者用来学习的一切手段和材料,即中介系统,包括教材与教具,知识与技能,方式和方法,等等。
社会关系的发展是人际和谐的基础。人是社会的细胞,人与人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人际关系的和谐。[3]
文化,是指社会和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下,以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同时,它也是社会教化的过程,即后天行为的社会化过程。可以说,文化是特定条件下的社会关系的总和。[4]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各种课内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涵盖院校领导、教职工和全体学生,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5]校园文化,也就是在校园这一特定条件下的文化,是校园这一特定环境中的特殊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校园文化本身也是一种社会关系,但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它的目的是创设一种社会关系的练习体系。可以这样理解校园文化:它是教育者依据现实生活中大社会关系,为了帮助学生将来适应现实生活中社会关系的需要,根据实际的社会需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精心设计出的一种处于模拟状态的社会关系。校园文化是提供给学生在校园里的接受、学习社会文化的训练场,是社会文化的教育体系;是学生学会培育、建构社会关系的演习场,是学生学会培育、建构社会关系的练习和实习体系。
一般都认为,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语文的本质属性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结合、完整统一。[6]我认为,所谓工具性和人文性只是语文本质属性的体现途径和表现方式,而不是语文的本质。
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和其他生命的被动性、适应性的活动相比,人的劳动必须在和他人的关系当中产生和发展,人的劳动必须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体系当中展开和进步。人的劳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实践活动。[7]真正意义上的人不能生活在没有他人的、绝对的真空中。人和他人来往和交流,必然要以语言和文字为工具,用语言和文字来抒发感情、传递思想、沟通信息。人用语言和文字,把自己思维的经过和结果构造出来,表达出来,传播出来。语言和文字,即语文,就成了思维的载体,思维的外壳。人的思维、感情、理智,是在社会关系中,是在人与人的交流和来往中产生、发展的。语言和文字,即语文,也就成了构建、创设社会关系的工具。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发展历史,不同的思想意识,不同的生活习俗,也就有了鲜明的民族特征和独特的民族精神,也就有了与众不同的构建、创设自己社会关系的独特的工具,也就有了本民族的个性卓然的语言文字,即本民族的语文。从这个角度讲,语文本质上是一个民族长期生存和发展、展现民族独特魅力的精神文化的结晶,又是一个民族继续生存和发展、保持民族独特魅力的精神文化的标志,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总是经由其“语文”建构和表达出来的。很多学科可以是特定的国家和民族的,也可以是全人类的,而语文从来都是特定的国家和民族的。语文担当着连接民族的历史与现实、彰显民族的理想与追求的职责,从而在“根”的意义上构筑该民族个体成员与民族整体之间的心灵联系。如果说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的话,那么语文就应该是民族精神的精华。[8]从这一角度出发,语文的本质应该是以工具性和人文性作为表现途径和方式的、最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社会关系体系的根源性的构建方式。所以,王蒙先生认为,中国文化的根基是中国的语文。他说:“我坚决相信汉字是废除不了的,汉字废除了,等于中国就没了。”[9]
校园文化的活动方式有课堂教学、第二课堂、宣传教育、社会实践、组织管理、后勤服务等,课堂教学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另一个角度看,校园文化也是一种隐形课程,是学校课程的一个重要方面。[10]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在诸多学科中,语文最能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最能锻炼学生构建社会关系体系的能力。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教师的引导,需要家长的关心,需要同学的帮助。学生就可以借助学习语文,和现实中的教师和家长交往,和现实中的同学交往。在语文学习中,学生需要阅读教材,审美品鉴。这就要求学生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完成教材文本的编著者的期望,分析辨别文学批评家鉴赏家对文学作品的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这样,学生甚至可以和作品著者、教材文本的编著者、评论家鉴赏家和其他读者交往,交流思想,沟通情感,哪怕他们遥于古代、远在天涯,都丝毫不妨碍学生和他们神交。相比其他课程,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受到的束缚最小,发挥的能动作用最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的建立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创设社会关系的能力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培养。学习的本质是社会关系。普通的社会关系是指现实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语文学习中的这种社会关系的特殊性在于不仅包括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如同学关系、师生关系,还包括与文学作品、作者、批评家、鉴赏家的虚拟的人际关系。语文学习中的社会关系,跨越时空限制,几乎毫无阻隔,是一种既有“实交”又有“神交”的、处于更加自由状态的人际关系。
可以说,校园文化是提供给学生在校园里接受、学习社会文化的训练场,是社会文化的教育体系,是学生学会培育、建构社会关系的演习场,是学生学会培育、建构社会关系的练习和实习体系。语文应该是以工具性和人文性作为表现途径和方式的、最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社会关系体系的根源性的构建方式。也可以说,对学生而言,语文就是微观的、狭义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就是宏观的、广义的语文课程。校园文化就是微观的、狭义的社会文化体系和雏形的社会关系体系,社会文化和社会关系就是宏观的、广义的校园文化,是更丰富、更深刻的校园文化。
如果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语文是民族精神的精华,校园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缩影,那么可以说,语文就是校园文化的精华和根源。
参考文献:
[1]张奎良.关于马克思的人的本质问题的再思考.《哲学动态》,2011(8).
[2]王浩斌.巴黎手稿对人的本质及其表现样态的阐释.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第33卷(2).
[3]刘婷.人的社会关系全面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构.《法制与社会》,2007.9.
[4]宋德新著.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8.
[5]郭广银,杨明等著.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2.
[6]佟勖功,李灿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的本质属性.《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0(1).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1.
[8]钱广荣.语文的本质内涵——质疑高校自主招生不考语文.《学语文》,2010(3).
[9]曲荣芳.由工具到文化.《语文教学研究》,2012(1).
[10]路琳著.校园文化与高校德育.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12.
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编号:SGH12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