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一朵彼岸花

2013-12-29 00:00:00常颖
考试周刊 2013年11期

摘 要: 《诗经》蕴含着丰富的伦理道德思想,体现在君臣、夫妻、父子、兄弟和朋友关系中。这些道德关系是儒家伦理学说的滥觞,体现了周人最初的道德评判。

关键词: 《诗经》 周代 伦理道德

有人说,《诗经》是彼岸花,生长在高处的水滨,我们难以企及。在新课改的东风下,研读《诗经》是扩大学生阅读量的需求,是校本课程推进落实的需求,也是高中生感受领悟中华传统文化的需求。所以,不妨多挤一些时间走近那开放在高处水岸的花朵,虔诚地俯下头来细嗅其间的芬芳,研究探索其中的情与理,感受千年的文化。

一、关于君臣关系

大致可分两类。

第一类是歌颂文王、武王等贤明之君的功德。《天作》中“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彼徂矣,岐有夷之行,子孙保之。”(天生巍峨岐山冈,太王经营地更广。上天在此生万物,文王安抚定周邦。人心所向来归顺,岐山大道坦荡荡,子孙永保这地方。)《执竞》中“执竞武王,无竞维烈。不显成康,上帝是皇。自彼成康,奄有四方,斤斤其明。”(制服强梁称武王,克商功业世无双。功成名就国安康,上帝对他也赞赏。由于功成国安康,一统天下有四方,武王英明坐朝堂。)让我们看到了周人对祖先帝王的由衷赞美。

这种颂扬和赞美,是因为他们以一种仁君之“德”来安抚天下,扶助众生。如《清庙》中“济济多士,秉文之德。”(从政的官员济济一堂,都秉持着文王的美德。)

周王以“德”安定国家、怀柔万邦,那么,臣又是如何对待君的呢?臣应忠于君。主要表现在对君王的劝谏上,这也就是反映君臣关系的第二类:怒斥和讨伐厉王、幽王等昏暴之君的罪恶。

《新台》说的是卫宣公为儿子迎娶齐女,听说齐女很美,便在河上筑新台把她拦截下来占为己有,人民因此作诗讽刺他。《南山》讽刺了齐襄公与同父异母妹妹文姜的淫乱和私通。诗人对他们的丑行进行了尖锐的讽刺,无情地揭露了统治阶级伦理道德的虚伪和腐朽。再如《桑柔》,反映的是周厉王残暴无道,人民被迫即将起义的动乱情景。诗人用诗篇来讽喻告诫统治者,正是国君的道德沦丧才导致了政治的昏暗。尽管重在批判,但希望统治阶级能吸取意见进而达到仁政治国仍是其最终目的。

这一君要以“德”待臣,臣要尽忠报君体现了孟子“君臣有义”的伦理道德思想,从此便作为一条纲常维持着后世的社会秩序,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

二、关于夫妻关系

《诗经》中,描绘夫妻婚恋爱情的诗作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

一方面,西周前期,在礼教束缚较少的一些地区如郑、卫等国,婚恋是比较自由的。这是因战争和劳动力的需要,迫切要求繁殖人口。《周礼·地官·媒氏》有“仲春之日,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的文字。此时的恋歌反映了自然的人性,表现着周代伦理道德观念中两性关系的开放自由。

另一方面,婚姻的缔结已开始受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制约。如《南山》中就有“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

《诗经》中反映夫妻家庭生活的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写夫妇的恩爱,家庭的和谐,如《女曰鸡鸣》通过夫妻的一段对话,表现了他们“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的相亲相爱之情。这类诗揭示了古代人民爱情的忠贞,表现了我们民族崇高的爱情道德。

第二类写思妇对远行人的思念,如《卷耳》写一位采卷耳的妇人,采了又采终未采满一浅筐。由于思念丈夫,她连机械的摘采动作也进行不下去了,最后干脆把筐放在大道上痛痛快快地遐想。《伯兮》中的女子自丈夫出征以后就不再梳妆打扮。

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这种“忘我”境界消极的一面——迷失了自己。这与妇女所受的封建教育息息相关。《礼记》记载“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婚义》中还讲到女子于嫁前要接受“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的教育。

第三类写夫妻反目和女子被弃的,如《氓》描写的是一位经自由恋爱结合而后遭弃的女子。她婚后非常勤勉,“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但氓却在她色衰之后对她极其凶暴,“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不幸的遭遇迫使她最后不得不离开了氓。她被弃的根本原因是男尊女卑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男子有任意“出妻”的权利:“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盗窃去”。这些伦理道德标准为男子休妻提供了诸多借口,于是有了薄幸的丈夫,也就有了不幸的弃妇。

三、关于父子关系

周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是“父慈子孝”,其中“孝”又是“百行之首”。《蓼莪》中“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把父母艰辛养育“我”的大恩大德,声声泪、字字血地诉说出来。然而,老天却夺走了父母的生命,作者为自己无法报答父母的深恩而发出了“欲报之德,昊天罔极”的呼号。伟大的父母之爱,炽热的赤子之情,在诗中得到了感人至深的表现。

对“孝”的规定,除了“能养”还要“能敬”。《小弁》中说到桑梓是父母所植尚且必加恭敬,父母至尊至亲,为人子者哪有不敬爱依恋的?《诗经》所体现的周代伦理道德中的“孝”至今仍不失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值得我们继承并永久地发扬下去。

四、关于兄弟关系

中国古代家庭中,父子、兄弟是两个最基本的关系。兄弟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和睦与友爱。《常棣》就是一首歌唱兄弟友爱的诗。全诗围绕“凡今之人,莫如兄弟”的主题展开。前部分从不同侧面申明兄弟手足之情出自天然,远非良朋好友可比拟。后部分大写兄弟和睦之乐,进一步说明兄弟友爱是家庭和谐欢洽的基础。诗中一些警句成了治家格言,“常棣”已成为兄弟的代名词,“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两句演变为成语,可见在伦理道德上的影响深远。

五、关于朋友关系

《诗经》的作者十分重视朋友关系,以“友”出现23次、“良友”出现2次为证。《伐木》以鸟儿的呼群引伴比喻“人必求友”,正如《郑笺》所说:“鸟尚知居高木呼其友,况是人乎,可不求之?”诗人认为只有求得朋友才会得到和乐安宁。可见友谊的珍贵,友谊确是人生不可缺少的。诗人还谆谆告诫人们,千万不要伤害朋友的情谊。

跋涉了千年的光阴,驻足这一方时空,不禁慨叹那彼岸花的多姿多彩。采撷一朵的芬芳已然触手生香,更何况这只不过是群芳簇拥中的一朵。就让你我慢慢走近这份先人留下的丰厚遗产,去感悟、去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