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前语文教师对语文教材课后练习关注度较弱,教师要重视课后练习,把握练习运用的时机,对练习点进行适当的整合,把练习巧妙地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教材 课后练习 运用建议
一、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的运用现状
笔者最近在听课、看教师备课笔记、教研活动时,特别关注目前教师对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的运用情况。
1.忽视存在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课后练习,往往会更关注课文本身。有些教师对课后练习关注得少,随意训练。于是,学完一课后学生课文读不熟,课后作业仍不会做。耗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导致教学效益低。
2.运用不当
部分老师片面地认为课后练习仅仅是训练,因此,要么在课文学习前用于学生预习;要么出现在课文学完后用于学生课后练习。这样运用方式简单,很少与阅读教学的过程有机地结合。其实课后练习,只要能发挥它的最大效益,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就可以运用。
3.分裂局限
教材是根据单篇课文目标,所在单元训练主题,以及整册、整个学段的学习要求设置课后练习的。教师应有整体意识,敏锐地发现新知识和已学知识之间的关联,为新旧知识架设沟通的桥梁,让自己在这方面备课的空间得到拓展。
由此可见,目前大多数语文教师对课后练习的关注度是低的。语文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教材后面的课后练习是教材编者针对学生学习情况、教材特点、课程标准设置的知识要点、能力训练点,它与课文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体现了教学的重难点,是教学过程中落实课标、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切不可忽视它。
二、语文教材课后练习运用的建议
1.把握训练时机
要有效利用课后练习,首先要把握训练的时机。不同的题型出示的时机应不一样。
(1)课始出示,促进感知。
处理感知类的题目我们可以安排在学习课文的初始阶段。例如在苏教版四年级(下)《云雀的心愿》的课后练习中的第五题:为什么说“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这个练习就可以在学习课文的初始阶段,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这是检查学生整体感知效果的重要手段。
(2)融入过程,体验感悟。
课后练习有一些提纲挈领性质的问题和感悟性的问题。例如在苏教版三年级(下)《恐龙》一课的课后练习中有这么一道题:第二自然段写了哪几种恐龙?在它们的名称下面画上横线,并说说各自的特点。如果把这些问题融入这段的阅读教学中,可以不留痕迹地带领学生主动走进教材,从而促使学生感悟文本。
(3)课后拓宽,扩大外延。
小学语文教材在课后练习中设计了这样一些练习题,引导学生在从课内走向课外。如苏教版三年级(下)《跟踪台风的卫星》的课后有这样一道练习:你还想知道哪些人造卫星?选择一个做点研究,把结果跟同学们交流。这类练习,出示的时机在课后,目的是通过拓展,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知识,升华情感。
2.把练习巧妙地融入课堂教学之中
(1)教学目标紧密结合课后练习。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先采取由教师在上课前让学生读课后练习,让学生明白课后习题是课堂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试着说说学习目标,让学生总是带着问题、带着目标走进课堂。这样操作,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课后习题获得一些教法指导;其次,课前让学生知道这节课重点要掌握什么内容;最后,课前导入能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带着问题,明确目标听课就能做到学习指向明确。
(2)课后练习紧扣教学目标。
语文教师备课时应当首先考虑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目标时要关注课后习题,针对具体课文内容,突出重点训练项目,体现语文学科的“语文味”,体现课文体裁、表达的特点。教学设计也应该依据课后练习,紧扣教学目标,突出重点。三年级下册《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这篇教材,内容浅显,学生一读就懂。怎样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呢?看看书后练习,第一题给了明确提示,就是朗读课文,说说这个故事。我想学生读好这篇课文困难不大,但是要讲好个故事,有一定的难度。于是我引导学生大方、大声地讲故事,训练孩子的表达能力。我把这个目标贯穿在讲故事这个教学活动中,在讲故事中,训练朗读、理解词义、明白道理、发挥学生的想象。一节课中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说评。我想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表达能力定能有明显提高。
3.对练习点进行整合
教师要对教材有一个全方位的把握,对所有的知识点进行系统梳理,老师的头脑中要有一个清晰的教学方案。教学中既教好每个点的知识,使之巩固,又使这些知识点按照线的指向,向着更高一级目标靠近,使学生形成熟练的语言技能。教师要有一双慧眼,从练习中找准训练点,使之紧密结合起来。
(1)聚焦课标,整合目标,循序渐进。
简简单单的课后练习并不简单,它的内涵非常丰富。它不仅仅体现一课的教学目标,有时体现的是整单元、整册、甚至是整年段的教学目标。语文学习目标体系是循序渐进的,同样课后练习也是围绕目标的,呈螺旋上升式。其实课后练习和单元、整册、整年段的教学目标的归结点就是《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应把课后练习进行细化,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持续进步。
例如讲故事的训练,《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中,低年段提出:“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中年段提出:“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高年级则提出:“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课标是这样要求的,课后练习也是如此安排的。如二(下)教材中《夜晚的实验》一课就安排了讲讲这个故事的练习。三(下)教材中《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日月潭的传说》等课文中也要求讲讲这个故事。六(下)教材《卢沟桥烽火》中则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讲述时尽量用上课文中的词语。不同的年段,练习相近,但要求不同,低年级只要复述大意和感兴趣的情节,低年级掌握了复述大意和感兴趣的情节的方法,学生才能到中年段把故事讲得具体生动,到了高年级才能根据词性特点、文章的价值取向等做到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2)理清学法,逐步推进。
小学语文教材都有阶段性,各阶段的要求像楼梯一样呈递进式。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教师能有目的有规划地在各个阶段中对难点进行分点合理训练,适当地将平时学习方法有序地整合起来,那么学生就能切实学好语言和表达方法。课后练习隐含着方法,这就需要教师理清学法,在教学中逐步推进。
例如学生对总分构段方式的认识与运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自然段结构的教学是中段的重点,总分式结构段是最常见的构段方式,阅读和作文中经常遇到。在中年段三(上)的时候学生通过《北大荒的秋天》等课文认识这种类型的段落的特点,体会这种段落的表达优点,接着让学生模仿写一写简单的总分结构段落。到了三(下)还可以通过《庐山的云雾》《美丽的南沙群岛》等课文进一步加深认识,从而创造性地写一写同类型的段落,但也仅限于写物、写活动。到了高年级,学生对这种方法已经完全掌握之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写事、写人、议论上加以运用。只有这样,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才是循序渐进的,扎实的。
教师要对全册教科书每篇课文后的“练习”了如指掌,让练习与课文教学有机结合,切实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到运用语言的本领。
我们要正确认识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的价值,把练习巧妙、合理地融入课堂教学之中,给它应有的地位,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