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的实质性问题基本上是两个方面: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源多元化(调整能源结构,提高低碳能源比例)。其核心是技术和制度的创新与发展观的转变,应运而生的机制改革包括碳排放权交易以及将来很可能征收的碳税等。
化石能源稀缺以及气候变暖对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发展低碳模式的根本动力。低碳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能源利用和使用方式上的改变,以及引发的技术和产业变革,是一次新的技术革命。事实上,低碳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等,是一脉相承的,而为投资者热捧的新能源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全球范围内的低碳经济转型已经开始。面对严峻的气候和能源问题,美国奥巴马政府的新能源政策都将为低碳经济模式的突破和推广带来契机。企业需要做好一切准备迎接这一变化。无论是能源行业、运输业等碳排放密集型企业,还是金融等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小的行业,都必须将低碳经济纳入战略规划。虽然向低碳经济转型应当如何开展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是做好低碳经济规划在未来20或者30年里将关乎企业的输赢,甚至生死存亡。
当气候变化和环境成为政府、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时,对行业的高管来说,无论他们是否相信气候科学,都必须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从中寻找与自己企业相适应的机遇,这就是生存之道。
企业如果期望在此次转型契机中获得先机,就必须现在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战略,迎接低碳。比较直观地说,企业必须努力优化现有产品的碳效率(单位产品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包括基础设施、供应链和成品;设计能够满足大幅度减排要求的新型低碳解决方案,这可能需要打破现有产业布局并创立新产业价值链。
历史上看,企业对节能减排的态度常常陷入企业效益好时不在乎节能,效益不好时又无力节能的恶性循环。企业决策者节能观念的转变对节能减排措施的有效实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当然,中长期而言,这个转变可以依靠消费者行为转变来推动,短期更容易见效的是来自政府的政策动力。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措施向企业明确发出信号,帮助企业从更全面、更广阔的视角来认识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使企业实现从被动服从向主动采取应对措施的转变。
中国的经济增长迅速,相应的基础设施投资的增长也很快。但由于基础设施的更新时间较长,一旦建成投入使用,将持续几十年。如果在短时间内没有发生重大的技术突破,经济可能会面对一个所谓的“碳锁定效应”。就是说,如果今天用常规的低效或高碳技术去装备基础设施系统,那么它可能就决定了未来几十年的系统效率,未来几十年的排放状况不可避免地在最近几年内就被锁定。以后要改变它,除了可供选择的空间小,成本也将大大增加。因此,如果低碳经济发展方向确定,那就应该尽快实现从传统发展向低碳发展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作为排放主体,企业对减排的理解和态度转变是关键,而低碳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支撑。
无论如何,低碳是来了,低碳发展对企业的影响是明显的,赢者输者将不断出现,输赢就看企业对低碳的态度和作为。首先,企业必须努力适应不断上涨的能源、交通、废物处理和原材料价格对其生产成本的影响。其次,企业必须理解并遵守日益严格的环境法规和减排政策,比如欧美排放贸易规定和体系,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税收(如碳税)等,还有新工业和建筑标准。企业作为社会的一员,是主要排放者,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必须面对来自投资人、雇员和消费者关注气候变化的环境影响和经济影响给企业带来的压力,以及不断形成的新障碍。当然,低碳也带来了机会和新的市场,而提高效率所需要的技术进步将使企业可以在减排的同时提高效率、增加盈利。
低碳发展已经势不可挡地成为各国政策以及各个企业运营考量的重中之重。如何在新一轮的技术革命中抢占先机,如何谋求更多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地位,就是国家之间不断合作与博弈的过程。事实上,应对气候变化将是今后国际合作的机会,更是一个利益博弈的机会,企业必须给以足够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