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如果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主动生成获取新知的欲望,并将克服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那么,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一、细读寻味,引导学生感知文本的情趣
著名教育家夏丏尊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更强调情感。学生学习每篇课文时,其实都是在与智者对话;学生与作者之间,是以文本为媒介在进行心灵的碰撞。池田大作说:“每一句话都是一颗心。”由此可见,语文是充满情趣的学科。
作者写成一篇文章,便是寄送了一件蕴含着情思和意趣的礼品给读者,而自己则隐身在文字背后。学生要真正读懂作者的心,就需要教师的引导。首先,教师应该细读文本,读懂文本,充分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领会作者的“心意”。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懂文本所表达的内容及蕴含的情趣。
但目前的情况是,由于部分教师在批改作业等教学环节花费了太多时间,因而没有足够的精力仔细研读文本,导致了对文本的理解不到位。他们就这样匆匆地走进了课堂,照着教参的内容给学生讲解课文。试想,教师如果没有用心解读文本,又岂能指导学生研读出文本的深意呢?所以,我们倡导教师要细读文本、读透文本,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引导学生真正地读懂文本。课堂上,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反复诵读文本,并在此基础上,以少量的核心问题为切入点,带领学生循序渐进地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感知文本所蕴含的情趣。
二、揣摩欣赏,启发学生领悟文本的美趣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美的欣赏过程。为启发学生领悟文本的美趣,教师可以选取关键词句和核心段落,要求学生揣摩、品味其中的美趣。
例如鲁迅的《社戏》,字里行间蕴含着风景美、人情美、语言美……教师可以借助欣赏“月夜行船”一段中的关键词句,启发学生欣赏文中的风景美:“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这里,作者综合运用了视觉、嗅觉等感官,穿m54tnQaTKd1qEeCkRIXFdg==插了新奇贴切的比喻,运用了准确的动词,再配合人物的内心世界,直接抒发了感情。课堂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抓住此类经典语段帮助学生领悟文本的美趣;学生也可以运用教师传授的方法,自己在文本中寻找其他美点。
三、创设平台,帮助学生体会语文学习的智趣
数理化学科不像语文这样具有“情趣”和“美趣”,但许多学生学起来却“津津有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在学习数理化的过程中,能体会到“智趣”。其实,学习语文也能收获智趣。我们阅读一篇优美的文章,便是在与一位智者对话,与他进行思维的碰撞,在碰撞中,我们的智慧也会得到升华。
遗憾的是,语文的这种智力价值,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语文学习似乎远离了智力活动。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获得情趣与美趣的同时,还必须让学生充分获得语文学习的智趣。教师可以为学生多提供一些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活动中实现思维品质的提升。例如,可以让学生做小老师,让学生质疑文本,让学生针对文本中的某一个环节进行再创造,让学生就某一话题展开辩论……
当然,语文学习无法像数理化学习那样,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如果语文学习只停留在读读、记记、背背的层面上,那语文学习的“智趣”必然是十分有限的。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丧失对语文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搭建多样化的平台,采用科学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会到美妙的智趣。
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细读文本,用心揣摩文章的精彩片段,使学生获得学习语文的情趣与美趣。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收获智趣。唯有如此,语文才能具有魅力,学生才会热爱语文。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新区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