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高三学生阅读空间小、时间少以及阅读浅显化的现实,较有效的做法是,教师精心编定阅读材料,开设读书专栏,周周月月坚持。
读书专栏的价值定位:高质量的课外阅读不仅是提高语文读写能力的必由之径,而且是精神之文明与粗俗、深刻与肤浅的分水岭。
1.拓展视野,激发思辨。多数高三学生在学业的重压下,课外阅读成了纯粹的消遣,阅读追求低俗、盲目,阅读心理浮躁、敷衍;阅读行为随意、散漫。教师开设读书专栏的良好愿望之一,就是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境界,引导他们努力探索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因此高三的阅读,应当以文化探究为核心,跳出学科的局限,贯通文、史、哲,尤其应当引导学生加强文质兼美的文化论著的阅读,拓展他们的文化视野。因此,我的读书专栏中常有选自宗白华《美学散步》、朱光潜《谈美书简》、李泽厚《美的历程》、丹纳《艺术哲学》等美学著作的精彩片段,引导学生学会用理性思考去化解形象的描绘,用感性经验去阐释抽象的理论,用主观想象去体味美妙深刻的意境。
2.培养审美情趣,提升生活品位。教师应当使学生获得“教养”:启蒙美好的人性,培养良好的文化品位和审美趣味,自觉追求一种诗化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想。
生活方式尤其是休闲方式的不同,可以辨出文明与粗俗的区分。教师心中应当存有这样的理想,在引导学生长期的读书生涯中,熏陶培养学生有高雅的审美眼光和美好的生活情趣。让他们的眼中闪耀出生活特有的文化光辉——吃麦当劳、肯德基,就去理解工业社会的快捷、经济和公平的文化;游园林,就去品味雅致的书卷气和古人天人合一的“林泉”理想;等等。
读书专栏的选文原则:找到最近发展区,阅读内容既贴近学生的阅读经验与能力,又保持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在长期的坚持中激发学生的潜力,提高他们的理解、想象、思辨的能力。
1.经典意识。刘绍棠曾回忆说,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三部书是《鲁迅全集》《红楼梦》《静静的顿河》。而今天的学生阅读轻思想,尚感觉;轻严肃,尚调侃;轻深刻,尚轻松。原因一半是学生的文化修养、人生阅历不够,一半是社会粗俗肤浅功利的文化环境使然。阅读经典,本质上就是打破时空的界限,与思想和语言大师对话,占据精神上的制高点。因为作品篇幅限制,学生读书时间限制,所以经典专题的开设可以择其精要,浓缩精华,以专题探究的方式组织读书交流活动,例如精选《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中的经典片段阅读鉴赏等等。
2.综合意识。目前的分科教学导致了学生知识的狭窄孤立化,思考问题常常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本来各种相近相关的知识,可能在学科的分界线上被阻隔;本来可以立体考虑的问题,可能被分割成了一个个平面。所以,要注意选文的广度,实施大语文阅读,有文学阅读,也应有历史、艺术、哲学、人文地理以及科学的阅读,对有文采的科技类文章更应给予特殊的关注。我曾选编“科学之美”专栏组织学生学习探讨,其中李政道的《楔》一文赢得学生的赞赏。在课堂总结时,有一位学生说:“楔,作用是填充器物的空隙使之坚固,‘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李政道先生揭示的这一真理,这就是艺术科学之楔。”
3.当代意识。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应当积极向学生推荐能反映当代生活和当代思潮的主流作品。我常常选取一些代表未来学观点的文章向学生介绍,像贝尔的“后工业社会”观点,罗马俱乐部关于“全球问题和人类困境”的见解,托夫勒的“未来冲击”论等,引导学生就人类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探讨,在现实中思考未来的发展,关注人类命运,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理性思辨能力。
读书专栏的形式追求:有利于提高高三学生的阅读追求,有利于保护高三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利于以读促写的达成。
1.菜单与专题相结合。高三一年的课外阅读也应当有目标规划。要全面考虑学生兴趣和读书活动阶段性与整体性目标的关系,以多类别、多层次的优化组合为原则,配置一份阅读菜单,以补缺型、拓展型、提高型皆备的作品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其中要体现教师的导向性,要隐含教师的要求。
2.留给学生的地盘。专栏中留白三分之一,名曰“我的地盘”,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对自己特别喜爱的内容作点评。用文字写出自己的阅读心得,可以使学生从直观、感性的层面,进入到理性和审美的境界。个性化的点评有助于学生养成与文本对话的阅读习惯。教师应珍惜学生的点评,可以将这些点评加以整理,编成文集进行成果交流。
(作者单位:江苏省天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