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学生的语文能力包括很多方面,语文教学应发现并发展学生多方面的特长,从而带动其语文整体水平的提高。本文从优化作业设计入手,探索以朗诵成碟、书写成展、画文成册、探究成报、阅读成库、随笔成书等形式提振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信,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作业 语文作品 语文能力
语文素养是2011年版语文课标的关键词之一。语文素养的首要基础是语文能力。提高语文能力,是促进语文素养形成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师们无不为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与素养在努力着。在学生语文能力与素养的培养上,我的做法之一就是,让学生拥有自己的语文作品。
一、语文能力是多层面的
我们必须有这样的认识,语文能力是多层面的,它包括写字(书法)的能力、朗读的能力、演说的能力、阅读的能力、写作的能力、思维的能力,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始终关注与着力培养的。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这些语文能力,是很难在一个学生身上完美体现的。事实上,我们总是有这样的发现,不同的学生,语文能力的表现也不一样。有的字体漂亮,有的能说会道,有的读书颇丰,有的特别善于写作。其实,这也是符合多元智能理论的,也是学生学习个性化的体现。
作为语文教学的追求,我们为什么不能去发现并且鼓励在语文能力的某一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去充分发展自己的特长,从而促进其语文素养的提升呢?我们要允许学生在语文能力上“术业有专攻”,事实上,某一方面语文能力的发展是有利于带动与促进其他语文能力的发展的。
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就会尽力去鼓励与促进学生某一方面的语文能力的发展,让其具有代表与展示自己语文能力的作品,以这样的语文作品再去激发他(她)学习语文的热情与活力,学生某一方面的语文能力完全会晕染开去,使得他(她)的综合语文能力提升起来,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二、从作业到作品
众所周知,当下有多少语文教师以作业作为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手段与方式。殊不知,作业已经在学生的心目中成为负担的代名词,成为教师的法宝、学生的命穴。大量的重复的无意义的语文作业,已经彻底挫败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勇气,消弭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学生做作业,已经成为一种被动、无奈与敷衍。
那么,如何变“要我做作业”为“我要做作业”呢?方法之一就是让作业成为作品。作品是什么?它是作者致力追求的一种目标,是智慧劳动的结晶,是自身价值的体现。当教师发现并唤醒了学生的语文智慧,当学生知晓并追求自己的语文特长,当教师与学生都在为语文作品的呈现而努力时,那么,学生的某一方面的语文作业就成了他语文作品的铺垫与积累,对作品的向往就会成为他(她)完成作业的动力。
从作业到作品,不仅是作业品质的提升,也是让学生与语文情感的亲近,更能提振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信,促进语文素养的提升。
三、让学生拥有自己的语文作品
1.朗诵成碟。
有不少学生是善于朗诵的,不仅字正腔圆,而且富有感情,让人听了悦耳会心。善于朗诵,是一个人语感强的重要表现,也是良好的语文素养的外在表现。然而,这些学生的朗诵能力,往往只是在课堂上作为配合教师教学的一种需要而已,得不到更好的肯定与培养。这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种忽略。
我的做法是,每一届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后,发现有朗读能力的学生,我会特别地与他(她)交谈一次,唤起学生对自己朗诵能力的觉察与认同,鼓励学生注重发挥自己的朗诵长处,多留心学习电台、电视主持人的朗读或吟诵,并加强训练。我会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有意培养与指导,也会推荐其参与学校的一些活动让其得到锻炼,而且,每学年,都会集中时间,选择合适的地点,让班级里一位或者几位有朗诵能力的学生自选文章(课内外诗歌、散文、小说等)录制光碟。其实这件事并不困难。现在的录音设备都普及了,也很先进。光碟随处可买,轻松刻录。为了让学生对自己的朗诵刻录光碟有像市面上出售的音像制品一样的感觉,我会通过广告公司在光碟上制作精美的标签,也让学生“明星”一把。比如,我曾给黄成德同学的刻录光碟写上“最美之声——黄成德朗诵专辑”,标签上还有朗诵的篇目。标签虽不算得精美,但也色彩艳丽,图文并茂,貌似音像制品。这样的“音像制品”,我还会在班级里播放给学生听,也告知家长主动去听孩子的朗诵作品。这样的语文作品,大大地唤起了学生朗诵的激情,更培养了学生的朗诵能力,在朗诵中也提升了语文素养。
2.书写成展。
我自己是一个书法爱好者。如果某个学生写字有书法样,我会十分爱惜、肯定与表扬他(她)。在做好指导的同时,利用双休日或者是假期,我会给学生准备一些精美的硬笔书法用纸,让学生写些书法作品,然后,在不同场合展示。首先是班级展示。我会在班级里装饰出一块墙面,将这个或这些学生的书法作品展示出来。其次是我会向学校争取橱窗,或者是活动展板,搞一个学生书法专版。第三,我会推荐一些过硬的作品到中学生的报刊上去发表。我已经推荐过多名学生的硬笔书法作品在《语文周报》《江苏教育报》上发表过。
3.画文成册。
我曾教过一名学生,她有一个特长,就是善画连环画,善给同学的随笔配画,善于给教材中的诗文配画。我发现之后,就极力鼓励她OjBKhlS5bDKhG3cOSY+uXA==画,我让她把寓言《守株待兔》画成连环画,让她给同学写的记叙文配画,让同学根据她的漫画写想象文章,让她给我们学习的课文配画,等等。她的作品,我都会在我们的班刊《久爱周刊》上连载。上个学期末,我把她一年来画的各种类型的画,经过复印、编辑、装订等程序,手工制作成一本画册,取名《我爱画画——宋多瑛语文画集》。这本画册,在班级里传阅多日,甚至还流传他班。家长看到后,也是连连夸奖,感谢我给了孩子兴趣与信心。
4.探究成报。
每个学期,我会安排一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比如上个学期,我们做了一个专题《走近张晓风》。让学生查阅张晓风的资料,阅读张晓风的作品,举行“走近台湾作家张晓风读书会”,搞了一次“张晓风散文细读”的讲座等。
为了汇集同学们学习探究的成果,我要求每个人制作一张两开报纸。纸张由我选择购买后发给学生,内容由学生自主选择编辑,排版也由学生自由发挥,要求图文并茂,有自写文章,也有摘抄文章;有张晓风书籍介绍,也有张晓风文章评点,等等。整整一个星期的探究活动,最终形成了一张张报纸作品,然后在学校橱窗集中展示,那是学生语文能力和智慧之花在怒放。
5.阅读成库。
阅读是我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每学期初我都会带学生去新华书店购书。我的班级图书馆有近千本书。每天,我语文作业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读书。因此,一个学期下来,学生平均读书20本左右,多的甚至达到40本。
朱永新先生说过,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为了见证学生精神发育的过程,我让学生建立自己的心灵发育书库。具体的做法是:每学期开学初,我会用红黄蓝等彩色纸印制学生读书记录卡,把50张这样的读书记录卡装订成一册,然后做一个精致的封面,封面上的标题是《我的心灵成长书库》。每张记录卡上有如下一些内容:书名、作者、出版社、版次、阅读时间、阅读感言。一学期一本,按照年级与学期编好册次,如“初一(上册)”“初一(下册)”等。
我把《我的心灵成长书库》当做学生的重要语文作品。这份作品承载着学生语文能力提高与语文素养提升的重要任务。试想,三年六册累积了近百本或百余本整本书的阅读量,这对一个学生打好语言与精神的底子意义多么重大!
6.随笔成书。
近几年,每年暑假我都要把学生一学年里好的随笔汇集成“书”,有的单人独本,有的多人一本。我给学生出“书”,这“书”字之所以加上引号,是因为这书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书,它是没有书号、没有出版社的书,编辑、策划、装帧、印制等都是我一个人,所以,我戏称这是“非法出版物”。之所以叫书,又是因为,我制作的这些书太像书了,我敢说,如果加上出版社的名称,配上书号,别人一定认为这就是正规出的书。
到目前,我给学生出了哪些“书”呢?——《在希望的田野上》《把耳朵叫醒》《瑄·宣言》《一个人的旅行》《春天的故事》《小凡的语文故事》《我在中国读初中》,等等;随笔集《滋润语文》《印象·大语文》《林崇耀人文随笔》,小说《糖糖传记》,诗集《月亮醒了》。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国际学校国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