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要“回家”

2013-12-29 00:00:00肖远骑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3年3期

【摘 要】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在语言表达形式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自然要通过语言来实现。文学作品的审美教学重点在其审美属性。文学作品更能发挥语文审美教育的作用。文学作品的审美教学要让学生在对比品味中反复吟咏、研读涵泳、含英咀华。

【关键词】“回家” 素养 语言 审美 品味

《中国青年报》曾有篇报道介绍一位老师的语文课堂教学,文章写道:原本,一篇《西厢记》的《长亭送别》节选只是一段列入考试项目的文章,××的课却将这段折子戏变得有滋有味。上课时,这位喜欢音乐的老师不仅用上了黄梅戏的《西厢记》选段,还融入了邓丽君的《路边的野花不要采》、阿牛的《桃花朵朵开》以及刘若英的《分开旅行》……听着歌曲,对照着课文,这名语文老师带着十五六岁的学生们思考:莺莺是不是在担心张生“移情别恋”?在不同的时代里,女子在爱情中的地位有什么变化?

又比如,有教师教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看了一遍课文,就由作者对母亲的愧疚自责引发开去,列数历史上孝敬父母的典型故事,讨论我们今天应该如何对待母亲,如何珍惜母爱,如何做一个孝顺的子女,于是教室里会响起《世上只有妈妈好》之类的歌声;教学鲁迅的《祝福》,初识文本,就由祥林嫂的不幸引发开去,讨论封建社会中妇女的不幸,畅谈今天社会男女平等的幸福,教育学生要珍惜今天的幸福,并讨论如何做一个人格独立、精神自由的女人,教室里可能还会响起《女人花》之类的歌声;教学沈从文的《边城》,就从翠翠的朦胧爱情和傩送的出走引发开去,讨论如何看待他们的爱情,再讨论我们今天应该有怎样的爱情观,教室里甚至还会响起《那时我们还不懂爱》之类的搞笑歌声……

这就是后课改时代的语文课?教师能这样处理语文教材里的文学作品吗?我认为:这样的语文教学走入歧途了,正如一位诗人说的:“因为走得太远,忘记了为什么出发。”难怪北大的陆俭明教授大声呼吁语文教育要回归原点!

语文教育要“回家”!

语文教学的目标是什么?是在语言表达形式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包括语言素养和精神素养两大方面。语言素养主要指对语言的积累、感悟、理解,以及运用的能力、方法和习惯。精神素养主要指感性的人文精神和理性的科学精神。前者如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文化品位等;后者如求真、质疑、探究、创新的品质等。语文素养中的精神素养也得通过语言、通过语言表达的形式来培养。因为精神不是外在于语言形式独立“悬浮”着的,而是蕴含在语言形式之中,并通过语言形式自然甚至巧妙地表现出来的。史铁生对母亲的情感,鲁迅对祥林嫂的态度,沈从文对边城的向往,都是通过具体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的。因此,教学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要让学生聚焦于作者表现愧疚责悔感情的语言形式,学习作者怎样用特殊的语言形式表达特殊的感情;教学鲁迅的《祝福》,要让学生聚焦于表现祥林嫂不幸的语言形式,体验祥林嫂的不幸,感受作者运用语言的本领的高超;教学沈从文的《边城》,要让学生聚焦于表现社会美和人性美的语言形式,获得语言美的享受和情感美的熏染。

选入教材的大量文章和文学作品,是运用语言文字的范例。学生阅读它们,藉以积累语言素材,形成语感,获取语文知识,习得言语技能。从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看,学生不论读文章还是读文学作品,最终是为了学语言。因此,即使是文学作品的审美教学,其重点也应在其语文审美属性。由文学的自由特性所决定,文学言语在言语作品、言语主体、言语环境之间的契合上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优越性,因而文学作品更能发挥语文审美教育的作用。

由此我们应该明白:语文课要教出语文味。语文味在哪里?在作品本身的语言。因此,我认为任何一篇文学作品的教学,教师都要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仔细去品味语言。语文课在阅读教学中对比品味反复吟咏,才会使学生明白:语言就是这么美,可以“慢慢走,欣赏啊”。

因此,语文课中的文学和审美教育,不是空穴来风,它具体呈现在语文教材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个标点符号和每一种格式安排、语气停顿中,师生在接受信息的交际过程中,都无一例外地要受到美的规律的制约和检验。语文审美则是语文内在的要求。在语文审美教育的理论逻辑中,只要确定了语文的本质是言语作品、言语主体、言语环境之间的契合,也就必然地确定了语文的美学性质。比如《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的经典名篇,人大附中的佟世祥老师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放弃了教师长篇累牍的赏析,让学生反复研读涵泳,含英咀华,体会深藏在语言背后的思想情感和文学的审美能力。请看这一教学片段:

师:文章第五部分第二自然段记述的是刘和珍等烈士的遇害经过,请同学仔细阅读,体会具有表现力和穿透力的词、句甚至是标点。

生:我认为“竟”这个虚词用得好。“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这个“竟”字写出了“出乎意料”,暗示出刘和珍的牺牲让作者无法接受,无法忍耐,甚至不可理解。

生:“从背部入,斜穿心肺”,表面是冷静客观地陈述事实,却在朴实自然中暗藏许多玄机,“从背部入”,强调敌人打的是冷枪,“穿”写出了敌人就是要致人死命。

生:“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我觉得这个“四弹”和“手枪”耐人寻味。活化了段祺瑞军政府的凶残下劣,而“手枪”的持有者一定是一个军官,可见这次镇压学生请愿是有组织的。这是对真相有力的揭露。

生:我注意到这一段的断句标点也很有特色。“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写得顿挫沉雄,在一字一顿中将悲愤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师:鲁迅先生的文字具有形象性、情感性、战斗力和杀伤力。看似平常的话语,渗透着力道、弹性,举重若轻,足见功力,这段记叙刘和珍等烈士遇害经过的文字不足150个字,纯用“白描”,沉实厚重,语气内敛,张弛有度。同学们谈得非常好,可以继续品味。

生:我觉得“立仆”一词写得好,并且用了反复的修辞格,写张静淑是“立仆”,张德群是“也立仆”。“立仆”这个词像是文言词语。

师:好!语感非常敏锐,鲁迅先生喜欢化用文言句法和文言词语,“立仆”这个词的好处是什么?

生:言简意丰吧,曲折地表达了对烈士惨遭杀害的愤慨之情,反复更是加重了这种表现力。

师:这段还写了烈士们在弹雨中互相救助的画面,作者千淘万漉出一个动词,是哪一个?(生齐答:扶。)谈谈这个词的表现力?换个词,如“拉”行不行?

生:“扶”字传神,“扶”是“搀扶”。

生:“扶”字写出了刘和珍等烈士之间“友爱”的情感。

生:“扶”字和枪林弹雨之间构成了对比映衬,一笔写烈士,一笔写残忍的军人。

生:“拉”字的感情色彩不够纯正,“扶”字充满敬意。

语文学习的规律是“培根”“积累”。而如今,我们的语文却违背了教育最基本的规律、人的成长最基本的规律。超越学生的学习阶段,急于灌输各种思想,上课不读书,盲目搞拓展,言者谆谆,听者藐藐,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唯独缺少真正的与文本的对话,时过境迁,一点东西也没有留下。这样的语文教育带给学生的后果是“悠悠十二载,腹中空如洗”。

复旦大学曦园有一个亭子,朱东润先生写了四个篆字“书声琅琅”。朱老教导同学们要学会读书。现在的学生上学却不读书,这是不是与我们离开文本的语文教学有关?值得我们语文老师好好思考!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