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审美,应是文学教育的主体坚守。在散文教学中应当以“形象的直觉感知美”、“情感的融合体验美”、“联想和想象再造美”为三个基点,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体会审美对象的情感,再造审美对象形象等途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到审美的愉悦。
【关键词】审美 文学教育 散文 途径
文学教育具有审美的功能,它来自文学的审美特性。文学教育的审美功能便是在这种审美创造与审美欣赏过程中,培养人的审美能力,领悟与塑造审美境界,陶冶人的性情,实现和谐人格的建构。
散文是文学作品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中学语文教材编选了大量文质兼美的散文。阅读这些文质俱美的散文,既能开拓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又能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审美,应当是文学教育的主体坚守。那么,在散文教学中审美应当如何进行?
一、以形象的直觉感知美
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中明确提出美感经验是一种“形象的直觉”。所谓形象的直觉是指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在审美主体大脑中所呈现出来的形象最初的直接感知。
散文既具有写实性,又体现着文学的特性。散文中叙写的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悟均体现着作者独特的审美创造。而作者这种独特的审美创造落根在个性化的文字表达上。视觉、听觉是感知美的两种主要官能,而朗读恰恰能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将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使他们对审美对象产生最初的直接感知。
例如《济南的冬天》课堂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课文,感知济南的冬天好在哪里。(师配乐背诵全文。)同学们,济南的冬天好在哪里?
生:济南的冬天没有风声,不像我们这里,呼啸的北风令人受不了。
生:济南的冬天是温情的,不像我们这里的冬天,即使有阳光,也是冷得厉害。
生:济南的冬天很温柔,还充满了绿意。令人不禁想到我们这里的春天。
这种对济南冬天最初的直接感知,就是美感直觉性的生动具体的体现。而朗读是日常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来最初感知审美对象的最基本的方法。
济南的冬天在学生大脑中所呈现出来的形象,既是济南冬天本身的形状和现象,也受到学生情绪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因此,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美感直觉性,应结合课文在导入新课这个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例如,特级教师于漪在教《春》一课时,首先组织学生齐诵王安石和杜甫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两个黄鹂鸣翠柳”等诗句,并且饱含深情地讲了一大段描摹春色、赞美春天的导语。一开场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听觉,奠定了美的基调,马上把学生带入了欣赏春色美景的特定氛围中,收到了极佳的效果。
二、以情感的融合体验美
情感活动是审美心理当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任何审美过程,如果不能动人以情,那就不能使人产生美感,或者至少这个美感是不深刻的。体验是一种心理过程,即移情。移情就是设身处地地体会审美对象的心情,以达到情感的融合。
王荣生教授说:“散文的第一要素,是‘表现自我的真情实感’。”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触摸到作者的真情实感呢?正如钱理群先生所言:“在我看来,文学作品中的阅读,其本质就是对话:打破时空的限制,与作者进行精神的对话、心灵交流与撞击。”在散文阅读教学中,可想方设法抓住体现作者情思的关键词句段等,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如阅读杨绛的《老王》,应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的人的愧怍”这句话作为与作者进行情感对话的关键点。“不幸的人”是谁?他为何是不幸的?幸运的人是谁?“老王”和作者一家相互为对方做了哪些事?为何作者会感到愧怍?在这样的引导之下,学生不仅仅能体察到在不幸之下还保持着真心付出的那颗善良之心,更重要的是学生能触摸到杨绛的那颗同情之心、在善良品格之下不断反省的崇高之心。
当然,对话不仅仅是通过关键词句段来引导,有时还需还原,还原点应落实在作者的“真情实感”上。如《阿长与〈山海经〉》阅读教学中,就可以牢牢扣住“作者对阿长的真正感情”这个点进行还原。先以形象的直觉引导学生认知阿长。再从所叙之事中抓住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变化,去认知为何重点写阿长给“我”买《山海经》,从而还原作者对阿长的真正感情。
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对话,才能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作者的真实情感。正如钱理群先生所言,“真正理想的文学教育,课堂应该是一个情感的共振场——这样的情感共振,有时是激昂亢奋的,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沉潜状态,教师和学生在共同阅读和鉴赏中,达到精神的愉悦与生命的升华”。
三、以联想和想象再造美
学生在审美过程中面对的是一种美的形象,自然而然地激发起对审美对象的联想和想象。这些联想和想象反过来又会加深对审美对象的感受和理解。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艺术的审美必须要通过联想和想象再造美。即在散文阅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体味精准的语言表达,通过自觉的想象和联想,使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在学生眼中组成审美意境,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例如《背影》课堂教学片段:
师:通过朗读课文,同学们发现,哪一次的背影写得更具体?
生:父亲去买橘子的背影。
师:很好。就请你把第六段朗读一下,其他同学注意思考,找出描写父亲外貌和动作的语句,同时你由此想到了什么?
生:“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是外貌描写,从黑色我想到了他的祖母刚刚去世。
生:他父亲穿的、戴的都是布的,我想到了父亲给他做的紫毛大衣,还有前文父亲失了业,变卖典质,还借了钱。
生:“蹒跚地走”,“慢慢探身下去”,“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都是动作描写。
师:不错!我们现在把过道当铁道,把讲台当月台,谁能来演示一下父亲的动作?
(一学生到讲台旁演示。)
父亲买橘子时的艰难通过学生的形象再现而一览无余。在“失去亲人、前景黯淡、经济无力”的背景之下,再状其动作,写其穿越铁道之不易,父亲深沉的爱子之心一下子展现在我们眼前。
正是基于精准的语言,通过联想和想象,再现背影形象,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和理解到父亲的爱子情深,使学生获得了审美上的愉悦。
文学作品是有生命的,它有声、有色、有味,有情感、有厚度、有质感与力度,需要学生自己体味、沉吟、把玩,教师只能引而不发。需要学生自己匍匐在文字上,感知、体验、联想、想象,从而把文学的营养吸收到自己的体内。
【参考文献】
[1]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2]王荣生.散文阅读教学设计原理[J].语文教学通讯,2012(4B).
[3]钱理群.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刘潭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