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作文水平日益下降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矛盾也便在于此。我们面临一个日益发达的世界,享受着越来越好的生存条件和教学资源,发现或发明了诸多作文教学技巧或理论,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未取得应有进步,反而每况愈下。物质世界的日益灿烂与精神世界的相对贫瘠已成为阻碍作文教学发展的最大瓶颈。基于此,我们想到,是否可以依托丰富的物质世界,找到一条“华山之路”,从而成功地把学生面临外界复杂多变的情感、浮躁不稳的价值观展现出来,并通过写作形成自我反思、自我纠正的能力。对于高中作文教学而言,寻找转化路径是当务之急。
1.情感转化。
“作文的自然程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心中有感情的波澜冲击我,有说话的欲望,这时我就要倾吐。”(叶圣陶语)对于写作而言,欲动其心,先摇其情。学生需有两种情感准备:一是亲近之情。众所周知,目前的作文教学带有很重的匠气,目标直指高考,教者总把揣摩高考满分作文的写法和阅读者的心思放在第一位,不断以投机取巧的心态将自以为颇有成效的方式传授给学生。然于学生而言,作文是第一大题,赋分最高,“得作文者得天下”,失作文者则失去整个世界。欲重振作文教学之精气神,必先动其情,只有学生亲近了文字,亲近了作文,才能以兴奋、激动和自豪的状态去梳理隐幽的情感,去抓住哲思的灵光一现。二是苦吟之情。做学问是苦学,要耐得住寂寞,坐得穿冷板凳,无论“愉悦教学”、“高效课堂”的说法如何甚嚣尘上,然于写作而言,苦吟是出精品的必备过程。“三年得两句,一吟泪双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并非妄言。从写作学的角度考虑,文章要成篇成熟成精品,需要经过立意、选材、构思、修改等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需要付出大量的心血,都要进行精心的准备和谋划。
2.内容转化。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而现在高中生作文最大的问题就是表达与内心相悖,文字与生活分离,媚俗媚分,让我们的作文已失去了生活的本真,失去了对内心最深刻的解剖,失去了对情感最直接的描摹。这种失去所换来的并非高考的佳作频现,并非学生写作水平的水涨船高,相反地,教师越来越失去教作文的信心,学生越来越失去写作的能力。将内心所感真正转化为纸面文字成为作文教学亟需解决的问题。而要达到这一目的,我们首先要重视生活细节的挖掘。早晨快迟到时狂奔进教室,晚上就寝后偷偷打电筒看书,男生偷偷递过一张纸条,老师今天的发型有点怪……这些都是美妙的写作素材,教者应有意识引导学生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养成记忆生活细节的习惯,这是我们写作的不竭源泉和原初动力。其次,重视生活细节的反思。细节不能成为素材,是因为对细节缺少足够的深入反思,思考浮于表面,而不去挖掘细节背后的深刻意蕴,不去追寻细节之中隐藏的个性感悟。一次失败的体验,除了眼泪,还应怎样?一次悄然的妥协,除了负疚,还有什么?……对于生活细节的反思,有赖于教者在日常教学中的有意识引导。再次,重视生活细节的修改。生活总是有缺憾的,它是写作的依托,但两者并非完全对等的关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写作是生活的完美体现,更多地呈现了作者的美好想象和主观意志。对生活进行加工,以便达到自己内心所求,是写作必经的一道程序。
3.技巧转化。
如果不考虑西方严格的文体分类标准,高考作文其实也可以看做是一类文章,它是指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这类文章不同于长篇大论,也不同于个人的率性之作,做这类文章需要进行技巧转化。一是布局的轻重缓急。文章短,用笔需经济,每一笔均需注意。详细处、凸显写作意图处需重、需缓,浓墨重彩;伏笔处、无关紧要处需轻需急,轻描淡写。二是用语的夹杂多变。语言是短文章出彩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短文章大多具备简约、准确、耐读的特点。高中生使用词汇的特点在于灵活多变,不拘于规章习惯,教者可以充分利用这个特点,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变化的专项练习,如短长的变化、文白的变化、叙议的变化等等,力求用精炼的语言表达完备和深刻的意思。三是生活的加减乘除。高中生写作文,一般喜欢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常常出现“头重脚轻”的症状。应引导学生注意对生活或思考进行加减乘除,借鉴“冰山”原理,突出最重要的一点,留无尽意味于读者的想象或沉思当中。删枝不删干,删面不删点,合理剪裁生活,才会有合理之短文章。
(作者单位:江苏省栟茶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