尴尬的自主学习

2013-12-29 00:00:00郭素贞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3年4期

自主学习是伴随新课改的推进而进入教育者视野的,它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它似一缕春风迅速吹遍了中小学课堂,带给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以全新的感觉,饱受争议的中小学教育又沸腾了。诚然,它的出现的确对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不容忽视的是它对师生教与学状态的根本改变触动不大,“抱残守缺”者有之,“穿新鞋走老路”者有之,“逢场作戏”者有之,“公开课与研讨课作秀”者有之……真正把自主学习落实到位并且收到实效的则少之又少,吹捧的成分往往多于实际的效果,多为迎合主流的观点和标榜自己理念的先进,中看不中用。近年来,备受推崇的、轰轰烈烈的以自主学习为主导的课改激进行为逐渐冷寂下来,更多的教师趋向一种理性的选择和传统的回归,便是对自主学习的规避和对自己教学行为躁动后的反思。另外,因为自主学习是以隐性的方式使教育主体逐渐改变的,它的过程是极其缓慢的,并且充满变数,它与当前部分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学急功近利的要求极不合拍,遇到师生的抵触属于意料之中。纵观新课改以来的自主学习,呼声虽高,收效甚微,难以操作,难以落实,难以深入,难以推进。总之,自主学习没有被师生完全接受是不争的事实,自主学习也没有出现教育专家们所期待的万紫千红竞相怒放的满园春色。

导致自主学习尴尬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细究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的目标要素缺位。自主学习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谁来监督?如何检验学习的效果?教与学的时间如何分配才较为合理?这些都是变量,而学生往往接收到的是教师笼统的、大而化之的要求,缺乏明确而具体的问题指向,如何去执行,学生一头雾水,教师本人恐怕也难说清。教师也只能是依据新课程培训的概念和强制性的行政指令,不得已而为之;或者为了自己在教师群体中的尊严(唯恐别人说自己教学因循守旧,跟不上时代,拉所在学科的后腿)勉为其难。不情愿的课改行为是难以持久的,顶多是凑凑热闹、做做样子而已。其实,这怨不得教师,因为专家对此也语焉不详,教师也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就如同语文教学没有明确而具体的教学内容所涌现的乱象一样,低效甚至无效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2.具体成熟的操作范式缺失。自主学习到底该如何自主?什么才是合理的标准?成功的操作范式又是什么?这些是目前无法说清楚的,更是难以统一的。千人千面,各自为战。课改好像就是“跟风”,这一阵子哪里的尝试有特色,马上一窝蜂地宣传、推广,未经时间检验的东西就一定是真理吗?过一阵子哪里又出新异的东西,又转向哪里,如法炮制。到底哪种方式更好、更成功,谁也说服不了谁,让人茫然一片,无所适从,一时难以取舍。缺乏具体的、可供操作的方法的支撑,任何一项活动都无法正常开展下去。自主学习因没有形成具体的、被公众认可的操作范式,学生和教师均茫然无措,从而导致教者与学者无法深入,难以持续推进。

3.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心智发展相矛盾。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心智发展不成熟,缺乏必要的主动性和独立性,过多过强的依赖性是他们共同的地方,他们的成长主要依靠父母和师长的帮助、引领。而自主学习必须在一定的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否则便是无效的甚至有百害而无一益。比方说,让阅读视野较为狭窄的低年级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他们如何进行?怎么样才能保证他们自主学习的效果呢?更何况还要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学生难负其重,何谈效率?何谈发展?可是,类似的现象却屡屡发生,谁之过,谁在痛?对低年级学生来讲,教师的示范、讲解和学生的吸收、积累才是最重要的。“名师”是讲出来的呢,还是让学生自学出来而成名的呢?只要略闻北大一些大师们讲课时课堂内外总是挤满了慕名求知的学子这样的事,答案自见分晓。脱离学生实际的任意拔高的自主学习与教育者的初衷大相径庭,这样的自主学习不要也罢!

4.自主学习的要求与班级学生存在差异的现实相违背。教师提出自主学习的要求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还没有听说分层而进行的自主学习这一说法吧。可是我们却常常忽略学生群体存在差异这一现实。当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时,班级少数学生也许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自读文本、自我研究问题的任务;中下层次的学生,自主学习的任务则进行得极其缓慢,学困生有时还对老师的要求置若罔闻、无动于衷、无所事事,只能看看热闹,被边缘化、被放弃是早晚的事。能自主的学生也许会有更好的发展,对无自主能力、不能进行自主学习的学生来说,他们该怎么办呢?该由谁来关注他们呢?自主学习好像还无法回答这一问题。

自主学习有其令人信服的理论依据和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精神的积极意义,它的适用度还应看当前的教育条件成熟与否。应试体制长期存在的现实,教师对新理念的接受和教学行为的转变问题,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不成熟的心智……诸种因素的存在,决定了自主学习难以深入推进,遭遇尴尬的局面在所难免。

(作者单位:江苏省丰县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