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并重,关注学生发展

2013-12-29 00:00:00胡展明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3年4期

【摘 要】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标志着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重新定位,不仅关注学生主体,同时强调教学互长,关注教与学的生态和谐。以物理教学为例,就当前物理课堂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破解之法:教学要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动性,教法要注重学生思维的多元拓展,课堂要以经典为核心精讲精练精析。

【关键词】教学 课堂 思维

在2011年版的《物理课程标准》中,课程“基本理念”中由原来的“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修改成了“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虽然是一字之别,但从这可以看出,在物理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同等重要,只有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的教学才会变得更加高效。

一、当前物理课堂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1.教师对学生定位不准。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不少教师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实施学科教学的起点,不切实际、想当然的教学思想仍然左右着教学行为,而低起点、小坡度、大容量、高效率的教学指导思想未能在教师中得到很好的落实。

2.课堂教学方法单一缺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新知识讲不透,学生不能准确去理解新知;在新知的探索过程中,教师不能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建构,导致学生失去了许多建构知识体系的机会;在课堂中,一些没有思维价值的满堂发问也影响着教学的正常进行,很多简单重复的操练占据课堂,让课堂变得臃肿、乏味,学生失去了学习物理的兴趣。

3.学生应用知识能力培养的缺失。

教师把握课堂教学的深度不够,拘泥于知识本身的教学,不注重知识的生成和联系,与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现象联系少,不注重课堂知识的课外延伸与拓展,忽视学生在新情境、新背景中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能力的培养。

4.师生间教学生态环境堪忧。

就当前我们所面对的教学对象而言,有不少学生对待学习缺乏科学性的认识和持久性的毅力,自学能力较弱;而教师对学生学习要求规定多,检查和跟踪少,督查引导更少;教师对学生的批评多,给予学生的帮助少;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多,对学生的关心爱护少。这些现状在一定程度上让师生关系变得紧张。作为教师而言,为了确保所教学科的“高分”业绩,让学生练习的试题很少经过精挑细选,一味地贪多求全,甚至出现“暴力”作业,空耗了学生大量的时间。也有的教师不能端正自己的心态,缺少均衡和全局意识,相互挤占时间造成学科间的协调配合不到位,从而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物理课堂教学困境的破解之道

为了更好地贯彻与落实新版物理课程标准“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的基本理念,提高初中物理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必须摸准学情与教情,因为这是日常教学工作开展的前提,而分析研究教情和学情是高效物理课堂的保证。

1.教学要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作为教师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动性,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能自己利用课外的时间先去阅读和思考,根据学过的知识和规律来牵引出对新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在学习中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明确新知识中的重点与难点,做到有针对性地学习,提高课堂的效率。

例如对于基本概念的理解,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该概念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要引入该概念?该概念的含义是什么?怎样对其进行测量?该概念所涉及的计算公式及公式中各物理量的物理意义是什么?有没有易混淆的概念?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等等,进一步澄清认识,从而达到正确理解之目的。

在对基本规律的理解教学过程中,多提供机会让学生从三方面展开思考,即思考规律是如何建立起来的,思考如何确定规律成立的条件或适用范围,思考如何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等,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发挥出来。

2.教法要注重学生思维的多元拓展。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可见方法和过程的学习比知识本身更重要,这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涉及的方法有观察法、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转换法)、物理模型法、科学探究法、现象放大法、类比法等。教师要善于进行教学反思,能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体会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来归纳或小结出简单易行的教学法,让课堂教学变得更高效。

例如在处理“分子的运动理论”的内容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三个逻辑层次来理解,简称“WHW”法:第一个“W”即“What”,是指物体由什么物质组成(由分子组成);第二个“H”即“How”,是指组成物质的分子在物体内部是怎样的(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第三个“W”即“Why”,是指分子为什么会这样运动(因为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与斥力)。

3.课堂要以经典为核心精讲精练精析。

《论语》中有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是将“己之所欲”强加给学生,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教师与学生应进行适当的“换位思考”以有利于教学的进行。但我更认为“己所欲,勿强施于人”,或者说“你希望别人怎么对待你,你也别盲目地这么对待别人”。教师面对来自各方面的考核,想通过自己精心设计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是以“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名义“左右”学生,必然导致学生的懈怠,因此我们要理性地对待教学细节,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以生为本”。

比如在学生做作业之前,教师应自己先做来把握这份作业的“真实价值”,从而明确“该不该让学生做,学生做是否有价值,学生做了这份作业能学到什么,能解决教学中的哪些问题”等问题,尽量减少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快乐学习。

面对“试卷讲评”这一重要的教学过程,理性的教师则把“满堂灌”变为“启发式”讲评,把单纯“错题订正”变为“知能并重”的讲评,把试卷评析的阵地“还”给学生。在科学讲评中我们要跟着学生的问题走,认真记录卷面上的典型错误或有创意的答题,重点落实好“少数人错——点到为止、多数人错——仔细剖析、典型错误——重点分析、重点题目——变式训练”这四个措施;在课上,我们跟着学生的要求走,根据学生的实际寻找解题思路,根据出题的思路分类归纳,让课堂教学变得精简,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4.教学效果要关注学生思考习惯的养成。

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学习成功的一半,在物理教学中,我们更应该指导学生从物理的角度来分析与思考问题,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与提高,让学生在应用知识上形成良好的习惯。如在遇到有关物态变化的生活情境时,可采用“分解转化法”来进行思考,让学生能言简意赅地诠释生活中的现象。

例如:在青藏高原的“天路”通车之后,锐锐到一个藏民家里做客时,热情好客的主人把刚刚挤下的牛奶放入一个陶罐中,在这个陶罐的周围用浸了水的湿布严严实实地包裹着,然后放在屋外的烈日下暴晒。半小时后,主人从罐子里倒出了牛奶,锐锐一喝,清凉清凉的……亲爱的同学,请你用所学过的知识为锐锐解开这个秘密。作出提示:陶罐是由一般黏土烧制而成的,它内部有许多细微的孔。

此题探究解物态变化现象的“分解转化法”来完成,即把“简答题”转化为“填空题”,回答时只要掌握以下五个环节即可:第一,明确是哪些物质参与了物态变化的过程(湿布中的水);第二,分析这些物质遇到了怎样的温度条件(烈日下的高温环境);第三,指明这些物质发生了哪些物态变化过程(水加快了蒸发,蒸发是一个吸热过程);第四,确定变化后出现了怎样的结果(水通过陶罐吸收罐中牛奶的大量的热);第五,归纳最后形成了怎样的物理现象(牛奶的温度下降,变凉了)。最后将明确的问题串起来,便能准确地回答此类涉及物态变化现象的题目。

当今课堂教学存在的最头痛的问题是学生不提问题,而学生提问往往是探求新知的开始,因为质疑能力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能力之一,也是创新能力的重要表现,教学中只有通过质疑和提出问题,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够得到不断强化,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够不断提高。因此,教师给予学生真诚的鼓励,学生就敢于质疑;教师给予学生科学的指导,学生就善于质疑。我们要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自由的教学氛围,让我们与学生共同成长。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赣县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