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研究性写作”的反思与实践

2013-12-29 00:00:00张加龙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3年4期

【摘 要】作文难,难于上青天。缺少作文素材是学生作文难的主要原因之一。笔者实施“研究性写作”教学,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亲近生活、开展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发现作文材料,破解当前作文教学的困境,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作文教学困境 反思实践 研究性写作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写作能力的重要手段。如果学生通过九年的语文学习,真正做到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那么,学生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但中学作文教学的基本现状是:学生不爱作文,“望文兴叹”“望文生畏”;写身边生活的文章几乎看不到;不少学生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不能将一件事完整地写清楚;或是文体模糊,文中错别字连篇,病句成群……惨痛的现状,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我们的作文教学怎么了?我们为什么会遭遇这样的教学尴尬?

一、思考:为什么会遭遇这样的尴尬

1.心理层面——“想说爱你不容易”。

学生怕写作文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他们常常调侃说:“想起作文皱眉头,提起作文就摇头,写起作文咬笔头,老师催交才开头。”有关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中,表示“喜欢”写作的为20.4%,“不太喜欢”的为67.3%,“不喜欢,甚至有点害怕”的为9.1%;发自内心地想写作文,以记录自己思想和情感为写作目的的占21.3%,有34.1%的学生为“完成作业”而写作,有45.4%的学生为“提高写作能力”而写作。而调查中反映出的最突出的问题是,“作文内容空洞,没有材料或材料陈旧”的学生比例为58.7%。由此可见,学生怕写作文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无话可说,没有材料可写。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试想,如果学生胸中有丘壑,材料丰富,就会文思泉涌,下笔如神,自然也就爱写作文了。

2.指导层面——试看“技巧”漫天飞舞。

如今的作文教学似乎走入了一种怪圈,那就是“技巧胜于内容”,“技巧”漫天飞舞,讲授作文技巧的书层出不穷。如此之多的作文技巧指导书之所以能够大行其道,一方面是因为它们迎合了某些教师急功近利的心理:对照中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有了这些真经,还愁高分作文不出现吗?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作文内容指导没有可供参考的经验。作文包含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鲁迅先生曾说过:“如果内容的充实不与技巧并进,是很容易陷入徒然玩弄技巧的深坑里去的。”然而,客观的事实是,不少教师也知道“唯技巧”的害处,却苦于没有具体指导挖掘作文内容的方法和经验,不知道如何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不知道如何指导学生从生活中提取素材。长此以往,他们也就只好随大流,去大讲特讲所谓的“作文真经”了。

3.主体层面——站在泳池边的指导。

语文教学的主体是什么?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认为:“就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问题,我们同意双主体这样的观点;但对两个主体之间关系的理解,我们的看法是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是交织融合的关系。”然而,当前的作文教学中,教师主体缺失严重。有关学者的调查表明:76.8%的教师赞同但没时间写下水作文。“教师没有能够在作文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主体作用,没有能够使学生进入写作的主体,只是用一种来自现成结论的东西去约束学生(谓之‘指导’),或者无所作为,任其自然。”(黄厚江语)

教师如果能够同学生一起“游泳”,自然会体验学生写作的艰辛。教师要与学生一道走进生活,走进自然,去感受生命,品味人生。在切身的指导中,才能够激发学生写作的灵感,帮助学生提炼写作素材。作文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生活变成了学生作文的无穷宝藏。

4.课程层面——作文教学不成系统。

著名特级教师蒋念祖老师认为“我们尚未建立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可供实际操作的作文训练体系,同时也缺少相应的作文评价系统”。正因如此,我们的作文教学总是依附于阅读教学,阅读教学的课时紧,就大量挤占作文教学的时间,而教师为了完成作文的教学任务,往往是匆匆布置一篇作文,让学生在课外完成。缺乏体系的作文教学,在作文内容的指导上也就显得十分乏力了。综观当前各个版本的语文教材,都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在作文内容上的指导,但也都只是星星点点,缺乏系统性。

总之,作文教学困境的形成,与忽视“作文内容方面”的指导密切相关。学生愁米下锅,教师、教材编写者在内容指导上的缺位,都将作文教学引入尴尬的困境之中。或许从指导挖掘作文内容入手,才能拨开作文教学的满天乌云,见得灿烂阳光。

二、实践:一些颇具实效的有益尝试

写作时无话可说,是学生的通病。近年来,笔者在教学中尝试“研究性写作”,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生活,走进社区,走进自然,指导学生多渠道挖掘素材,较为有效地解决了学生没有东西可写的难题。

“研究性写作”就是把“研究”引入作文教学,让学生围绕课题去开展研究,并用文字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出来。它试图把研究性学习与作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重视学生的自主能力与探究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作文内容的开发,从而达到“以写促研、以研促写”的教学目的。那么,有效实施“研究性写作”的途径有哪些呢?

1.走进文本。

“研究性写作”就是要引导学生走近文本,走进文本,再走出文本;就是要指导学生感受语言、品味语言、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就是要借助教材文本发展学生的聚合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同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写作训练,打通阅读与写作之间的通道。笔者的做法主要有:

(1)图文互补式。利用教材中的插图,结合课文内容,对插图进行文字说明;或是根据课文内容尝试绘制图画,同时辅以文字说明。

(2)评论鉴赏式。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就课文中的人物性格、文章特色、主题思想等方面进行评论鉴赏。

(3)预测想象式。即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研究内在联系,从而进行预测和想象。

(4)表演再现式。根据教学需要,提供学生表演的机会,在表演中对教材语言进行再创造,提高创新能力。

依托文本,实施“研究性写作”,帮助学生有效地挖掘了写作素材。学生有话可写,参与的热情自然就会高涨。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任何针对文本内容的研究性写作,都不能脱离语文能力发展这条主线,为了写作而作无效的研究,必将适得其反。

2.亲近生活。

“语文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然而平时教学中,教师总是有意或无意地将语文教学与生活割裂。“研究性写作”把目光伸向学生生活,紧密地把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构建生活语文体系。它从源头上解决了学生没有素材可写的通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反思能力。这种写作包括调查报告、数据分析、生活随笔、观察日记,等等。

笔者曾经针对教室内不够整洁、纸片横飞的现状,进行了一次“研究性写作”,指导学生在讨论后确立了以下研究课题:《学生一日草稿纸使用量的调查》《关于教室纸篓配置的研究分析》《谈谈如何节省草稿纸》《教室卫生状况与学生习惯的养成》《浅议学校垃圾箱的合理配置》《草稿纸与环保》《关于乱扔废纸学生的心理研究》《关于草稿纸的回收再利用研究》……确立课题后,笔者又具体指导学生如何分工合作,如何查阅资料,如何调查分析,如何撰写论文,并约定下星期上交论文。一周后,教室内焕然一新,学生上交的论文既有对现实问题的揭露,又有对未来前景的展望;既有严谨的逻辑推理,又有激愤的慷慨陈词;既有精确的数据分析,又有大胆的主观设想。

机遇总是不期而至。教者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研究因子”,智慧地创造“研究性写作”的机会。“只有找到了写作主体与生活的契合点,才能赋予作文鲜活的生命和鲜明的个性。”(潘涌语)亲近生活,进行“研究性写作”,让学生从语文课堂走进生活,反之也必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教者要善于发现生活现象,精心选择训练点。训练点的选择要遵循有趣味、有价值、有语文味的原则,要紧紧围绕语文本身实施训练,切忌脱离语文而作漫无边际的拓展。

3.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给“研究性写作”提供了一片广阔的天地。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科融合,注重能力发展,关注地域资源。学生真正走出了课堂,走出了学校,走进了社区,走进了自然,在活动中收获甚多,全面提升了自己的语文素养。

笔者在教学中注重挖掘地域资源,引导学生开展富有地域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写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比如下面的活动案例——

(1)活动名称:

“我为学校献一计”

(2)活动目的:

培养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意识;让学生懂得科学报告、调查报告同样是作文;学会写简单的调查报告。

(3)活动程序:

为了激发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笔者组织学生巡看了整个校园,开展“我为学校献一计”活动。

作文课上,笔者充分利用这次活动,先让学生写“我们的校园”,再组织学生发现学校的不足,为学校献一计,并撰写调查报告。这样,就做成了一个作文“套餐”。

“套餐”操作如下:

(1)利用活动课组织学生巡看整个校园。

(2)教师组织学生口述校园全景,并写成习作《我们的校园》。

(3)学生按照教师要求分成6个小组,并在小组内讨论当前校园存在哪些不足,由记录员记录。

(4)教师根据各小组讨论情况,与学生一起确定并分配研究任务,比如《学校绿化合理布局的调查》《校园路牌提示功能的研究》《校园公物保护的调查》《校园黑板报内容的调查》等。

(5)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设计调查表格,组织问卷调查,搜集资料和数据,分析数据,撰写调查报告。

(6)教师组织召开调查报告论证会,论证调查报告的合理性、可行性。

(7)根据调查报告的可行性,组织学生写“给校长的一封信”“给全体同学的一封信”“倡议书”“我为学校献一计”等。

以上的作文“套餐”完全改变了以往教师出题、学生做题的僵死方法,全面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他们多方面的素质,并且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了作文教学的任务。

借助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研究性写作”的益处颇多:第一,充分调动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学生由“要我写”转变为“我要写”;第二,让作文走进了生活,让生活走进了作文,改变了以往只重视技法训练的作文教学模式,着眼于作文内容的开发,使学生有话可写;第三,多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如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逆向思维能力、操作能力、组织能力、行动和语言的表现能力,当然,还有写作能力,从而充分体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培养了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

三、结语:前进的路还将继续

对“研究性写作”的研究,笔者虽然只做了初步的尝试,但其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研究性写作”体现了从“挖掘作文内容”开始指导的基本理念,为作文教学打开了一条全新的思路,必将有效促进作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或许前方的路很曲折,但笔者探索的脚步不会停歇。

【参考文献】

[1]蒋念祖.写作训练体系与评价体系的构想及实践[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7(2).

[2]曹勇军.营造学生的写作生活[J].中学语文教学,2011(1).

[3]黄厚江.黄厚江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

[4]傅友龙.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J]新校园(理论版),2010(3).

[5]袁东升.中学作文教学之怪现状[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08(2).

本文是盐城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开发地域资源,优化初中作文教学的校本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台市弶港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