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菜沟的守望者

2013-12-29 00:00:00祁玉江
延河 2013年9期

有一位老人的身影,常常在我的眼前晃动。他七八十岁,着一身黄军装,佝偻着身子,肩扛镢头,一瘸一拐的,长年累月地忙碌在韭菜沟里。

为看望和慰问这位老人,过去我曾多次进过韭菜沟。有一次,我拉着他布满老茧的手,关切地问:“放下轻松生活不享受,非要到这荒无人烟的小山沟里活受罪,不觉得亏了自己?”他咧着没有牙齿的嘴,嘿嘿一笑:“真正亏了的是那些为革命牺牲了的先烈们!我现在还好好地活着,吃点苦受点累,又算得了什么?”说完,便扛起镢头,又一瘸一拐地隐没在山沟沟里了。

这位老人叫郭志清。

2012年一个寒冷的冬日上午,我来到了宝塔区柳林镇,又一次走进韭菜沟。遗憾的是这里的主人郭志清已经去世。

关于韭菜沟,我再熟悉不过了。一条长约三四华里、流域面积两三平方公里的小沟,是远近闻名的生态沟。沟道是一块块整修好的农田、一座座小坝和鱼塘;沟道两边的山坡上长满了刺槐、白杨和山杏;山峁上却是一片片果树、桃树。夏日里,林草茂盛,浓荫蔽日,鸟语花香,与远处光秃秃的山峁沟壑形成鲜明对比,恰似“世外桃源”。而创造这一“杰作”的正是郭志清老人。

郭志清生于1924年8月。1937年3月,13岁的他就参加了革命,先后在原延安县保安科,陕甘宁边区保安处、保卫团、十二团任警卫员。曾跟随老将军李赤然一起东征西战,为革命做出过一定贡献。1951年,他因病退伍回到家乡延安市宝塔区柳林镇王家沟村。

“脱下军装还是兵。”几十年来,郭志清长期担任村干部,带领乡亲们战天斗地,决心改变家乡贫穷落后面貌。然而,所付出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劳无益,不要说富裕了,就连温饱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痛定思痛,郭志清深深地认识到,村里之所以穷,主要是林草植被太差,生态环境恶劣,全村人守着光秃秃的几座荒山、几条荒沟过日子。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与穷山恶水作斗争,大搞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用他自己的话说:“要活就活出个样子来,好日子是等不来的,必须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去苦干实干。”

1984年, 国家鼓励群众承包治理小流域。当时,村里人谁都不敢承包,认为治理周期长、花费大,就是把一辈子的积蓄和性命搭进去,恐怕也难以治理好,更不要说收益了。可是,已到花甲之年的郭志清就是不服输,第一个站出来,自告奋勇地承包了距村两公里的韭菜沟,与村上签订了治理合同,一定50年不变。当时的韭菜沟,是一条典型的烂荒沟。山上植被稀疏,几乎不长一棵树;沟里洪水肆虐,没有一块像样的农田。村里人很少走近它。

老郭承包治理这条沟后,老伴心疼,儿女不解,旁人疑惑,甚至有不少人认为他脑子有问题——放着国家给生活补贴的舒坦日子不过,却要到荒沟里受罪。谁也不明白郭志清图的是什么。

然而,倔强的郭志清不管这些。他带着树苗,扛着铁锨、镢头,一头扎进了韭菜沟。

进沟后,他费了很长一段时间,修通了进沟的简易道路,备用了一头毛驴和一辆架子车,在沟掌阳坡上挖了6孔土窑洞,与老伴商量,把家由川道的石窑洞里搬到这儿,就此安营扎寨,决心大干一场,开始了他漫长而艰辛的治沟生涯。

治理好这条荒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在郭志清的眼里,没有比战争年代更艰难的了。干活累了,他就吼上几声信天游,劲头马上倍增。刚刚栽植下的果树,被瞎狯啃咬得所剩无几。可他并不气馁,认真汲取教训,学习先进技术,下决心消灭鼠害。挥汗如雨打下的两座土坝几次被洪水冲毁了,一锹一镢整修的梯田土塄也多次被雨水浇垮。这些都没有吓倒郭志清,毁得快,他修补得更快,把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很快地夺了回来。为了买树苗,他忍痛割爱,把家里仅有的一台黑白电视机和一头老黄牛全卖了,换回了几千棵树苗。看到有人偷砍树木,他气愤极了,不顾年老体弱,毫不犹豫地冲上前去进行制止,并将他扭送到当地派出所。

就这样,20余年来,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风霜雨雪,老郭始终坚持不懈地奋战在韭菜沟里。饿了,啃几口玉米馍;渴了,喝几口凉泉水。夏天,在远山干活,常常因暴雨侵袭来不及回家躲避而被淋成“落汤鸡”;冬天,寒风刺骨,手脚冻裂,流血化脓不止,他就用胶布裹着,就连腊月二十八,也舍不得休息,只身一人仍在山上劳作。那时,沟里没通电,一盏马灯便成了老郭和老伴的生活“伴侣”。生活上的苦,老郭早已习以为常了。他常说:“苦不苦,想想长征啃树皮;累不累,看看红军二万五。”儿女们几次劝他回家颐养天年,可他就是不肯离开韭菜沟。

1985年初冬的一个晚上,北风大作,气温骤降,老郭突然想起刚栽下的几十棵果苗还没有覆土。这岂不冻死?他急忙提上马灯爬上山峁,给新栽的果树一棵一棵培土覆苗,一连干了好几个小时。在回家途中,没想到一脚踩空,一下子跌进了几米深的洪水渠里。鸡叫天亮,老伴这才发现老郭一夜未归,便赶紧唤来村里人四处寻找。最后才发现并将冻得蜷缩一团的老郭从洪水渠里拽了上来。为此,老伴心疼得直掉眼泪,埋怨了好几天。可是老郭只是嘿嘿一笑了之,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一样,仍不分白天黑夜,继续奋战在荒山野沟里。

功夫不负有心人。20多年来,郭志清累计填沟、打坝造地45亩,栽植用材林5万余株、经济林1500多株,绿化荒山1000多亩。往日支离破碎、荒沟秃岭的旧貌不见了,代之而来的是满目青山苍翠、瓜果飘香的田园风光。韭菜沟披上了美丽的绿装。

1997年,联合国世界粮农组织在香港授予郭志清“亚洲杰出农民”的光荣称号。当着一身黄军装、脸上布满皱纹的郭志清从总干事手中接过奖杯和证书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人们无不为之感动和敬佩。

2007年12月24日,这位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的老人走完了他83岁灿烂的人生之路,与世长辞了。在弥留之际,他把儿女们叫到病榻前,语重心长地说:“我要是能活到105岁就好了!这样我承包治理韭菜沟50年的期限也就满了,可以给国家和集体交账了。”并嘱咐儿女们将死后的他埋葬在韭菜沟的高山上,生前他是治理韭菜沟的主人,死后他也要照看韭菜沟,永远守护好这片林子!

在家人的陪伴下,我们左旋右转,七绕八拐,登上了韭菜沟的最高山巅,来到郭志清老人的墓前。这是一个坐北朝南、向阳避风的小山坳,是郭志清老人生前平整出的一块平地,墓的四周长满了树木。站在这里,韭菜沟的一草一木尽在眼底。此时,正值隆冬季节,树叶虽然被刺骨的寒风吹光了,但从那粗壮的枝干、茂密的枝条和那黑压压的植被,不难看出韭菜沟今非昔比的良好生态。我怀着无比崇敬之情,将事先准备好的花篮恭恭敬敬地献在郭老的墓前,并向他深深地鞠了三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