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2013-12-29 00:00:00吕雪马顺江
群文天地 2013年4期

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六个方面的现状进行分析,并为城市社区体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为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提供帮助。

关键词:城市社区体育;现状;对策

1997年4月,国家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城市社区体育工作的意见》,使城市社区体育正式成为一种由政府管理的社会事业。城市社区体育的崛起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各种城市社区体育理念也悄然兴起。这些理念或系统、或零散、或清晰、或模糊、或抽象、或具体、或超前、或实用,但都富含着时代精神,初步形成了以社区行政管辖区域为范围的“体育小社会化”的新格局。但由于这种新格局目前处于初建时期,需要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加之与原有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摩擦”与“碰撞”,使得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

一、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现状研究

(一)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体制的现状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主要有两大组织形式,一是以政府行政部门或企业事业单位为依托,组织程度较高的组织形式;二是群众自发组织,组织程度松散。目前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管理体制正在构建之中,尚未完善。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组织以街道社区体协以街道办事处为依托,以辖区单位和居(家)委员会为参加单位,共同组成了街道社区体协。街道社区体协采用理事会制度,机构附设在文教科、文化站或社区服务中心。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晨晚练活动站、体育辅导站、体育服务中心、辖区单位体协、居委会体育小组等组织是居民自主管理组织。街道辖区单位体协在接受本单位直接领导的同时,也接受街道社区体协的间接领导,这是现阶段社区体育与单位职工体育密不可分的具体表现。

(二) 我国居民参与城市社区体育活动的情况

社区居民是城市社区体育参与的主体。尤其是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还不发达,人力资源却十分充足的国家,依靠居民的广泛参与推动社区体育建设工作己成为现实的选择。资料显示,坚持自身参加晨练和各种体育锻炼活动的老年人占73.4% ,中年人占29.1%,青年人仅占6.4%,而且女性(71.2%)多于男性(28.8%),多数青少年缺乏体育锻炼 。现在拿苏州市来说,苏州市城市社区体育的活动人群中,女性占60%,男性占40%,女性多于男性,表现出性别失衡。另外,社区体育活动的参加人群也因活动形式的不同而异,资料显示,单位职工和居委会多以团体会员的形式参加社区体协举办的体育活动,因此参加者以中青年人为主。从活动场所的成员年龄上来看,以中老年人为主,45岁以上的社区居民占83.3%,而45岁以下的只占到16.7%,从活动场所的成员职业来看,离退休人员居多,有77%是离退休人员。然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第一,45岁以下的青少年人群,或者是在学校里读书,以参加校园体育活动为主;或者是已经参加工作的在职人员,正处于创业阶段,并且他们年轻力壮,不会担心自己的身体状况出现差错,因此也就以“没有时间”为理由而不去参加或不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而中老年人则恰恰相反,他们拥有大量的余暇时间,又有健康长寿的需求,因此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就成为了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第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社区内缺乏适应不同社会群体需要的体育活动。社区中群众体育活动场所的内容以适合老年人参加的比较缓和性的活动项目为主。青年人有自己独特的体育需求,也最热衷于津津乐道各种国外体育赛事,但走出学校参加工作后,他们很难能持之以恒地进行某种自己喜欢的项目。年轻人多喜欢篮、排、足球等对抗性的项目,但是必须的体育锻炼场地,志趣相投的团体等这些要求在目前以保健为主要目的的社区中是难以满足的。

(三)我国城市社区体育活动场所的分布及情况

我国大众体育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还不足l平方米且有34.6%未向社会开放,而美国人均体育场馆面积高达16平方米。据资料显示对河北、苏州、上海、温州和杭州5个城市4500多人的调查,有51.11%的居民认为缺少场地是影响体育消费的主要制约因素。我国社区体育场地严重匮乏,难以满足需要,不得不利用公园、空地作为补充。资料显示,社区体育活动的场所主要在就近的公园(22.8%)、街道居委会场地(16.8%)和街头巷尾(19.9%)活动。由于社区发展的差异,一些有条件的社区能够建设各种体育场馆和场地,为居民提供优良的体育活动环境,而那些没有条件的社区就不能提供这样的体育活动环境。其次,社区中有体育活动场所的学校和单位,并未真正把其场地提供给居民,社区与学校与单位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合作,从而影响了居民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及学校体育场开放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使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缓慢。

(四)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健身设施情况

城市社区健身设施更是严重缺乏。城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缺乏、资金短缺是制约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首要因素,北京市8个城近郊区63.5%的街道办事处没有体育场地设施,其余36.5%的街道办事处也只有乒乓球室、棋牌室、门球场等小型场地。上海市人均只有0.1%的体育场地,城区的街道社区根本没有场地。山东省济南市对14个居民小区进行抽样调查,只有3个小区的公共体育设施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宁夏市今年新建的10个居民小区,仅一个小区有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天津市、杭州市、宁波市、苏州市、南京市的资料都反映出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严重缺乏。造成这种状况既有社区发展滞后、历史欠账太多,又有城市规划不配套,规划不落实的原因。

(五)城市社区体育的经费现状

目前城市社区体育经费的筹措由政府、社区、单位、集体和个人综合的出资筹措机制已逐步建立起来。但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经费主要依靠的是中央政府的财政拨款,企业和个人的赞助所占的比例很小,居民的体育消费投入较少,显然不能满足群众开展体育活动的要求,因此经济问题已成为制约社区体育发展的“瓶颈”。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配置城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扩大和增加城市社区体育场地,为城市社区中参加体育健身的人们提供更加良好的锻炼环境,也受到各级有关部门的重视。多渠道地筹资兴建新的体育场地和设施,改善现有旧的体育场馆。

(六)我国城市社区体育指导员的现状

社区体育指导员在社区体育中承担着运动技能的传授、健身指导以及社区体育活动组织管理等工作,对社区体育的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国社区体育指导员约10万人,每1.3万人拥有1个社区体育指导员。有关资料显示:江苏、上海、江西、广西、陕西5省市的城市中几乎无专职社区体育指导员,业余指导员的数量也极为有限;珠江三角洲城市社区社会体育指导员以高学历为主,指导工作5-10年甚至更长,但是社区体育指导员数量也存在严重不足,8个市共有社区体育指导员38人,平均每市不到5人;并且社区指导员的专业知识不足,组织力量薄弱,由于社区体育指导员队伍薄弱,健身知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不能有效地传授。因而科学、合理地开展社区体育,满足城市社区居民健身的需求将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二、解决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现存问题的对策

(一) 逐步完善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法律法规体系,健全的管理机构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组织管理体系分为市、区、街道、居委会四个层次。各体系、各层次具有各自的职责,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其中街道社区体协是现阶段社区体育主要的组织管理机构,体育活动点和体育辅导站是主要的组织机构。各个层面的管理机构各司其职,各有侧重,同时要注意沟通与协调,形成一个健全的系统,为社区体育的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另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关政策的修改和完善也应列入到议事日程当中来。

(二)加大城市社区体育宣传力度,多渠道地开展城市社区体育宣传活动,提升居民的健康意识

我们应该运用不同形式大力宣传体育健身对构建和谐社区和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增强人民体质和提高生活质量、丰富精神生活和寓教于乐等方面的意义,吸引更多的居民到城市社区体育团队中来,提高社区居民参与健身锻炼的自觉性。通过公益广告的宣传、组织社区体育活动、组织社区体育游戏等等各种有力的渠道来宣传社区体育.

(三) 大力开发城市社区体育消费市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体育组织体系,适应社区居民健身需求

目前我们可以通过四条渠道解决社区体育健身场地设施不足的问题:第一,通过居委会协调政府、房地产开发商和普通居民的利益关系,各方出资,共同修建体育设施;第二,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协调辖区内各学校与社会各单位的关系,让学校与社会各单位为社区居民提供、创造体育活动空间;第三,充分利用社区内现有的公园、广场、空地等,配置体育设施,对居民开放使用;第四,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理环境特点,在平时或者周末进行个人、家庭或者有组织的郊外登山活动等,既锻炼了身体,又亲近自然陶冶了情操。

(四)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资金筹措渠道多元化,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目前许多城市社区体育经费的筹措由政府、社区、单位、集体和个人综合的出资筹措机制已逐步建立。政府行政部门要增加社区体育经费的投入,并纳入财政预算;充分调动辖区内单位的积极性,为社区体育的广泛开展多方筹集社会资金;鼓励社区体育组织通过合法经营活动,有偿体育服务等手段,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引导社区体育参与者自我投资、自我消费、自我受益。在经费来源上建立国家、社会、个人三方面合理的资金结构,并逐步走向消费型发展道路。

(五)全面落实我国城市社区体育指导员制度的建立

城市社区体育指导员制度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在我国的重要性还未得到体现。促进城市社区体育开展与发展,认真贯彻全民健身纲要,应该全面落实社区指导员。大力培养专职的社区指导员,并接受兼职指导员和自愿者。对社区指导员应进行科学和专业的培训和指导 。

为促进城市社区体育工作的发展、进一步完善城市社区体育的载体功能、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的各项目标与任务,提供参考依据和可行性实施方案。

参考文献:

[1]王美.苏州市城市社区体育的现状分析与研究[D].苏州大学,2005.

[2] 梁韶辉. 河北省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N].河北日报,2005.

[3]曹可强.论我国大众体育的发展趋势[J].山东体院学报,1996(3).

[4]周良君,吕树庭,陈小英.珠江三角洲小城镇社区体育现状和发展对策的实证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3).

(作者简介:吕 雪(1985.10- ),女,湖北孝感人,孝感学院体育学院,研究方向体育运动与教学;马顺江,孝感学院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