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主道”的现代反思

2013-12-29 00:00:00连颖琳
群文天地 2013年4期

摘要: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韩非子》第五篇《主道》论述了君主的道术,全面阐明了君主统治臣民的基本原则及其哲学基础。由此得出,一位领导者的自身素质对国家、团体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具体而言,一位英明的现代行政领导者除了过人的业务能力之外,对自身素质也有着特定的要求。

关键词:领导者;韩非子;领导智慧

道家论道,韩非也论道。韩非把道家那视为万物本源的道和虚静无为的哲学思想引入社会生活,演化为君主之道,君主驾御群臣之道。因此,提出“明君贵独道之容”,即圣明的君主应该重视独一无二的“道”的作用,这个“道”是为君主所独有的,即君主所独有的道,便是“主道”。

一、“主道”的概述

“主道”是指做君主的原则。在尖锐复杂的社会和矛盾中,君主要把握住自己所坚持的道,这样才能成为明君。同时完善自己的素质,做到喜怒不形于色等。在此,选三个小段加以介绍。

1.文段一。“道在不可见,用在不可知。虚静无事,以暗见疵。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知其言以往,勿变勿更,以参合阅焉。”韩非提出君主应保持清静无为,使臣下不能探测君主的心意,从而杜绝她们窥窃军权的欲望。君主当顺应客观形势推行法治,让臣下贡献出自己的才能去建立功业。

2.文段二。“人主之道,进退以为宝。不自操事而知拙与巧,不自计虑而知福与咎。是以不言而善应,不约而善增。符契之所合,赏罚之所生也。”韩非对治国之道本于自然的解释,要求君主不能用自己的好恶感情、心智技巧治理国家。君主处"无为"之势,使群臣处于畏惧状态,不至使自己失去威信。更不要事必躬亲,应放手让下属去做事,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事情,会清晰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要注重激励和约束下属。

二、“主道”的现代反思——现代行政领导者必备的领导智慧

做事先做人,现代行政领导者要从"主道"中汲取的领导智慧,反思自我,努力使自己成为合格的现代行政领导者。

1.深藏城府,明察秋毫洞隐情。正如韩非所说的"君无见其所欲,君见其所欲,君子将雕琢;君无见其意,君见其意,臣将自表异。故曰: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在实际的行政办公过程中,下属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和晋升,而去观察和注意领导者的喜好,并投其所好,欺骗领导者,甚至是坑害领导者。因此,领导者要言行谨慎,高深莫测,不漏心迹。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下属,防止下属投机取巧蒙蔽自己。也要认识到,藏而不露不是消极避祸,而是为了暗中观察形势,伺机而动。

2.大权在握,专职专任,借力成事。现代的行政领导者,很容易在掌控权力时,事必躬亲,或者是醉心于权力带来的福利,导致领导者自身的疲惫和决策的失误,和下属的不满。

韩非指出,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去除管理,一个会办事的人只是办事的人,一个会用人的人才是真正的领导者。现代的行政领导者必须学会使用人才、调遣人才,是下属在实际工作中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施展自己能力的机会。还要,学会授权,大权集中,小权分散,把适合的人放在适合的岗位上,以发挥其最大的才能。

3.承担责任,明辨是非,心胸宽广。有时候,下属犯错误是由于领导决者策失误造成的。因此,领导者要勇于承担责任,更要懂得以不偏听不轻信的态度来辨别事情的真伪,明察真实情况,谨防下属粉饰太平的做法。同时,领导者要有广阔的胸襟,接纳所有对大局有利的人和事。

4.诚信树威,赢得忠心拥护。韩非十分强调信用,认为“君无戏言”,如果领导者不讲信用,那么领导者的威信将不复存在了,工作也很难展开。“取信于民”是每位领导者塑造自己威信的重心。领导者讲诚信,才能赢得下属的信赖和拥护。

5.去邪心,守正道,谋长治。韩非说,人有欲望,邪心就占上风,办事就没有准则,灾难就会发生。当代也不例外,名利也在牵动着人们的思想和感情。因此,行政领导者要以正道守其位,求名要有德,求利要有道。

三、行政领导者的最高境界:上下淳朴一致,实现国家大治

上下淳朴一致,实现国家大治是指行政机关的领导者英明,使下属忠心信任和拥护,国家的治理能更好地进行下去,国家能繁荣昌盛。

上下淳朴一致,实现国家大治离不开行政领导者的积极参与,领导者必须守道,必须自持。领导者的虚静也就是守道的方法,自持的方法;表情的平淡中有思想的活跃态度的沉静中有犀利的目光;观察那名与形,体悟那言与事;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真真假假,是非曲直,了然于心。要求行政领导者要和下属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以实现国家的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觉.韩非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阮忠.韩非御法[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

[3]陈秉才译.韩非子[M]. 北京:中华书局,2007.

[4]常桦.左手《韩非子》右手《道德经》[M].北京:西苑出版社,2010.

[5]周广宇.韩非子智慧讲坛 法家之法、术、势[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连颖琳(1992.10-),女,闽南师范大学政法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