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十二五”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又一个重大战略机遇期,在这个机遇期内,如何又好又快又安全地发展国民经济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的核心和基础:粮食安全发展,面临诸多威胁,因此能否防止粮食危机出现关系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以农业灾害为主要考量因子来预测新时期我国粮食安全走向,并结合专门的知识和原理分析得出应对措施,为国家粮食安全建设建言献策、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粮食安全;走向预测;农业灾害;对策分析
一、近年来我国粮食安全概况
对于传统农业大国中国来说,粮食安全问题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是第一重要的问题。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以人地矛盾为核心的土地问题促使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大幅减少,其中, 小麦、玉米、水稻三大作物种植面积减少了将近一成。与此同时,我国总人口不断增加,人均粮食占有量明显减少。我国自2004年以来,从粮食净出口国转而成为粮食净进口国。另外,我国粮食储存总量在不断减少,在世界总粮食储存量中所占的比例不断下降。更加令人堪忧的是,我国粮食消费量在不断递增,而自主粮食产量在持续递减,这种供需矛盾表明我国粮食对外依存度必然进一步增强,这势必导致我国粮食的安全受到巨大威胁。再加上我国是一个多农业灾害的国家,因此,未来数年,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仍将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国家粮食安全面临巨大挑战。然而,在新科技革命的带动下,生物技术不断进步,以转基因技术为代表的农业生产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将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有力的保障,研发高产作物、寻找更多粮食替代品,都为我国粮食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我们应当抓住这个机遇,通过各种有效措施来保生产、促发展,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二、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走向预测
(一)“新时期”历史定位的总体解读
新时期主要是指公元2011年至二十一世纪中叶这个时间段,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机遇期,是国民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关键时期,对于国家粮食安全建设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若不能在这一时期维护好国家粮食安全,国家生存的基础必将动摇,更不要期待国家一系列长远发展战略能够得以顺利实现。
“十一五”时期,国家经济结构得到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和优化,农业的发展极有成就也存在诸多问题,因此,紧接而来的新时期,是我国农业生产更加科学化、稳定化的关键时期,将对后面较长一个时期的国家农业发展大局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准确把握新时期我国粮食安全的基本走向,分析出主要的影响因素,并找出积极应对的方案措施,是十分具有价值和意义的。
(二)粮食安全的含义
粮食安全问题虽然存在于人类社会的整个历史进程,但是真正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学术课题,却始于20世纪70年代。二战以后, 1972年到1974年出现了世界范围内最为严重的粮食危机,这次危机波及范围巨大,推动了全球粮食安全的大讨论,不久,联合国等组织连续召开世界粮食大会,从而掀开了世界粮食安全问题研究的新篇章。在这样的大背景下,FAO(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将粮食安全定义为: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物。
(三)新时期我国粮食发展走向预测
1.需求预测。(1)人口持续增长,粮食需求势必大幅增长。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自然增长率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1.47%,按照这种速度计算,到十二五末期,我国人口总量将达到14亿多,按照我国正常消费水平计算,每年人均粮食消费总量约为400公斤(其中包含原粮消费和粮食加工产品消费),那么,到2015年,我国粮食需求总量大致为5600亿公斤。(2)消费结构将有所变化,肉食类产品需求将进一步增加,原粮直接消费将有所减少,但是提供给产出肉类产品的肉禽饲养业的粮食总量将有所增加,我国新时期的粮食总需求量仍会保持在5600亿公斤-6300亿公斤之间。
2.供给预测。粮食供给主要包括自主产粮和粮食进口两大方面,而能够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主要是自主粮食生产,因此,对我国粮食自主生产能力在新时期的基本水平做一个科学判断,有助于科学预测这一时期我国的总体粮食自给能力。
我国是一个跨自然带、气候带较多的国家,农作制区划体系庞大,由十个大区和41个亚区组成。在我国农作制区划基础上,运用“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开发的“农业生态区划”(Agro-Ecological Zone,简称AEZ)模型可以计算出我国41个农作制分区的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大豆、油菜6大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潜力。根据我国农作制分区的主要生产特点,可以推算出我国“十二五”末期粮食总供给,如果现有耕地总量保持不变,且各作物面积比例基本不变,6大作物的总产能大致是6000-6200亿公斤。基本上和需求相近。
3.供求平衡分析。根据以上对需求和供给的预测,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国在“十二五”期间粮食供求总体上是平衡的,但是仍有一定的缺口,如果再加上一些突发因素的影响,势必导致国家粮食安全受到较大威胁。例如农业灾害等会导致粮食减产,进而造成粮食总体的供求失衡,很可能会引发国家粮食危机,值得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4.新威胁预测。除了传统意义上的要素会导致粮食安全受威胁之外,转基因等要素越来越对国家粮食安全产生重大影响,转基因技术所生产出来的食物本身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另外,由于转基因食物在外形口味价格上会比较具有优势,因此在粮食市场上,很容易战胜传统粮食作物,因而导致国家粮食体系受到冲击。
(四)影响因子分析
1.农业灾害因子。(1)农业灾害的种类。农业灾害和自然灾害有所不同,农业灾害专指对农业有所影响的各种灾害,主要是包含自然灾害类的旱灾、水灾、虫灾、冻灾、雪灾、盐碱化、荒漠化等,还包括社会经济原因造成的一些灾害;(2)农业灾害在新时期的发展和判断依据。根据地理学的相关原理和方法论,可以推测出我国今后几年的农业灾害将有多样化、频繁化发展的趋势。因为受到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石油燃烧、化工废弃物排放等对大气、水、土壤造成严重污染,进而影响整个大气环流状况,造成水热状况的异常变化,从而导致各种灾害的不断发生;(3)农业灾害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农业灾害的存在和发展,势必导致农业生产的退化,无论是产量还是产能都会有所降低。这就致使我国粮食自给不能如愿达成目标,国内供给减少,就需要进口粮食,这就会使我国的粮食安全受制于人,严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在政府出台科学政策并有效执行的情况下农业灾害不会对粮食总体安全产生太大影响的,因此对农业灾害的治理和预防十分重要。
2.其他因子。我国加入WTO后,受到关税的影响,进口的国外转基因粮价降低,影响国内的粮食市场和粮食生产。受到国际粮食价格的影响,国家的粮食价格也会有较大波动,这就不利于国家保持粮食生产的稳定,从而危及粮食安全。另外,转基因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使一些发达国家开始使用廉价的转基因作物原料制造车辆用油、汽车橡胶轮胎、汽车纤维合成塑料、高档植物纤维服装等,这就导致粮食价格攀升,加上这些国家的政治需要,他们会将世界粮食价格上涨的原因归结为中国需求过大,从而大量进口粮食,导致粮食价格上涨,这就形成了针对我国的粮食威胁论,对我国国际环境有着极其不利的影响。
三、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对策分析
(一)科技措施
1.合理地、有控制地、选择性地发展转基因技术,开发更加健康的转基因食品,提高粮食作物的抗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因农业灾害而带来的损失,最终促使粮食供给大于粮食需求或基本平衡,避免粮食缺口出现,避免大量进口国外转基因食物的现象出现。
2.大力发展嫁接技术,努力找到能够大幅提高粮食产量的嫁接育种技术。
3.开发农作物植株改良技术,提高植株的抗寒性、抗旱性、抗热性、抗倒伏性、抗浸泡性,提高作物的抗灾害能力,提高粮食生产潜力。
4.研究开发农业灾害防御技术,比如气象灾害防御技术,根据科学原理和方法判断灾害趋势,从而从源头上避免灾害对我们造成更大危害,更有甚者,可以避免灾害的产生。
(二)政策措施
1.体系政策: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防灾减灾体系,设立常规防灾减灾程序和特殊程序,有区别地应对不同程度的各种灾害,做到有效及时地防灾救灾。
2.制度政策:加强防灾减灾的制度建设,从法律层面、政策层面、可持续发展层面综合建立防灾减灾制度,从宏观上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3.人口政策:人口增长是粮食安全问题产生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必须采用严格的控制人口合理增长的政策,有效控制人口增长,控制住人口这个闸门,也就抓住了解决未来粮食安全的根本。
4.土地政策:土地是粮食生产的载体,耕地是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保证,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保护与合理利用土地的基本国策,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总原则,严格控制房地产发展,不能让房地产无休止地占用可耕地,禁止一切倒卖土地的违法行为,保证18亿亩耕地红线不被突破。
5.财政政策:通过财政手段支持农业生产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保证粮食生产的劳动力资源充足。建立健全财政划拨的监督体系,保证相关款项如数如期到位。新时期的支农资金应当更加突出鼓励粮食生产的功能,对于新农村房舍改造的支持要慎之又慎,不要过分支持这种项目,要更多地投入到耕种上。
6.贸易政策:我国总体上是一个资源短缺而需求量大的国家,粮食安全必须走低消耗、低成本的道路,在不危及国家主权的情况下,应当充分融入国际粮食市场,寻求比较优势,使自己的粮食走向世界,通过关税措施鼓励大量出口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粮食产品,适度进口相对短缺或国内生产成本较高的粮食产品。
7.储备政策:做好国家粮食储备工作,合理储备一定数量的基本粮食,以防国家粮食总供给不足时造成的粮食危机出现。同时,也将降低国家粮食对外依存度。
(三)工程措施
1.水利工程:号召人民通过自身的力量,在政府的支持下修建灌溉用的水利系统,根据实际情况修建各种水利设施,由国家和地方政府共同提供足够数量的农村水利设备,使农村粮食生产在遇到突发水旱灾害时能够及时有效实施灌溉或排涝。
2.种子工程:由国家组织科研人员承担新型种子的研发推广实验项目,因地制宜地推广播种合适的粮种,对粮种进行一定频率的跟踪观察,及时改进作物种子,保证粮种高产。
3.耕作制度工程:深入研究我国高产稳产地区的气候条件、耕作制度,并在近似条件的地区实行推广实验,改良低产地区的耕作制度,促进该地区耕作制的优化,同时改善种植结构,使国家粮食体系更加健全。
4.人才工程:大力培育优秀的农业学术人才和技术人才,通过有层次的各级别教育培养能搞研究、能做实验的农业技术人才,通过这只人才队伍搞好农业灾害防治工作,为我国粮食生产的高产稳产提供强有力的后备军。
民以食为天,倘若国家粮食安全面临威胁,我们国家整体将会陷入危机,因此,在新时期,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建设,务必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不受农业灾害等的影响。
(作者简介:常陌塘,福建艺术职业学院;耿 品,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