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促使奥林匹克运动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将奥林匹克运动推向空前的辉煌和繁荣。同时,奥林匹克运动对科技进步具有反向驱动作用随着现代高科技在奥林匹克运动中应用的不断增加,负面影响也日渐明显,甚至威胁到奥林匹克运动的生存。新世纪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必须“更干净、更团结、更人性”,把提倡科技素养和弘扬人文精神有机结合,共同促进奥林匹克运动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科技革命;奥林匹克运动;奥运会;体育
一、科技革命简史
在人类历史上,发生过三次大规模的科技革命。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始于十八世纪30年代,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为标志,把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由“手工业时代”推进到了“机器大工业”时代。第二次技术革命开始于十九世纪末,以电力和内燃机的开发使用为代表。把人类由“蒸汽”时代推进到“电气”时代,并由此诞生了庞大的电气工业群。第三次技术革命开始于二十世纪40年代,以原子能、空间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为主要标志,把人类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推动奥林匹克运动繁荣和发展的作用
(一)高科技的广泛应用改善了奥林匹克运动的物质条件
科技对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促进不仅体现在选材、训练、恢复等方面,同时也表现在场地、器材、运动服装等物质设施的改善Xa8fZq9SCd2LzKhn+lFZFA==上面。二十世纪60年代以前,奥运会田径场的跑道还是用煤渣混合泥沙铺垫成的,到了60年代末期,出现了用合成橡胶铺造的“塔当”、“雪科当”、“斯泡当”等新型的跑道,不仅不受天气影响,而且弹性好,不易受伤,使运动员的成绩有了很大提高。
(二)科技为奥林匹克运动水平提高奠定了基础
奥林匹克运动以奥运会为主要内容的人类文化活动,其竞争主要表现为直接的身体对抗、同场竞技。现代奥运会竞争日趋激烈,许多项目的世界纪录已经接近人类极限,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主动,获得胜利,仅靠人体自身素质提高远远不够,必须依靠高科技手段作为辅助,因此说现代奥运会的较量已经逐渐由人类体能意志等方面的竞争转向以科技进步为核心的高科技之间的较量,而科技在其中的基础地位日渐明显,发挥的作用更加突出,收到的效果也更加明显。
(三)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了奥运信息与传播手段的现代化
二十世纪90年代以前,奥运会的信息系统主要是以广播、电视以及报刊为基础的,在信息的储存、传播等方面还不是很完善。90年代以来,奥运会的信息系统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高科技的推动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1995年12月1日,国际奥委会在因特网上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介绍奥林匹克运动组织、活动、新闻以及设在洛桑的奥林匹克博物馆的各种活动。1996年亚特兰大奥委会推出了先进的“网络奥运会”,将奥运会信息上网。
三、奥林匹克运动对科技进步的反向驱动作用
(一)科技进步加速了奥林匹克异化进程
在现代这样一个竞争多元化的时代,奥运赛场是一个全球瞩目的竞争焦点,对国家而言,奥运赛场的成功意味着国际地位的提升;对于运动员个人来说,奥运金牌意味着社会地位、经济效应双重丰收。当科技和大规模的商业介入之后,在奥林匹克运动快速发展过程中异化现象也日渐明显,出现了困扰其发展的各种问题,目前困扰奥林匹克运动的一个大问题就是兴奋剂问题,特别是在丰厚的物质利益驱动下,兴奋剂更是成为奥运赛场上空挥之不去的“幽灵”。
(二)科技发展不均加剧了奥林匹克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发展的不平衡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是建立在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基础上的,与科技进步同步发展,因此,那些掌握了先进技术的国家无疑更加具备发展的优势和更大的发展潜力。因此,在先天和后天有利因素的共同促进下,奥林匹克运动发展过程中的“欧美中心主义倾向”必然得到强化。但是反观那些众多数量的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由于本土文化缺少奥林匹克文化生存的土壤,导致奥林匹克运动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先天发育不良”,而科技发展水平的落后又导致“后天营养缺乏”,而且这种技术上的势差不断扩大,导致奥林匹克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差距不断拉大,这也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全球化目标和进程背道而驰。
(三)科技发展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奥林匹克精神的异化
《奥林匹克宪章》明确指出:“奥林匹克精神就是相互了解、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在奥运会赛场上,由于科技的介入,不公平竞争现象必然发生,那些科技高度发达的国家凭借手中掌握的先进科学技术,不断改进器材装备、训练手段、管理方式,使他们在奥运赛场上独占鳌头。而那些落后国家因科技发展水平落后,至今沿用原始的技术装备,公平竞赛无从谈及。还有目前最新成果纳米技术被用于运动器材改进上会使一些体育强国以强大的国力为后盾在器械方面占据优势,从而长期在某个项目处于垄断地位,这种外在的不公平就带来了竞技体育内部的不平等。长此以往,奥林匹克运动赖以存在的精神基石必将倒塌,奥林匹克的前途也不免暗淡。
参考文献:
[1]杨木森.科技革命与体育运动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5).
[2]李艳翎.奥林匹克运动全书[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体育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