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文科教学改革之思考

2013-12-29 00:00:00吕金娥
群文天地 2013年4期

摘 要:教学改革是当代教育的重中之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文科学生思维跳跃,授课教师应因势利导,切实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积极调整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寓教于乐,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关键词:文科教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授课方式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高校教学的重要环节。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大学生早已不同于以往的学生。他们视野开阔,思想活跃,勇于思考,容易接受新事物,具有新观念。时代赋予他们的优势使他们明显地从接受型转向思考型。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的接受实际。

作为一名专业教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怎样改进教学方法,运用学校有利的教学条件,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作为青年教师,我们不可以简单照搬别人的教学模式。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特点,有的教师知识渊博,课堂上谈天说地,海阔天空;有的教师则温文尔雅,有板有眼。每位老师在保留自己特点的同时,应该结合所授课程,兼顾学生的接受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总结,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

高校文科学生的思维模式不同于理工科学生,文科课程特点也决定了文科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和灵活性。笔者认为,针对不同的课程,不同特点的学生,教师应及时调整授课方法和手段;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尽量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和发挥才能的机会;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注重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与实用性;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逐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思维能力;考核方式灵活多样。

一、针对不同专业,调整授课方式

作为专业教师,我承担的课程有中国现当代文学、医古文、对外汉语等。这三门课之间几乎没有联系。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不能用完全一样的方法去教授。通过实践,我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这门课程内容繁多,线索庞杂,包括现、当代文学史和作品选的讲解。文学史学习的关键是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框架,掌握每个时期的文学现象和文学流派。要求教师精讲理论,总结线索,强调教学重点和学习难点,引导学生结合作品掌握文学史。另外,开展课堂讨论的方法也是行之有效的。讨论的内容和具体办法可由教师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教学、研究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要求学生按照既定题目查找资料,了解研究现状,写出讨论提纲和概要,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最后由老师作总结。通过讨论,学生之间可以互通信息、相互启发、集思广益。

医古文是中医药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也是学习中医学专业课程的一门桥梁学科。它既不同于中医基础理论、医学史等纯中医的课程,又不同于纯文学的课程。而是兼医学与文学于一体,融知识与趣味于一身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医古文采用繁体字排版,又涉及很多古汉语语法、文字、修辞知识,历史典故众多,与现代汉语在词义、语法、修辞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学生难以理解掌握,学生往往缺乏主体参与意识,在学习中不仅不能体验快乐,学习兴趣更是荡然无存。针对这种情况,首先是克服学生的胆怯心理,及时疏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文字障碍。善于启发,因势利导。学习医古文的任务不仅是要让学生了解某个词有几个意思,而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医古文中有很多成语、典故,如《丹溪翁传》中记载朱丹溪拜罗知悌为师一段,就可与“程门立雪”的典故联系,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让学生在了解古人尊师重道精神的同时,启发他们发奋读书,岂不是一举两得?

文言文典雅简洁、内涵丰富,虽年代久远,却香如陈酒,其中的文化意蕴深厚醇美,绝不是枯燥无味。教师只有找准切入点,讲出其中的文化价值、文化意蕴、美的意境,就会拉近它与学生的距离,帮助学生搭建沟通古今文字的桥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如往来其间,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是留学生,他们来自不同国家,有着他们自己的母语和不同于中国的文化背景,如何让他们尽快了解汉语的特点,懂得学习汉语的方法与技巧,这对于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来说至关重要。学生能正确地运用所学的语言进行交际,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最高目的和最终目标。因此,授课教师在教学中就应注重实用性,采用变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授课教师应该精讲多练,让学生能够将汉语语法的重要内容牢牢掌握,并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情景法、对比法、语境法等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非常重要和有效。

二、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实践环节

由于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传递、储存手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人们进行信息交流的主要工具是语言文字,现代社会出现录像、电视、激光、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等高科技手段。它们传递信息速度快、信息量大、质量高。因此已深入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的经济生产与社会生活。现代化手段在现代教学中也显示出其极大的优越性。动态的影像画面,有声的语言,使课堂教学更加形象直观,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适当地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能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知识点,对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都将起到巨大的作用,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讲授之外,需要学生阅读课程相关的文献或研究论著,了解最新的学术前沿信息,运用各种电子数据库和电子书籍,查阅相关资料,撰写学术论文。众所周知,汉语言专业的学生阅读作品不仅仅是为了消遣,应该带着任务去读。因为文科知识的获得不局限于课堂,应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教师适当地布置阅读作业,如写读书报告、读后感、读书笔记等,督促学生阅读作品。学生只有重视一点一滴地积累,才能逐渐培养并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考核方法多样化

考试是检验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方法之一。很多学生害怕考试,“学习是为了考试,考试是为了升学”的观念根深蒂固。高校学生在上第一节课时,问的最多的问题是怎么考试,而不是怎么学好这门课程。笔者在教授《医古文》是发现,学生看到教材中大量的繁体字、异体字,他们手足无措。但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慢慢解决了文字障碍后,学习兴趣也更为浓厚,尤其是对著名医家的人品非常钦佩,他们会主动地找相关书籍阅读,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我们应根据文科专业的特点,不必采用单一的闭卷考试的方法。可以指定篇目,以写小论文的方式;也可就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各抒己见;或由教师指定题目进行分组讨论合作完成。最后进行总结,计入平时成绩。代替期末考试,或降低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

英国著名哲学家洛克早就肯定地说过,任何东西都不能像良好的方法那样,给学生指明道路,帮助他前进。是否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是关系到能否使学生成为具有聪明才智、科学头脑的合格人才的重要因素。教师只有做到博览群书,旁征博引,才能使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教师知识结构合理,专业知识丰富,讲授方法多样,才能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丰富合理。希望每位教师都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效指导学生学习;使学生经过“深思熟虑,融会贯通”,获得丰富的专业知识,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专业技能,成为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

(作者简介:吕金娥(1975.4—),女,讲师,1999年7月毕业于西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任职于陕西中医学院,从事语言文化、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