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伪政权在占领山东时期实行奴化教育,沦陷区的爱国师生和人民进行了坚决反抗。山东地区的其他各界人士也采取了各种方式,对日伪实施的奴化教育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成为沦陷区人民反对奴化教育的主要力量和坚固城池,有力的抵制了日伪的奴化教育。
一、爱国师生的反奴化教育斗争
实施奴化教育,培植统治的思想基础,只能是伪政权的一厢情愿。对奴化教育的抵制,广大教师、青年学生和一般民众一直贯穿伪政权统治的始终,这种抵制既是一个爱国者的反抗意识,也包括有组织的对敌伪政权教育“阵地”的侵削。
青岛私立崇德中学创办于1911年,日军占领青岛时该校停办,1938年9月,又重新恢复办学,称私立崇德初级中学。当时美日还未开战,日伪政权对这些教会学校控制较为薄弱,许多学生出于爱国思想,不肯到日伪政府的办的学校教书或上学而来到教会学校。许多爱国教师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怀着一腔义愤,冒着危险以各种巧妙的隐蔽方式向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如语文教师徐叔萍在古典文学授课时,在课堂上吟诵蔑视日本的诗文,并用历史上爱国者的诗文激励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怎样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日军占领济宁中学后利用伪政权进行各种方式的奴化教育,大多数学生以及一些教师还是具有爱国心和民族自尊心的。伪济宁中学高中部学生孔祥森、刘忠誉和毕业校友孙钉以及由中西中学初中毕业的黄炎等,都是当年进步青年学生的代表者。1943年他们组织了一个“鹏程剧社”,在剧社的掩护下,他们常常聚会,秘密学习马列主义著作和从解放区找来的各种书报,还经常偷听新华社广播。剧社成立后,积极靠拢中国共产党,传播党的声音,宣传抗日救国。在抗战把爆发初期,在外地求学的济宁籍大中学生相继回到济宁,倡议校友们组织起来,站到抗日的前线,挽救民族危亡昂,一致同意建立“济宁县学生抗敌后援会”,先后吸收青年学生八九十人,组成一支有影响的抗日队伍,学生们走上街头,积极宣传抗日。
在民族面临危亡的时刻,教育界的爱国人士保持气节,令人敬仰。日寇侵占济南后,鞠思敏先生得病被困,几无生活来源,每日就食教育图书社,靠长女教书接济,每日仅以白水浸泡煎饼充饥。汉奸们俄日了欺骗民众,收买人心,向日军献策,认为思敏先生在山东久负盛名,请先生出任教育厅厅长,虽敌人几次三番登门威胁利诱鞠先生“参政”,先生终以死拒之。
尽管日军实行残忍的统治,在日伪控制严密的学校,还是有许多教师在高压统治下坚持在讲课中不宣传、不渗透奴化思想。私立济南正谊中学校长綦际霖坚持不到伪政府立案,与日伪灵活应付,在他的掩护下,正谊中学内部言论颇为自由,许多不甘心为伪政权服务的教师纷纷来任教。綦先生向许多进步青年教师介绍如何隐蔽地抵制奴化教育时说:“面对日寇、汉奸这帮恶毒的人,抵制奴化教育要十分谨慎、机智,不能露骨地、信口地讲,否则便是冒险行为、愚蠢的行为。譬如讲历史。讲到日本是受了中国文化熏陶和影响才开始从野蛮时期进入文明时期的,只是如实地讲历史事实,无形中抵制了奴化教育,还不让汉奸们找到岔子。”对于必须讲的奴化宣教材料,綦际霖教给教师的办法是“指出来源,照本念经,念完就算,不加发挥”。綦际霖的一位学生在忆及綦先生当年的一次讲演时,很感慨地说:“我师坐讲桌后,讲甲午战败,割台事,声泪俱下,先生不计安危,诸生动容。”
赵守真先生是明德小学教务主任,并一度主持过中西中学的工作。日军占领学校后,对学校实行奴化教育,规定学校要使用当局所编的教材,赵守真先对此有清醒的认识,遂亲自来教修身课,他很少按照课本讲,而以自己的经历见闻,或近代史上的某些事件为题,对社会的积习时弊进行揭露,但绝不谈日寇的政治宣传。
尽管日伪费尽心机实施奴化教育,可是收效甚微。到1944年后,山东地区的日伪学校管理混乱,因为大部分教师是“消极”抵制奴化教育的,所以迟到早退和不到校的事十之八九,这种消极情绪使伪政权十分苦恼。
二、广大民众的反奴化斗争
群众自办私塾。在城郊偏僻小庄,山区,边远乡村,群众为抵制、对抗日伪奴化教育,情愿自己拿钱,请教员办私塾。不读日伪课本,而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四书”或“抗日三字经”等课本。据不完全统计,1941年,宁阳县有私塾159处,学生近千人;东平县有私垫80处,学生800余人。泰安仅汶口区36个村就设有私塾74处,学生1501人。泰安城郊,1939年至1940年间,亦有私塾8处,有的是私办的,如南隅乡章家庄章氏私塾,从1939年开办至日本投降;多数是群众集资办,如前三里庄私塾,青山街私塾,靠学生交费,不足的村上或街道税收补助。东隅乡有三处私塾,1940年被日伪政府强令改成初小后,有的只用通用的日伪课本作掩护,实际仍“三字经”“四书”等私塾教材。这充分说明当地人民对日伪教育的仇视和抵制是十分强烈的。
抗战期间,省战工会为适应抗战教育形势,组织参观和介绍了莒县、日照等地办学的经验,如“庄户学”等形式。所谓“庄户学”就是由教师带学生到田间、树林,边劳动边学习;再就是实物直观识字教学,即把实物上贴上标签,加强直观教学,这样可增强记忆,提高教学质量。如灶窝识字、碾磨识字……等等;还有村头识字,即在各村头挂上一块小黑板,写上常用字,来往行人由儿童团边查路条边教识字,学不会不准走,这样大大普及了识字教学。
广大师生和人民群众在教育领域对日伪政权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有力地打击了日伪政权的奴化教育本质,提高自身的爱国情怀。
(作者简介:王飞朋,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中国近现代史专业2010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