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院《学规》的当代思考

2013-12-29 00:00:00耿云彪
群文天地 2013年4期

摘要:学规作为历代教育机构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历代的私塾、书院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随着时代的变迁,各个时期的学规也反应出不同时期的教育价值取向。学规中体现的教育理念,在现代社会显得有些陈旧,但是结合现代社会背景对其进行思考,对现代教育仍有很多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学规;人文关怀;现代教育

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原僧人办学的遗址上,即岳麓山下的抱黄洞附近正式建立起岳麓书院。回首岳麓书院辉煌的发展历史,她在历朝历代都对中国的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书院一般都有学规。所谓学规,是书院订的用以规范生徒学习、生活行为的规矩章法。岳麓书院的学规,最早源于朱熹的《书院教条》。到清代乾隆十三年,时任书院院长王文清任,亲手定学规十八条,并由其门人曹盛朝、吴绍熙刻在石碑上,嵌于书院讲堂左壁,流传至今,其拓片广泛流传于海内外,为学者所重。全文如下:

时常省问父母,朔望(谒恭)圣贤;

气习各矫偏出,举止整齐严肃;

服食宜从俭素,外事毫不可干;

行坐必依齿序,痛戒许短毁长;

损友必须拒绝,不可问谈废时;

日讲经书三起,日看纲目数页;

通晓时务物理,参读古文诗赋;

读书必须过笔,会课按刻早完;

夜读仍戒晏起,疑误定要力争;

纵观《学规》的全篇,文句简短,工整对仗,条理清晰。与我们当今的校规形成鲜明的对比。

1.通篇以人文思想关怀为核心。这虽是一篇《学规》,语言却很是柔和,更多体现出劝慰与期望之意,很少用责罚之词,很据人文关怀性,通读下来,犹如同长者交流,并无压迫、严厉之意。这篇《学规》不同于当代的《校规》,开篇并没有直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也没有引证当朝政府的院规法令,而是从学生在日常生活伦理观念入手,首先强调“时常醒问父母,朔望谒恭圣贤”,教育学生首先要尊敬自己的父母,对古今圣贤要有恭敬之意。这一点与当代教育中父母偶像在孩子教育中的缺失,是一个鲜明的对照。

2.没有明确提出惩罚措施,以劝导为主。作为“学规”,以现代教育观念去审视,没有具体的惩罚措施显然是不完整的。但是这篇《学规》突破人们的传统认识,它通篇都没有一个体现惩罚的词汇,只是一些劝导。用的最严厉的一个词也就是“戒”了,但是这只是体现了一个什么不可以做的约束性词语,没有体现出它具体的惩罚措施。而在当今社会,惩罚条例是学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往往是学生最为关注的一部分,但是这些条例在起到警示作用的同时也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收不到预期的效果,但是细细体味这篇学规的语气和用词,会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清新感觉,他没有强迫的约束力,也体会不到巨大的压力,没有害怕只有见贤思齐的强烈自我约束力,这种约束力来自内心的深处,来自教师的殷切期望之情。

3.从本篇《学规》的语言特色来看,它的文字对账很工整,语言条理清晰,有很强的文学性。这篇《学规》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讲求对账工整,这就大大的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使读者读起来朗朗上口,一篇有美学价值的文章,必然会在学生中间很容易传诵,从而让学规的思想深入人心。反观当今校规,大多使用的都是冗长、繁琐、无味的语言,犹如生涩的法律条文,学生很容易对其产生抵触的情绪,也就很难起到教化学生的目的,即使它被放在学校的最醒目之处,但却常常成为学生们“最熟悉的陌生人”,很难起到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目的。

4.介绍了具体的读书方法和治学思想。“读书必过笔”,非常详尽的介绍了读书的方法,一定要做笔记,写札记。“疑误定要力争”,要求学生要重视疑惑和失误,要有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这在现代校规中也是很少见的。把学习方法写到学规中,说明学校的从教者很了解学生的不足,而且把这些事情做得这么精细,便于学生执行,不像当今校规中的规定“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生们都耳熟能详。但就是不知道具体应该怎样“好好学,天天上”。 从另一方面讲,鼓励学生的探疑精神,而非只重视知识的记背,也是现代学校教育应有的题中之义。

通过这篇清乾隆年间岳麓书院的《学规》,可以从另一个的角度,窥视我国的古代教育的人性化理念。当然这篇学规也许会向今天的校规一样,在那个年代并不受重视。但是它却对当今的教育有着很的参考作用,也许有人把它看成是封建的纲常伦理而不屑一顾,但是它确实体现了我们传统人文关怀,因为在读到这些学规内容时,不会感到像读当今校规时的生硬与严肃。“封建”不应该是一个贬义词,他也应有好有坏,我们应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具体的事物进行客观的认识,而不是一味的采取反对的态度,迷失在没有继承的“创新”之路上。

参考文献:

[1](清)赵尔巽.清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刘锦藻.清朝文献通考[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8.

[3]刘玉才.清代书院与学术变迁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耿云彪(1983—),男,河北保定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