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增强“追踪报道”的吸引力

2013-12-29 00:00:00张艳
群文天地 2013年4期

随着电视新闻改革的加深,观众对连续报道、追踪采访一类的新闻越来越喜欢,这种采访会针对一些突发性的热点事件或热门话题进行多角度、动态性、长篇幅的跟踪报道,“关注百姓焦点、倾听百姓呼声、解答百姓疑惑”是中央和各地地方电视台开办追踪报道节目的宗旨,因为它具有单刀直入的针对性和伸手可触的亲近感,新闻冲击力较大,观众易于接受。因而被越来越多的新闻工作者采用,笔者就如何做精做好追踪报道、提高媒体的权威性进行深入探讨。

一、追踪报道的界定和应用

1.追踪报道的定义

追踪报道,顾名思义,就是在一个相对短的时间段内,对一宗新闻事件连续不断地跟踪报道,天天报道或几乎天天报道,报道事态的最新进展。

在新闻学中,我们常把“追踪报道”称之为“言人所未言,见人所未见”。就是对真正的新闻不满足于“一报了之”,而是关注其发生的背景、发展的过程,并作详细的挖掘和追踪,适时地给予报道。

2.追踪报道手段的应用

90年代,追踪报道引入我国后被许多新闻工作者采用,至今越来越流行,特别是在评论性的电视新闻节目中追踪报道已成为重要的方式之一。马克思曾指出:“只要报纸有机地运动着,全部事实就会完整地被揭示出来。”追踪报道完全可以承担起这个艰巨的任务,这在于新闻事实的展开、曝光有个过程,要把这个过程的全貌及时、客观地展现给读者,非追踪报道不可,这意味着追踪报道不是一种新闻文体,而是一种报道手段。在电视新闻追踪报道中常常会采用大量现场同期声还原事件现场,有的干脆进行实况转播,让报道和事件的发生发展同时进行,全面、及时反映新闻事件的全貌和进展。

二、追踪报道的特点

新闻追踪报道既有一般新闻报道的共性“以事实说话”,同时又有其鲜明的个性,它展现给读者的是一个事实发展变化的过程,以及它发生的背景、未来的趋势等,重点挖掘新闻背后的东西,特别关注新闻所蕴涵的深意。如《人民日报》的“一月一题”、《光明日报》的“每月聚焦”、《新民晚报》的“焦点新闻透视”等栏目,往往选择一个时期里引起普通大众极端关注的事件,对其进行深入的连续报道。它们的一个共同点都是着眼于背景材料的分析,着眼于新闻事件的量变和质变,进行立体式的报道,大都致力加强报道内容的力度和厚度。其优势引人注目,宣传效果强,容易形成一定的舆论强势。这种报道手段的共有特点是:

1.时效性。即突然发生的新闻事件或虽不是突发性新闻但为新闻媒体新近披露的事件。

2.重要性。一般是广受关注的事件。

3.连续性。事件新闻特征的表露不会一次完结,在其首次报道的新闻事件基础上,连续不断地出现新的新闻事件,或新闻背后鲜为人知的事件,一环扣一环,高潮迭起。

4.可看性。因其事件新、奇、重要,以及事件结果的无法预知性,而使观众强烈关注,往往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

三、追踪报道方式

追踪报道主要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公开追踪,这种方式在国外被“帕帕拉齐”们所使用。例如,港台专门追逐名人、偷拍名人私生活照片并以此赚钱为生的记者;

另一种是非公开追踪,即隐性采访,记者为了获取第一手材料,隐藏身份用暗拍方法进行采访。隐性采访是追踪报道中常用的一种采访方法,例如,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和《新闻调查》节目大量使用暗访、“偷拍”等方式,揭露触目惊心的社会暗角。新闻媒体对于一些通过正常采访无法得到的新闻素材,运用隐性采访的手段,全面、真实地了解事实真相,满足了广大民众知悉社会真实情况的要求。

四、做好追踪报道应坚持的原则

1.取信原则 ——从百姓关注点切入

新闻报道必须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才能取信于受众。追踪报道要从百姓关心的话题、关注的事件,社会舆论关注的新闻事件入手,沿着事件变化发展的轨迹和受众关切的眼光进行跟踪报道,这样才能够紧紧抓着观众心里,拉近新闻与观众的距离。

例如,2011年10月10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走基层栏目追踪报道了内蒙古土豆滞销问题,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媒体报道不是简单的报道滞销现象,而是通过报道与其相邻的武川县,同样是在土豆大丰收的情况下,当地农户积极闯市场,建窖储,使土豆没有出现滞销现象。这篇报道不但从百姓关注点切入,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而且也指导了广大农户的如何采取措施应对市场。

2.创新原则——以新颖的观点吸引观众

喜新、好奇、求异是多数受众在观看电视节目时的普遍心理特征,越是带有悬念的新闻,就越能吸引读者。新闻追踪报道不能只追求新闻效应的轰动性,要力求做到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也就是说节目中要有故事,有人物命运,有冲突;新闻评述要有开放性的见解和新颖的观点,具备一定的思想性和启迪性,给观众以感悟,让观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

例如“周正龙发现老虎事件”,周正龙以折叠后的老虎年画为蓝本,造假拍出了消失已久的华南虎的“真容”,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对于这种能赚人眼球的新奇事媒体是比较愿意报道的。如何让受众看清造假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就需要新闻媒体突破传统思维方式揪出原因,帮助观众理清新闻事件的相关信息、关联性、影响力等,这是新闻追踪报道“有始有终”的独特优势。

3.变通原则——“声画合一”吸引受众

新闻追踪报道要能抓住受众的心灵需要加强节目中的互动成份,这就要求新闻记者不仅要具备更强的新闻敏感,快速抢发新闻,还要善于利用电视媒体“声画合一”的独特优势,紧紧抓住现场最能反映新闻事实本质的现场声或采访声,用充满活力的画面和声音营造强烈的现场感,增强报道的感染力,将传统的新闻节目改变为生动、立体、互动的新闻节目。

例如,在汶川地震的追踪报道中四川电视台大量报道了排险前线公路的情况、现场挖掘废墟中的人的细节画面,灾区人民群众自救自助,让人们充分感受到了在没有外界救援大军的情况下,四川老百姓团结互助自救的伟大而坚韧的精神;《北京晚报》的记者拍下了从地震中逃生的女中学生在吴金莉面对废墟上尚存的衣柜镜子梳妆的画面等等使媒介在对地震进行追踪报道时在动态中展现着新闻真实。

美国新闻界把追踪报道形象地称为“一次战役或一次讨伐”,即对真相的执着追求。我国的追踪报道总体上不错,但在批评报道领域有许多虎头蛇尾的追踪报道,如果追踪报道搞好了,既可以牢牢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形成较大的新闻冲击力,又能提高媒体的权威性。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追踪报道”中,应以社会学的视角观察社会现象,恰当取材,既要满足受众需求,又切忌哗众取宠,应该具备严肃的社会内容,讴歌时代精神,鞭挞丑恶现象,同时追踪报道要注意多种体裁并重,发挥各种体裁的优势,各种新闻形式相互配合,获得最佳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赵淑萍.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王振惠.电视新闻叙事特点分析[M].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

[3]周琼.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特点及发展趋势探析[M].新闻界,2008 .

[4]曹书乐译.大众传播理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简历:张 艳(1974.11-),山西沁县人, 记者,山西长治广播电视台新闻部,新闻部副主任,研究方向:新闻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