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方艺术史经历了一个很漫长的时期,起初的古希腊文明在宗教的催促下,神性称谓人们心中精神的寄托,处于至高无比的地位。而随着时间的发展,文艺复兴的兴起使得人们意识到人性的重要性,从而开创了人性艺术。
关键词:西方艺术史;神性;人性
艺术形态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具有很强的精神性内容,深入地分析和概括艺术形态精神性内容的实质并将其作为划分艺术形态的依据,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工作,单纯地从某一角度(或政治的角度、或经济的角度、或阶级的角度、或民族的角度)去分析和概括艺术形态的精神性内容的实质并依此去划分艺术形态是完全不够的,我们应该力求从艺术和时代的相互关系中去把握艺术形态的精神实质。
神性
西方传统艺术理想就是希腊艺术理想与基督教艺术理想彼此作用而催生的产物,而希腊艺术理想既是希腊艺术美学的核心内容,也是西方传统艺术理想的首要基础。
早期希腊文明被称为“爱琴文明”。希腊人创造了神,在希腊人的心中最完美的人就是神,因此希腊人尊重人,神和人同形同性。希腊的重要思想家柏拉图认为,艺术与神、理念具有实际的联系,由于神与理念的性质和地位,所以艺术应该具有神与理念所分得的荣誉与地位。比如在他看来,诗人写诗,画家作画,都是灵感的产物,是神谕的呈现,是神力的体现。如果得不到源自神的灵感,即“神灵附体”,艺术家就不能陷入神灵般的迷狂,就没有能力创造艺术。
神性艺术主要包括宗教性艺术和类宗教性艺术,宗教的本义就是那些不能掌握自身命运或自身命运被别人掌握的人们,借助某种超自然的力量作为自己理想寄托和精神归宿的一种社会活动,而宗教艺术正是宗教活动的工具,它往往作为宗教仪式和传播宗教的工具。西方的宗教艺术主要以基督教艺术为代表,其影响最大、范围最广,延续千年,至今不衰。基督教艺术的主要形式是教堂建筑、壁画(蛋彩画、油彩画和镶嵌画)、雕塑、插图、赞美诗及音乐,都竭力表现基督教神祗们的慈爱和威严。
中世纪时期,由于基督教的影响占有统治地位,决定了艺术浓厚的宗教色彩。中世纪最重要的成就就是建筑的发展,无论是拜占庭式教堂高大的圆穹还是哥特式教堂火焰般的尖劵,都充分显示出封建宗教的权威。中世纪后期,随着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社会物质财富的丰富,人们重新关注热自身,艺术作品中宗教情绪越来越少,世俗精神越来越多,这意味着一个时代即将结束,一个伟大的时代即将拉开序幕。
人性
随着新兴城市资产阶级的壮大和教会僧侣阶层的衰弱,人性艺术逐渐兴盛起来,十四至十六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美术以坚持现实主义方法和体现人文主义思想为宗旨,在追溯古希腊古罗马艺术精神的旗帜下,创造了最符合现实人性的崭新艺术。文艺复兴的实质是复兴古希腊艺术来摆脱宗教艺术的束缚以张扬人性艺术,从政治的角度看,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利用艺术来反对神权、神学和神性艺术的一场政治运动。运动首先在资本主义手工业经济比较发达、市民资产阶级比较集中的意大利等城市共和国兴起,首先在意大利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初澜,他们鲜明地提出了反对神性、人性至上的人文主义口号,反对宗教哲学的禁欲主义和封建道德的愚昧残暴,主张享乐主义,肯定世俗生活,颂扬人性自由和个性解放,得到了欧洲各国学者、艺术家广泛的响应,于是一场声势浩大的人性解放运动在欧洲大部分地区蓬勃展开,产生了许多杰出的艺术家和优秀的艺术作品。
在文艺复兴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欧洲产生了许多艺术流派。十七世纪在欧洲出现了巴洛克美术,它发源于意大利,后风靡全欧,其特点是追求激情和运动感的表现,强调华丽绚烂的装饰性。十八世纪罗可可风格在法国兴起,其特点是追求华丽纤巧和精致。随着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到来,进步的美术家们又一次重振了古希腊古罗马的英雄主义精神,开展了一场新古典主义艺术运动。其代表画家是法国的大卫和安格尔。浪漫主义运动的主将德拉克洛瓦,其绘画色彩强烈,用笔奔放,充满强烈激情,代表作有《希阿岛的屠杀》。十九世纪中期是现实主义美术蓬勃兴旺的时期。法国画家库尔贝是现实主义的倡导者,他的代表作《奥南的葬礼》堪称绘画中的“人间喜剧”,而《石工》则深刻揭示了社会的矛盾,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俄罗斯的批判现实主义产生了列宾、苏里科夫等杰出画家。
在这么久的时间长河中,艺术家们由神性走向人性最终到达理性,艺术家们用理性的方法去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并以各种形式去创造自己所构筑的真、善、美的艺术世界。理性艺术和人性艺术合流,形成了合乎人性的理性艺术,这种艺术已成为世界现代艺术的主流。相对法治社会的理性艺术具有很强的探索性和创新性,这种对艺术内容的探索和对艺术形式的创新,使现代艺术呈现出纷纭变化、多姿多彩的景象。每一个艺术家都竭力通过自己的作品向世人显示自己对人类社会独特的认识,正因为这种独特的认识具有很强的哲理性。也是从神性转向人性这个过程又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雷礼锡,李会君著.西方传统艺术理想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美)马丁,(美)雅各布斯著,包惠怡,黄少婷译.艺术和人文——艺术导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