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吉祥文化有着鲜明强烈的民族特征,它是中国现代平面设计所要继承运用、开拓创造的坚实基础和独特法宝。它能使现代设计文化内涵深厚、民族风格瑰丽而独树一帜。文章将主要探讨现代平面设计中传统吉祥文化的借鉴与运用。
关键词:平面设计;吉祥文化;创新
吉祥一词早在两千多年前已有——《庄子》:“虚室是生日,吉祥止止。”唐代成玄英《疏》:“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吉祥文化,可以说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一、中国传统吉祥文化
人们不仅创造了数不胜数的吉祥字、吉祥辞、吉祥语和吉祥联,而且还创造了许多寄意托情的吉祥神、吉祥物、吉祥俗和吉祥图。
1.吉祥图是一种吉祥符号,在中国传统的风俗理念中有驱恶避邪的作用,能使国泰民安,如:盘长图、古钱图、方胜图等。
2.吉祥俗是由于吉祥活动、吉祥心理需求而形成的约定俗成的吉祥风俗,每一种吉祥俗都有它的特点、习惯,如:节日吉祥俗中,湖南岳阳在端午节中要赛龙舟,云南傣家在泼水节中要相互浇水。
3.吉祥物分动物、植物、器物三大类,都代表着不同的吉祥喻意,比如:龟、鹤喻意长寿,百合、蜜桃喻意百年和合,戟、瓶喻意吉庆平安等。吉祥神包括福、禄、寿三星,还有财神、喜神、灶王、月下老人等,是传统观念中的幸福使者。
4.吉祥字、词语、联包含喜庆、祥和的喻意,常被用来增加喜气、驱恶避邪,单纯的数字也有不同的喻意,如“一步登天”、“一团和气”、“四季平安”等。
二、平面设计中的中国吉祥文化的象征形式
1.观念象征。观念象征,即某些观念的象征表现。其中,被表现的对象是象征形象本来意义之外的其他抽象观念。例如,在我国吉祥文化中,松柏象征“民寿”的意义,红色象征“欢乐”、“吉祥”的意义,玉镯象征“团圆”、“完关”,中国结象征“团结”的意义等等。如作品《园》是第二届斯棣强全国大学生平面设计基金未来设计师大奖获奖作品。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玉镯是华人心目中完美吉祥的象征,作者贺师洋把中华民族五千年以至上万年不绝的象征碧玉玉镯上作了一块缺口,这缺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块宝地之形,是我们中华民族世代生息的土地—台湾。
2.生命化象征。生命化象征:即被象征的内容诉诸于动植物生命的形象,或对民间造物的象征形状赋之以生命,使之具有生物的动感或人的灵性。把某些抽象或价值图式加以具象的生命化表征,用关丽的意象去涵纳良好的心愿并使之在生物形象上得到象征性的艺术结合。
三、传统吉祥文化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借鉴与运用
色彩在现代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总是被人们赋予一定的意义,如:道德、信仰、风俗习惯等。因民族文化、地域等原因的不同所喜欢的颜色也是不同的。可见,色彩具有一定的民族特征。吉祥色对比强烈,富于新鲜、厚重、热烈,极具装饰性的特点,体现的是美好、祥和、喜庆,是富贵的向往。中国人对吉祥色尤为讲究,一般以红色最为突出,这从国旗的运用上便可看出。红色体现的是中华文明精髓背景色调—热忱、团结、奋进、昂扬、永不屈服等民族品格。无论是何领域,人们最先以红色为参考对象,如:服饰上唐装为例,就是这一鲜明例子。再如:古时客栈幌子旁悬挂着的灯笼,既为区分黑夜显眼,又为喜庆、吉祥。而现今,在旅游兴盛之际,人们上山求福时,归家总会带有“一生平安”、“一帆风顺”等红腰带,以达到心灵的慰藉。红色是中国的象征,红色的宫墙,红色的灯笼,红色的婚礼,红色的春联;红色是激情和运动的颜色;红色是喜庆与祥和的颜色;红色是民俗与文化的颜色;红色也是北京奥运会会徽颜色的主色。红色在中国包含着一切美好的事物。
用形象谐音表现吉祥内容是象征寓意手法之一,例如,鱼谐余(富裕),莲花谐连(不断),猫蝶谐耄耋(长寿),冠谐官,盔谐魁,鹿谐禄(升官),花瓶谐平安,戟谐吉,磬谐庆,风灯谐丰登,蝙蝠谐福,喜鹊谐喜,芙蓉谐荣华等。这些手法给当代平面设计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创意空间。在澳门回归的招贴中,有许多设计者都不同程度地运用莲花形象和“花好月圆”之类的创意来表现祖国统一的精神思想,但大部分只是从形式上图解式的套用与单纯的图形再现,并无深层次的诠释。更高层次的要求是:每一个吉祥图形必须揭示出形态的本质,必须具备人类情感的种种特征。它体现在平面设计的节奏韵律、对比统一、鲜明性、启发性和丰富性等特征之中。它是经过提炼的,大众能接受的,运载着一定的情感而形成的图形。试想一张荷花的数码传真照片能给人们带来连绵不断的谐音联想吗?显然不能。比喻暗示是另一象征寓意手法,是中国吉祥文化中一种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如:牡丹象征富贵,松鹤、桃子、灵芝象征长寿,葫芦、石榴比喻多子,竹象征平安,龙、凤、麒麟象征祥瑞等。最具代表性的龙凤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物在不同的朝代都有不同的形态,与之相适的祥云也有不同的形态。如今,传统的视觉形象不时出现在包装设计、织物图案上,它们似乎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言人。如何正确、系统、科学地利用我国的传统吉祥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进行再创造,将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思考、深入研究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张满菊.浅谈中国传统吉祥文化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运用[J].怀化学院学报,2009(6).
[2]詹文瑶.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吉祥情结[J].装饰,2006(3).
[3]黄青.中国传统吉祥文化的载体——吉祥图案[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6(4).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